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松專訪:科幻是中國社會變化的一面鏡子

韓松專訪:科幻是中國社會變化的一面鏡子

首發:11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

編者按

今年是世界科幻文學誕生200周年紀念,而中國本土科幻也經過了百多年的發展,從梁啟超的《 新中國未來記》,到《 珊瑚島上的死光》《 小靈通漫遊未來》,從影響了幾代人的《 科幻世界》雜誌,到現在走紅國際舞台的《 三體》,這既是一個文學領域的發展,同時也見證著大國興盛的過程。在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之際,本報獨家分享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星雲獎評委會主席韓松老師細數中國百年科幻史……

《給孩子的科幻》發布現場,「給孩子系列」總主編北島(左三)、本書主編韓松(右二)、劉慈欣(右一)等座談。 攝影:李牧鳴

今年是我到新華社第27年,第一次以科幻作家身份在這裡和大家交流。科幻從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民族想像力、創造力的縮影,這些年我國也出現了一個科幻熱潮,尤其是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後。我慢慢發現,國內喜歡科幻的人還是挺多的,很多人從小受到了科幻的影響。習總書記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提到「讀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讓我的頭腦充滿了無盡的想像。」

今年剛好是世界科幻誕生200周年,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是1818年出版的《弗蘭肯斯坦》。我年初去瑞士開達沃斯會議,這部小說就是在此誕生的,作者是英國人瑪麗·雪萊,著名詩人雪萊的妻子。他們當時和朋友在瑞士日內瓦的湖畔度假,因為天氣很冷,被困在一座別墅里沒事幹,比賽寫作解悶。瑪麗·雪萊寫了這部小說,就此成為現代科幻的鼻祖。去年年底,世界各地已經開始紀念這件事情。

萬聖節前夜,在美國華盛頓白宮南草坪,兩個人裝扮成人造怪物「弗蘭肯斯坦」夫婦參加活動。在各國萬聖節活動中,「弗蘭肯斯坦」都是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新華社資料片)

「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

梁啟超、老舍都寫過科幻小說,魯迅在寫原創小說之前先把西方科幻小說介紹到中國

中國科幻文學最早的引入者,是19世紀末一個叫李提摩太的英國傳教士。他將美國愛德華·貝拉米的科幻小說譯成中文在《萬國公報》上連載。而中國的本土科幻誕生在1904年,和鴉片戰爭後的屈辱與尋求復興有很強的聯繫。在清末民初,中國出現了一股巨大的科幻熱潮。現在專門有一個流派就是研究晚清的科幻,為什麼會產生,且很繁榮。其中寫到賈寶玉可以開潛水艇,中國人上天入地,征服宇宙,未來的中國主宰了整個世界。和英國作家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很像。

梁啟超也寫過一部《新中國未來記》,寫的是1962年的中國。他設想那個時候世博會在上海召開,所有國家來開會的情景。如果把中國之後經歷的幾個戰亂動蕩時期去掉,剛好就是梁啟超預言的時間。他寫了很多設想,可惜未完。

中國當時的科幻多是由思想啟蒙者引進的。梁啟超第一個把凡爾納的科幻翻譯成中文,在雜誌上連載。然後是魯迅,大概是1904年左右,從日文翻譯的凡爾納作品。日本是亞洲最早引進西方科幻小說的國家,而且在明治維新後量非常大。魯迅到了日本,看到西方這些科幻小說,都是上天下海、征服宇宙……這是西方人的夢,而當時的中國人在做什麼夢?陞官、發財、封妻蔭子。魯迅覺得中國和西方最大的差別是夢想的差別。所以魯迅最開始還沒寫原創小說,而是先把西方科幻小說介紹到中國來,他翻譯了凡爾納的《月界旅行》。這部小說後來被拍成電影,其中描寫的月球登陸點,返回後的降落點,登月的炮彈速度、人數都和後來的阿波羅飛船幾乎一樣。魯迅還給這個小說寫了前言,其中說「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當時沒科幻小說的概念,所以用了「科學小說」。他認為這個能改造中國人的夢。

後來老舍寫了一部《貓城記》,日本人認為是世界十大科幻小說之一。當時還有一個嚴肅文學作家許地山,也寫了科幻小說《鐵魚底鰓》。民國晚清科幻小說,後來因為戰爭、政治等因素就斷了。

中國已出現了四次科幻熱

雷軍喜歡科幻,馬化騰、李彥宏也是科幻迷

新中國成立後,是第二次科幻熱。被喻為「新中國科幻文學之父」的天文學家鄭文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當時引發了一股天文熱。但那時的科幻小說大部分是模仿蘇聯,不少是大躍進模式的科幻小說。比如寫農村的莊稼會長成金字塔一樣;小孩去農村參觀,看見前面來了一頭大象,沒有鼻子,原來是豬……那時幻想的中國未來就是不愁吃不愁喝的美好時代。但這第二次熱潮因文革又打斷了。

一直到1976年之後,第三次中國科幻熱開始了。1978年是標誌性的一年,當時召開科學大會,科學技術成了「第一生產力」,科幻的大繁榮開始了。1979年《科幻世界》雜誌創刊,當時是中國唯一的科幻雜誌,後來增加一些,現在又成了唯一。我們這些科幻作家的好多作品都是在上面發表的。和上一次不一樣,這次不再是蘇聯的科幻模式,學習的對象基本是歐美科幻。到現在為止,所有的西方科幻作品差不多都引進到中國了。我就是那個時候第一次看到了科幻,非常震驚。那時《科學畫報》《我們愛科學》《人民文學》等雜誌都大量刊發科幻作品,比如《珊瑚島上的死光》,後來還被拍成電影,是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

1979年9月,河北省承德地區話劇團演出根據小說改編的五場話劇《珊瑚島上的死光》,作為建國30周年獻禮演齣節目。 新華社記者 王輝 攝(新華社資料片)

我是1982年開始寫科幻小說的,第一篇作品是寫中國人要把大熊貓送到月球上去。劉慈欣那時就開始構思他後來非常非常多的傑作。同一時期葉永烈也出版了很多科幻小說,最有名的是《小靈通漫遊未來》,加上漫畫版,是迄今為止發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說,大概有500萬,超過了《三體》。中國後來彷彿就是按照《小靈通漫遊未來》描述的未來走到今天的。回頭看,簡直就是全面小康的預言——出現了機器人、電腦、會飛的汽車、人造食物,還有很高級的學校,人們實現了共同富裕……

之後因為種種原因,又有頹勢。全國只剩下一家科幻雜誌《科幻世界》,而且也有一段時間快堅持不下去了,甚至改名叫《奇談》,登各種鬼故事、兇殺故事。當時這個雜誌要是消失了,中國科幻可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不會有我,不會有劉慈欣這樣的作者。

除了文學領域,科幻中打破常規的變化,也影響著其他領域的很多人。這些人是看科幻長大的,現在分布在各行各業:雷軍喜歡科幻,馬化騰、李彥宏也是科幻迷。

所幸慢慢堅持到後來,《科幻世界》通過搞活動、到校園去宣傳、培養小作者、鼓勵我們這些還在大學裡的科幻作者去寫……到了上世紀90年代,科幻突然開始復興,一直持續到新世紀。按我的總結就是中國第四次科幻熱。

科幻小說可能是中國現代化的副產品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科幻小說成為西方人主動翻譯最多的文學品種之一

這四次熱潮,回想起來很有意思。經常有人問,中國科幻為什麼會有這些熱潮,劉慈欣為什麼會獲獎,你們為什麼會寫科幻……科幻本來就是個消遣性的讀物,不是嚴肅文學,不可能去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乃至諾貝爾文學獎。它會和什麼並列呢?魔幻小說、玄幻小說、偵探小說、驚悚小說、言情小說。但和其他幾類又完全不一樣,科幻小說可能是唯一在歷史上找不到根的類型。其他幾種都能找到源泉,比如言情、偵探,唐朝就有了。

很多人都在研究科幻現象,但把言情小說當成一個現象來研究的就沒這麼多。這些研究者可能認為,科幻小說是中國現代化的副產品,和中國的復興也許有某種關係。比如晚清到民國,從洋務運動以後,也許是最顯著的一個試圖進軍現代化的關鍵點,中國第一次科幻小說的熱潮剛剛在這個時期出現,探討了技術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第二次,新中國成立,從一窮二白到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引起了科幻小說的共鳴。第三次,1978年以後,中國真正的現代化開始,而且進入全球化。第四次熱潮中,除了劉慈欣、郝景芳在國際上獲獎的亮點,全國知名的高校幾乎都有科幻協會,正在改編成電影(網劇)的科幻作品大概有130部。中國科幻小說成為西方人主動翻譯最多的文學品種之一,法蘭克福書展上,到處都是《三體》。科幻大會、科幻圖書展,能請到國家副主席到現場致開幕辭,這是魔幻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做不太到的……和現代化進入一個新階段有關係。科幻是描述現代化尤其是科技革命帶來的變化的一種文學。

2018年9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中國科技館分會場上,科幻作家和科學家一起討論未來科學發展的種種可能。左二為「北斗女神」徐穎,左三為科幻作家劉慈欣, 右二是日本科幻作傢俱樂部主席藤井太洋。攝影:李牧鳴

科幻文學是中國社會變化的一個鏡子。劉慈欣的《三體》2010年連載完畢出書,這一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年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2011年中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隨後的2014年,中國出境旅遊人口超過1億,各種大宗商品佔據世界第一,成為石油第一大進口國。中國科幻在這些節點中直接爆發,劉慈欣獲得雨果獎,郝景芳獲得雨果獎。大量的中國科幻引起世界關注,一些文學節都要請中國科幻作家參加。

這個解讀,代表了對現代化的想像,對未來的關注,對中國未來的期冀。

另外,還有一個理論認為,科幻的興起,和現代化有關,但不是最根本的關係。別的國家也有現代化,比如東南亞四小龍,為什麼沒產生科幻熱潮?科幻的巨大爆發只在某些國家產生,比如英國、法國、美國、蘇聯、日本、中國。這個理論認為,科幻是大國雄心的代表,真正的大國崛起過程,一定會伴隨著科幻的熱潮。

中國科幻的關注點

民族的復興和責任、人類的命運和宇宙的未來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岩總結了中國科幻的關注點。他認為中國科幻關注的話題,都是很尖銳的。在不同科幻作品裡,主題都有「大國崛起」的母題:中國能否應對未來世界的變化、國外的衝擊和宇宙的災難甚至挽救人類世界。比如何夕最新的作品《天年》,也是第27屆科幻銀河獎最佳長篇,就是設想整個世界進入冰期後,以中國為基地建立一個拯救人類的機構。吳岩是世界上第一個給大學科幻專業授予博士學位的教授。

吳岩認為,這是當今中國科幻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然,還有更大的命題,有些科幻作家寫得很遠,在這些作品中,中國已經不存在了,整個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進入宇宙,在銀河系中生存,比如江波的《銀河之星》。角色仍然是人類,但每個人看不出是哪個民族,又像中國人又像外國人,名字可能是幾個風格結合,哲學、技術也沒有民族之分。這個「未來民族國家消失之後,會是一種什麼情形」的命題,也成了科幻探討的一個話題。

其他的命題,現在寫得比較多的還有人工智慧、醫學、生命科學的進展對人的改變,後人類的話題等,很多甚至匪夷所思。

不同的科幻小說都探討了人的終極命運,設想宇宙演化到最後是冰冷一團,這也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值最大原理,至少目前科學的主流觀點就是這樣。技術是第七種生命,任何技術發展到任何階段,都可能因為偶然或必然的原因消滅了生物本身。這短短几十年內,就誕生了好幾種——核武器、納米技術、人工智慧、合成生物學、在實驗室里製造病毒……《未來簡史》中也討論過這個話題。

詩人北島同樣關心科幻,他剛剛策划出版的一本書,就叫《給孩子的科幻》。他認為中國的小孩一定要看科幻,不能光讀詩,未來的種種可能性,在科幻里都寫到了。

韓松以科幻作家身份在新華社和讀者交流。攝影:羅娜

快問快答

:出版了幾部新書後,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答:科幻最重要的是,讓你在這個世界之外,還能擁有另一個世界,用那個世界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思路會多一些,角度也會更多一些,會看到事物之間不同的聯繫,會看到未來。

:興趣愛好在工作之外,還能完好地保存下來。您是怎麼堅持的?

答:也不是特別堅持。核心,除了本職外,還要保持對世界的另外一種興趣,其實互相之間是有幫助的。

:科幻未來會不會成為取代主流文學的體裁?虛構和非虛構的邊界在消失嗎?

:技術成為當代一個重要的主題。科幻小說應該提高文學性,主流文學也要關注「技術改變人性」。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也是魔幻風格。美國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人物庫爾特·馮內古特的成名作《五號屠場》就有科幻元素。今年好幾個主流文學作家開始寫科幻了,比如李宏偉的《國王與抒情詩》,非常好。

:好科幻的標準是什麼?

:科幻一般是有一套「國際標準」的。

第一就是想像力,區別於一般的文學,超乎常人的想像、陌生感、疏離感,像上帝一樣建立一個陌生化的世界,但同時可能像上帝一樣在建立一秒鐘後砸碎它。

第二,科幻小說不是魔幻小說,所以哈利·波特雖然得過雨果獎,嚴格意義不是科幻。它要和科學技術相關,好多科幻作者對前沿科學都是有所了解的,完全瞎想,或者完全根據情感去想,不是好科幻。這回好幾個主流文學作家轉過來寫的科幻,都沒進入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評選。

第三,科幻小說還是類型小說,所以我寫的書,從這個角度也不像科幻小說,有人說我是一個邊界的破壞者。正常的科幻應該是劉慈欣、江波、王晉康、何夕那樣的。

第四,好的科幻小說要有思想性,這和一般的言情、武俠有區別。要提出一個命題,而且設想如果這樣會怎樣。

最後一個,文學性。科幻的文學性現在還不太夠。如果這五個標準都能達到,就是好科幻。科幻電影還增加一個標準,視覺場面。

(本文據韓松老師和新華社科幻愛好者座談內容整理)

記者手記

在科幻和科學間遊走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

9月26日,很慶幸趕上了韓松老師的「科幻世界漫談」。一下午科幻時空,穿越百年。之前若干次約稿、聯絡,和韓老師算是不太熟的老相識。雖然我作為老編給實習生講經驗時也強調過,無論採訪對象是誰,記得不要站在粉絲的立場,不然容易被名人的光環晃得過於盲目,失去客觀。但此時,這個原則似乎有些失效——當然,要簽名是以粉絲身份,聽講、記筆記、整理錄音回歸本位。

韓老師當天的主題是中國科幻史回顧。老實講,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科幻愛好者,也是訂《科幻世界》、看凡爾納小說長大的,《地鐵》《三體》等都讀了至少三四遍。然而聽講過程中,慚愧地發現對於真正的科幻世界,尤其科幻中國的了解,著實只是管中窺豹。

之後,未及細編稿,捋著整理出的近萬字採訪錄音,按圖索驥先後採購了兩箱科幻小說,包括《中國百年科幻史話》等參考書。整個十一假期沒出門,啃書啃到現在,又趁著某網店搞活動,繼續補貨兩箱。王晉康的《逃出母宇宙》、江波的《機器之門》、何夕的《天年》甚至「只因當時年紀小」只聞其名未讀其文的《月光島》《小靈通漫遊未來》……一氣下來讀得渾然忘我、相見恨晚。

作為一個不跑口且跑龍套的非專職記者,寫稿子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每回都能以此為契機,撬開一扇曾經窺探很久的大門,在吱呀呀一陣作響後,門後的奇光異彩為自己的生活又注入了一道光。這也許並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這道光可能照出了記者曾經葉公好龍般的自大,更清醒地看清自己的短板,進而謀求頭腦中的量子躍遷。

上周末參加詩人北島策划出版的《給孩子的科幻》一書籤售活動,按韓老師的話講,一個詩人和兩個科幻作家坐到一起給孩子編一本書,這件事本身就很「科幻」。更「科幻」的是,現場聽幾位大咖座談並蜿蜒排隊等簽名的幾乎都是成年人。正是如此,才彰顯科幻的魅力,這扇門、這道光,似乎自帶保鮮和穿越功能,單當成兒童讀物,倒辜負了科幻的原生魅力。

阿姆斯特朗童年時曾經對母親說,「媽媽,我想到月亮上面去」,母親欣然一笑,「好啊,我等你回來吃飯。」不管這個橋段是否屬實,至少給心存幻想並熱愛科學的少年以希望和動力。我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說過這些「瘋話」,細數當下家中圖書,發現科普遠遠多於科幻。毋庸置疑,科學精神貫穿於各方各面,絕對是利國利民。但理性中如果能交織著夢想與幻想,無論面對AI的崛起,還是推斷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後冰河時代,人類的努力或將抵達意想不到的新巔峰。

而最現實的意義可能是,又一個焦慮的中年老母得以煥發新生。

致敬世界科幻200年

李兆欣

人類進入現代,最大的事件不是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戰,也不是互聯網的出現,而是技術進入加速軌道,似乎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主宰。後人類,奇點降臨,失控……層出不窮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描繪著同一件事:我們正在面臨一個超出預測能力的未來。

這種種變化促人思考,並接受一個觀念:我們都是人類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這個觀念在文化領域,化身為科幻的形態,以奇妙的故事和大膽的設想提出了問題:每個人的作為都會影響人類,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整體?我們將會遇到什麼問題?我們該如何回應?

在瑪麗·雪萊的筆下,技術造物所提出的道德問題和如今人工智慧的困境如出一轍;在威爾斯的筆下,異類、烏托邦、智識的消逝這些沉重問題,至今也是人類社會的重大議題;在克拉克的筆下,宇宙的深邃讓我們面對渺小的自我;在劉慈欣的筆下,邏輯的困境和物理學的可能性交相輝映,照亮我們思維未見的角落。

僅存的黃金時代大師,美國科幻作家、學者詹姆斯·岡恩如此定義科幻:科幻討論變化,科幻視人類為一體,科幻提出宇宙觀。正因為這三個了不起的特性,科幻從弗蘭肯斯坦肇始,就以邊緣性的姿態擁抱變化,從現代性的角度關注人類的處境,在科學提供的宇宙圖景中為人類找到位置。科幻文化,是科學支撐的強勢話語,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敘事。在科幻的語境中,人類一直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科幻是思想的實驗室,我們在科幻中領略科學的宏大和奇異,構想未來的可能性。手機、同步衛星、潛水艇、直升機、火箭、虛擬現實、技術抗抑鬱、耳機……這些大大小小的發明和社會情景,都在科幻中預演之後變為現實。

除了技術想像,科幻是改變社會的公告牌,一直反映和影響著現實社會議題。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是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第一次讓熒屏上出現了白人黑人角色的吻戲。在信息時代來臨的前夜,是科幻小說作家文奇提出了技術奇點的概念,並推動了一代矽谷人投身於開創信息時代的偉業。在中國互聯網的浪潮中,是劉慈欣的「三體」系列,為企業家和程序員們提供了描繪這個壯闊行業的概念。

科幻除了具有現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基礎,更是因其描述未來想像細節的能力,成為通行全球的主流娛樂文化。科幻小說、影視、遊戲,為人類提供了超越現實的無數個可能。好萊塢的特效大片,是美國文化輸出的主力之一。同樣,這也是中國文化行業正在追求突破的方向。只有具備了展示完美細節的能力,為受眾呈現發生在可能世界的感人故事,我們的文化和思想才有可能跨越現實的隔閡,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科幻產業,就是文化行業的大國重工。

科幻兩百年的發展,從歐陸的現代主義思想中萌芽,之後轉移到利用工業和現代制度統治世界的英國,一戰摧毀了歐洲將美國科幻送上寶座,二戰之後日本復興也製造了二次元幻想的神話。科幻的歷史,就是世界各國各領風騷的接力演出。科幻,就是國家實力的晴雨表。

這背後所呈現的,是科技-想像-現實三者之間循環催化的過程,科技的發展推動想像的呈現,想像的展示帶動現實的出現,現實的需求又強化了科技的進化。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就是上個時代的想像,和下個時代的現實。作為發展的路標,科幻的價值無以復加。

在民族復興的路上,中國將會更加積极參与全球治理,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成員。這是一條挑戰重重的路,而又無人在前成為我們的借鑒。要走好這條路,預見未來的能力至關重要。面對挑戰,迎接變化,是中國文明延續至今的強大基因。我們也不缺乏探索自然的本領,和理解宇宙的哲學底蘊。但我們主動融入世界的心態仍然不足,自信承擔人類責任的準備仍然欠缺。藉助科幻的力量,我們可以為民族氣質增加重要的一面。這不只是讓中國文化傳遞給世界,更是關係到我們能否描繪切實可信的可能性,讓全人類理解我們眼中的未來,從而支持甚至參與其中的問題。發展科幻文化,是中國獨自攀登未來山峰的保險繩。

科幻預見未來,科幻塑造世界,科幻改變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大飛機首飛成功,習主席熱烈祝賀
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看起來很美」的體檢套餐靠譜嗎?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