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史記》列傳的深意

《史記》列傳的深意

《史記》列傳的深意

本文摘錄自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你們要研究《資治通鑒》,經史合參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司馬遷的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是宇宙物理世界;人,是人道。所以讀歷史不是只讀故事,不是只知道興衰成敗,還要徹底懂得自然科學、哲學、宗教,通一切學問。「通古今之變」,你讀了歷史以後才知道過去、現在,知道未來的社會國家,知道自己的祖宗,知道自己的人生,知道以後你往哪個方向走。司馬遷提出了孔子《春秋》的內涵,也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司馬遷平生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他寫《史記》的時候,也考察了各個地區的有關史料。不過我在這裡再加上一句話,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學問,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交一萬個朋友,當然最好是交好朋友,交到壞朋友就麻煩了。

講到司馬遷寫《史記》,我給大家講重要的「眼睛」了,《史記》比起《春秋》又有不同,他自己創作了一個新的歷史體裁,他的精神在八書;不像《戰國策》、《國語》等史料,各有各的系統。《史記》以後才有班固父子作的《漢書》,後面的歷史都照《漢書》的體裁,慢慢衍變,之後有《後漢書》、《三國志》,魏晉南北朝等史書,接著是《唐書》,再有《宋史》、《遼金元史》、《明史》,清史還沒有寫好,民國史更沒有人寫了,還差得遠呢。

《史記》用的是傳記體,他的體裁同別的都不同。他用傳記體裁,等於寫小說,所以我常常告訴年輕人,你要讀《史記》,想要懂司馬遷寫什麼,最好也讀《聊齋志異》。你以為說鬼話就那麼無聊嗎?司馬遷常稱「太史公」,實際上是推崇他父親,因為從他父親以上,一家都管歷史的,同時也表達一個史官的歷史責任。蒲松齡寫《聊齋》,在每一篇異聞、鬼話之後,他也跟司馬遷一樣,他自稱異史氏。所以想把文章寫得好,想做個好的新聞記者,你非讀《聊齋》不可,要學會他寫故事的手法。他在重要的故事後面常有個評論,就是「異史氏曰」,和司馬遷寫《史記》「太史公曰」一樣,這是我們讀歷史應具的一隻眼睛。

司馬遷寫《史記》用傳記體寫,我先講我的故事。我當年年輕,自己認為學問也不錯,抗戰初期那時二十幾歲,在四川成都中央軍校教課。這個時候我見到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我一生的老師很多啊,唯有這位老師很特別。那個時候人家說我詩詞文章都好,又說我文武全才。他聽了就說南懷瑾是一條龍,我要把他給收了,這是後來人家告訴我的。

有一天我們兩個人談話,談到古今中外的學問,談到歷史,談到寫文章,他就很嚴厲的問我:「你讀過《伯夷列傳》沒有?」我說:「先生啊,我太熟了,十一二歲就背來了。」他說:「嘿!你會讀懂嗎?」我說:「是啊,都背來了。」他那個態度,把鬍子一抹,眼睛一瞥:「嗯!這樣啊!」樣子很難看。他這麼一講,我愣住了,我就說先生啊,我們那個時候不叫老師,叫先生。「先生啊,你講得對,也許我沒有讀懂。」他就說回家好好讀一百遍。我這時心裡真的有一點火了,但是還有懷疑,他怎麼這樣講呢?《伯夷列傳》我很清楚,我現在都還能背得出大半。回來我真的把《伯夷列傳》拿出來好好的用心再讀,反覆思維,當天晚上明白了。我第二天去看袁先生,我告訴他,先生,《伯夷列傳》我昨天回去讀了一百遍。他就哈哈笑了,說:「不要說了,我知道你明白。」你們讀書稱呼老師,這就是老師了,這是書院精神,讓你自己讀通了。這是讀書的眼睛,讀史的眼睛。

司馬遷寫《史記》,重點在列傳,第一篇寫《伯夷列傳》,你去看看。照一般寫傳記,寫一個人,譬如說你姓王或姓李,山東人,哪裡畢業,做了什麼事,講了什麼話,這是傳記。但是他寫《伯夷列傳》,沒有幾句話。武王那時是諸侯,他起來革命,要出兵打紂王,幾百個諸侯都跟著他,紂王是皇帝哦。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讀書人。這兩個老頭子,「叩馬而諫」,武王出兵的時候,他們把武王的馬拉住了,勸他不要出兵,只有幾句話,第一,你父親文王剛剛死,還在喪服之中,用兵是不應該的。第二,你更不應該去打紂王,他至少是你的天子,你周朝也是他封的,你怎麼可以以臣子出來打君長呢?然後「左右欲兵之」,旁邊的人要殺這兩個老頭子,這時姜太公說話了,「此義人也」,你們不要動手,要尊重他們,這兩個是中國文化的讀書人的榜樣,請他們回去,好好照顧著。後來武王滅了紂王,建立了周朝,列傳中有一句,「義不食周粟」,等於說,你這樣做是「以暴易暴」,不過是一個新的暴君打垮一個舊的暴君而已,所以他們絕不吃周朝土地上生出的任何一顆米,兩人餓死在首陽山。這是司馬遷為他們所作傳記的重點。然後下面都是理論,理論什麼?對歷史的懷疑,人性的懷疑,宇宙的懷疑,因果的懷疑,你們回去多讀這篇《伯夷列傳》就知道。從古至今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為什麼天下的壞人都很得意啊?為什麼壞蛋造反都有理呢?強權為什麼勝於公理?這個因果報應在哪裡啊?這是司馬遷在這一篇的懷疑,也是對上下古今歷史打的問號。

但是這一篇就告訴你,中國文化不贊成這些帝王,做帝王的幹什麼呢?所以你要去看書了。你看唐朝杜甫的詩,這是講到歷史的參考,這是看歷史的眼睛,杜甫寫那個唐太宗得唐朝的天下,兩句名詩,「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你看多漂亮!換句話說,你唐朝的天下打來的,你消滅了各路英雄諸侯,最後是你拳頭大,當了皇帝,整個的國家就是打來的。毛澤東當然也懂這個,他是熟讀《資治通鑒》的,槍桿裡面出政權。可是杜甫不是那麼講,杜甫講得很文雅,「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這是歷史的眼睛。

還有唐人章碣的兩句詩,「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舉子」,就是考取舉人、進士啊這些人,讀書人一輩子很可憐,死了埋在泥土裡。換句話說,我們這一些讀書的知識分子,沒有什麼了不起,最後歸到爛泥巴而已,讀書有屁用啊!這個宇宙天下是都是用權力與手段騙來、偷來、搶來的。這兩句詩就把功名富貴,有錢財的,有權勢的,統統批評了。唐人的詩像這樣的有不少,這是歷史哲學的觀點。現在回到《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不同於《春秋》,《史記》有五種體裁,做皇帝的叫「本紀」。做宰相諸侯的,以及了不起的人如孔子,這些叫「世家」。古人說的世家子弟,就等於現在說的高幹子弟,就是這樣來的。其他普通一般的,就叫做「列傳」。還有「表」、「書」等體裁。他寫《史記》這幾種體裁,大都用傳記體寫,不像《春秋》,他這是首創,在他以前沒有,以後大家慢慢跟他學的。剛才講列傳第一篇,以伯夷、叔齊代表一個高尚的人格道德,然後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而且他很特別,《遊俠列傳》、《刺客列傳》,什麼都寫了;乃至寫《貨殖列傳》,做生意的、盜墓發財後來稱王的,什麼都有,做偷兒、做妓女也可以發家的,他講得非常白,非常清楚,有各種列傳。

司馬遷引用孔子一句名言,是講寫作歷史的重點——「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他說寫歷史、寫文章,如果光講空洞理論,沒有用,他用傳記體來寫,等於寫小說一樣,把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行為、言語,寫得明明白白的,讓大家看得清楚,這是他寫歷史的眼睛。所以我們讀歷史,要經史合參,要學觀音菩薩千手千眼,每一隻手裡有一隻眼睛,每一隻眼裡有一隻手,要清清楚楚。

你看他寫皇帝,劉邦是《漢高祖本紀》,寫項羽也是本紀,他認為項羽跟劉邦是一樣的,平等看待,只有他敢,也只有他做到。後世班固寫《漢書》就不敢了,改了項羽的,不叫本紀了。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李辛:比物質層面的補藥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補藥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