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命的安頓與歸宿,這是佛法給出的答案

生命的安頓與歸宿,這是佛法給出的答案

住持寺院,常遇各種社會人士來寺,求教世俗煩惱的解脫之道。由於自己修學甚淺,因此不敢專擅己意,遂努力依照經論及祖師大德的開示,勉為作答。在日常眾多的釋疑解惑中,對大家提出的共性問題,間或進行整理,形諸文字,雖不揣淺陋,不敢作振聾發聵之狂想,惟願有緣大眾循理思維,消息世間亂想,安頓身心於紅塵,於願即足矣。或所論錯謬之處,祈諸大德不吝指正。是為序。

——弘恩法師

有人問: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皆有死,不知佛法對生死、對生命最終的歸宿有什麼看法?

答曰:這的確是學佛的關鍵問題,此處正好可以說禪。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於拘屍那羅雙樹之間取於涅槃。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提前一月告知弟子欲取圓寂,弟子哭泣,大師勸諭開示曰:吾自知去處,若吾不知去處,必不預報於汝。

溈山靈祐禪師一日上堂說法:老僧百年後向山下檀越家作一頭水牯牛,右脅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當時喚作溈山僧,卻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卻是溈山僧。畢竟喚作什麼即得。

從以上列舉的公案,且道:過去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圓寂後,畢竟向什麼處去?

若能道得過,即與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同參並肩,生死大事了畢,自然識得安身立命之處。若道不得,還得繼續繞路說禪,從理路上體悟領會。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曾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佛的人如果不認識本心,即不能明白生命之根本,縱然廣修六度萬行,也總被妄想所迷,隨業流轉,輪迴六道,不得自在。

唐朝華嚴宗的祖師圭峰宗密禪師開示過於生死之際,人生有三種自在可以安頓生命:

第一,妄念若起,都不相隨,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中陰身),所向自由,天上人間,任意寄託,此為受生自在。

釋意:如果能夠不隨自己的妄想流轉,就不會被業力所牽,死亡之後,在中陰境界(從死亡到投生之間)就能夠自由選擇天上或人間受生,如此往來七次,就能成道。這叫受生自在。

第二,若愛惡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細,此為變易自在。

釋意:受生自在的境界是能察覺妄念而不隨之流轉,此處連愛惡之念都不起,修行到此,就可以用不入輪迴,受一段段的生老病死之苦,而是能於一身隨緣變化長短粗細,所以叫做變易自在。

第三,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化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此為究竟自在。

釋意:如果能究竟斷除微細的塵沙惑、無明惑,即能究竟成佛,是名究竟自在。

由上宗密禪師的開示,我們明白,欲得大自在,唯在制心一事。

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即此意也。因此三藏十二部,千經萬論的佛法,歸結起來,都是教化眾生如何調伏自心,如何善用其心的方法,而用心、調心之根本,即在明心見性!若不明心,即不知心的起處與落處,就會被妄想所轉,這也正是五祖弘忍大師所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之苦心所在。

因此,欲識生命之歸宿,首先要識心達本,明悟心性。

若有人聽到此處,可能會心生怖畏恐懼,不知今生修行之歸宿何在。其實也不須擔憂。因為佛法慈悲圓融,用以度脫救拔一切有緣眾生的苦厄。

佛陀在《妙法蓮花經·藥草喻品第五》中說:「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涅槃經.如來性品》說:「又解脫者,名為一味。」佛陀隨宜宣說三乘十二分教無量妙法,皆隨順眾生的根性慾樂,讓眾生得到隨分隨力之解脫,以安頓生命,長養善根,最終趨入究竟成佛之道。

略說佛法對生命的安頓,依眾生的根性慾樂,可以概括為三乘佛法。三乘是指人天乘、小乘(羅漢乘、辟支佛乘)、大乘(菩薩乘)。

一,人天乘。這類眾生不欣樂解脫聖道,猶自喜歡人天的五欲快樂。人天乘屬於世間的善法,可以解脫世俗的惡業產生的苦惱傷害。五戒十善是人天乘的基礎。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誑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二,小乘《羅漢、辟支佛乘)。這一類眾生厭患三界煩惱,偏於自度,不欣樂度化眾生。羅漢乘稱為聲聞乘,因聞佛之聲教,明了苦空無常的道理,修「四諦」法,可以解脫三界之見思惑,而證阿羅漢果,故曰聲聞乘。辟支佛乘又稱緣覺乘,根性稍利,依「十二因緣」教法,修道覺悟,斷見思惑,而證辟支佛果,故曰緣覺乘。

三,大乘(菩薩乘)。此乘根性大利,從初發心,即具廣大誓願,發菩提心,修行「六度萬行」,普度眾生,經三大阿僧祇劫,證成佛果,故為大乘。菩薩者,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譯名覺有情,以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之意。在大乘佛法中,佛陀並為志意劣小的菩薩開示了凈土法門,如果擔心將來會退墮,可以發願往生諸佛凈土,修行至不退轉再入世間度化眾生。

以上三乘,皆是佛陀開示的生命安樂之道,亦皆是諦實可證之道,世間除此之外,鮮有安樂可尋。但三乘皆是心外建立,所成就的是權乘位的果位,亦非生命究竟之歸宿。

所謂究竟者,即是眾生本具的靈覺之心。此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量等虛空,含攝法界;萬法只是此心,古德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但皆因眾生妄想執著而不能識得、不能證得。眾生在無量劫輪迴中,攀緣外境,妄立能所情見,迷失本心,為妄想所轉,故舍家逃逝,流浪三界。今生有幸,得遇佛法,應當皈信三寶,發無上心,以期打破無明惑業,頓證本具之自心,如十字街頭遇見阿爹相似,有多少慶快!

永嘉大師《證道歌》里說:「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若能如是,始得不疑佛,不疑法,不疑僧,始能顯發生命本具之功德,至此時,方可謂歸家矣。

今日以文字般若,陳管見於一斑,願諸有緣,能於佛法生信而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早成佛道。

戊戌年(2018)藥師佛聖誕

供燈法會共修

2018年11月7日(農曆九月三十),恭迎藥師佛聖誕。應大眾所請,積福慧啟建戊戌年藥師佛聖誕供燈法會共修,祈願藥師如來加持眾等疾病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究竟解脫一切憂苦。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覺 的精彩文章:

《六祖壇經》主要講了什麼?
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兒

TAG: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