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明心見性究竟是什麼?

南懷瑾:明心見性究竟是什麼?

人類的文化,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個心性問題,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後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叫存心養性,道家叫修心煉性,所以心性問題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所以,不要看到廟子就拜拜燒香,那只是宗教儀式,這個東西背後,是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學問,追尋的都是人性的問題。你們現在看到有佛教的廟子,是中國人搞的,我常說釋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對宗教。可是他這個教化到中國來,就變成了中國的佛教,這是另一個問題,很有意思。

那麼,什麼是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來的明心見性,以這個為宗旨。學佛的為什麼要剃光了頭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問題,人的本性的問題。什麼是明心呢?我們人怎麼有感覺知覺,怎麼有情緒,有思想,它們是怎麼來的?這個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西方文化從生理、醫學上認為知覺感覺是腦的問題,可是這個研究方向,快走到盡頭了,這個問題很大。將來西方人,研究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恐怕又走到我們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見性。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這靠知識,在哲學裡頭。我們曉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學和唯物哲學。在唯心、唯物之外,還有一個學問很大,在中國佛學叫唯識。人為什麼有知覺,情緒思想,他們是怎麼來的?生命有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心怎麼去明,性怎麼去見?中國禪宗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是唐朝的時候禪宗剛開始興盛發展,譬如說廟子上和尚敲木魚、吃齋、念經,這些都是形式,不談,我們談它的內容中心,所以禪宗的文化在中國叫「教外別傳」四個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學理之外,另外走一條路,直接指向明心見性,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換句話,禪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接軌,產生的新的東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麼一個偉大的目標。禪宗講傳承,到了中國初唐,禪宗第五代弘忍禪師在湖北黃梅住持。當時出了一個人,就是有名的禪宗六祖,惠能禪師。他開始並不是出家人,上代在廣東做官,因為是清官,後代沒有路費回老家了,就住在廣東新會,現在江門那個地方。他家裡很窮,只有一個母親。

那個時候禪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賣,聽到旅館裡有人在念《金剛經》,這部經可以說是指引明心見性的路。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領悟,這句話是《金剛經》的中心,講人行為思想的心性修養。他很好奇地問,你讀的什麼書啊?那個人說是佛經。惠能說,「我懂哦!」那個人說:「你這個砍柴的,都不認識字,你懂這個意思?」於是,這個人建議他到湖北黃梅去跟五祖學習。廣東到黃梅,現在開汽車很快,當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說,那麼遠,我又窮又沒有路費,怎麼去啊?還有一個母親在,我也不能離開,還要謀生養母親。那個人說我給你錢養母親,給你路費,這個人很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沒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黃梅,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 獠」,你憑什麼作佛?惠能講,「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地區雖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都是一樣的。五祖於是就讓他留下了,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讓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業障,磨礪他的習氣。過了起碼一兩年,大家都在那裡追尋明心見性的問題,他在旁邊當然也聽到。

五祖年紀大了,想把衣缽傳下去,就吩咐弟子們,每人寫個偈子報告,佛教的偈子類似中國文化里的詩詞。詩詞要押韻,要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韻,不管平仄,一樣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學問很好,修持、功夫也很高,就寫了一個偈子在迴廊牆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我為什麼引用這個呢?你們諸位問到,怎麼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緒、思想,尤其做老闆的,動不動發脾氣罵部下,動不動自己認為資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這個心理趕快改掉,看看神秀師父這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智慧,此心要平靜,沒有雜念妄想,沒有情緒。但是人的思想、情緒、感覺隨時會發生,鬱悶、痛苦、煩惱、自卑、傲慢,各種情緒,分析起來很多。所以要隨時拿掉自己心裡的情緒、思想、感覺,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養。「時時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鏡子一樣,灰塵都要擦乾淨。「勿使惹塵埃」,不可以使情緒、思想、感覺,落到上面,使心境永遠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剛睡醒一樣,每天早晨將醒未醒,那個有知性卻沒有思想或情緒的剎那,保持那個心境,就是最高的修養。

這位大師兄寫了這個偈子之後,全廟的和尚們講,這個偈子真好,傳到勞動舂米的惠能那裡,他說,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識字,旁邊有位江州別駕,就替他在牆上題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與萬物的自性本來是清凈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什麼東西都沒有,本來空靈自在的,「何處惹塵埃」!哪裡有塵埃呢!哪裡又有承受者呢!

惠能後來被稱為禪門南宗六祖。現在到廣東南華寺,他的肉身還存在。五祖之後禪宗分為南北兩派,北派講漸修,慢慢一步一步做功夫,做學問,達到明心見性。南宗是講頓悟的,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個人都可以是聖人,都可以得道,眾生平等。

講到這個心性的本體,是中國文化禪宗所標榜的。人性的問題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可是現在中國文化剛好把這個丟掉了。

中國現在要恢復這個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學文化接軌。怎麼把善惡的思想、感覺,煩惱的行為,心理的狀態,統統研究清楚了,是中國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倫理道德、行為科學、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的核心基礎。做好這方面的研究,中國文化很有希望復興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你借「愛情」名義邪淫,必將以「痛苦」度過餘生!
唐山大地震倖存者陳大惠老師:寧舍一切弘佛法!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