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文丨 Karen Weese

編譯 / 鮮於文雯


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善解人意的上司、一個善解人意的下屬、一個善解人意的朋友、一個善解人意的妻子或丈夫。

沒錯,懂得理解他人的人,通常情商比較高,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和更多的機遇。所以,將孩子培養為一個善解人意的成年人,是很多家長的目標。

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兩代人的庇護之下,生活中的場景經常是這樣的:

從遊樂園回家的路上,他們可愛的臉上還粘著你花錢買的飲料,手腕上還戴著你花錢買的紀念品,卻還要求停車買冰淇淋吃。如果你拒絕了,他們就大吵大鬧:「我不幹!」

當你用吸塵器打掃完房子,清潔了浴室,去超市購物回來後,讓他們打掃一下客廳,他們卻哭著說:「我們必須要做家務嗎?」

幾乎所有家長都有一堆被熊孩子氣得想撞牆的經歷。

我們確實疼愛孩子,卻也怕把孩子疼壞了!

有一門叫做行為經濟學的新領域,是研究人類有時會用非理性的方式,做決定和思考世界的學科。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非理性怪癖多一點了解,或許將有助於培養出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圖片來源:washingtonpost


01 遠離自我中心

一輛藍色跑車從我們身邊咆哮而過,突然拐入我的車道,也許我們會冒出一句:「白痴!」

就在這時,他向左轉彎,旁邊一個大牌子上面寫著:「醫院急診室入口」。

噢,救人要緊!

當有人開車加塞、約會遲到或者在其他場合冒犯我們時,我們經常會本能地歸咎於這個人的秉性,但當我們給別人帶來不便時,我們卻通常會歸咎於外部力量(例如,他在我的盲點)。這種內外有別的做法,行為學家將它命名為:基本歸因錯誤(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家長首先該意識到有些事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下次我們餐館吃飯,孩子們再抱怨「我們的食物在哪裡?這位女服務員太差勁了」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廚房正忙得熱火朝天,服務員已經儘力了。

談論「你認為別人是什麼感覺」對孩子來講非常重要,這是一種讓孩子遠離以自我為中心,思考自身以外世界的方式。


02 別讓孩子習慣性享樂

周六早晨,你把新鮮麵包放在桌上。孩子只咬了一口,說: 「不是巧克力夾心的嗎?!」他們似乎完全意識不到你的付出。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圖片來源:pixabay


行為學研究表明,人類可以適應幾乎所有他們頻繁接觸的東西。這叫做「享樂性適應」(hedonic adaptation),也就是為什麼彩票中獎者剛中獎時很興奮,之後就再也沒有從前那般快樂了。

這對孩子和父母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經常給孩子的東西或經常做的事情,將成為新常規,他們也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不論是喝的飲料、名牌衣服,還是事先為他們做好的一些事情,如有人為他們鋪好床、吃飯前拿好餐具等。

如果孩子每個周末都出去玩,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是應該的。因此我們不妨做一些調整,讓周末的外出變成一種獎勵,而非常態。


03 讓孩子知道有些事並非常態

六歲的小伊邀請朋友來玩,但她的玩伴一直懷疑地看著小伊的家。

最後,玩伴困惑地問:「這裡可以住人?」

小伊的媽媽低聲回答道:「呃,我們就是住在這裡的。」

小伊的這位朋友住在附近的豪宅,她想像不到還有人住在這麼小的空間里。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圖片來源:today.com

這個孩子的問題被行為科學家稱為「可用性偏見」(availability bias),即如果我們看到太多範例的話,會把那些不一定普遍的東西視為理所應當。所以,如果孩子的學校里每個人穿著近千元的運動鞋,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不是因為他們被家長寵壞了,而是因為這是他們每日所見。

不妨告訴孩子:「這只是世界的一個小角落」。為了讓孩子對世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定期帶他們參加當地的志願者活動,使孩子逐漸積累社會經驗。


04 目標具體化,讓孩子能感覺得到

我女兒拿著手中的願望清單讀到:「女孩,6 歲。需要:貼身內衣。」我兒子拿著手中的願望清單讀到:「男孩,7 歲。愛好:恐龍。」

我經常教育孩子說,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孩子在忍飢挨餓。直到他們接觸了一個救助項目,與來自遠方的孩子交換了親筆信。

在這裡,我利用了一種「可識別受害人效應」:人類更傾向於對單一個體的困境感同身受,而非群體。我們或許會有這樣的體驗,給遠在天邊的颶風受害者匯去幾百元錢你還要考慮一下,但如果路過一個公園,看見一個小女孩不慎落水,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施救,至少會大喊,讓更多人參與救助。

這就是為什麼,要想把道理內化(讓孩子接受)給孩子,需要具體到個體的人身上。


05 人情回報比經濟回報讓人更有動力

你幫助新鄰居把鋼琴搬進他們的房子。結果,鄰居把20塊錢塞進你手裡,以表感謝。奇怪的是,你心中溫暖的感覺突然消失了。

這是為什麼呢?研究表明,人情回報比經濟回報讓人更有動力。同理可推,付錢給孩子做家務並不一定會產生我們所希望的結果。確實,這種方法或許一開始會起作用,偶爾付費或獎勵繁重的任務也不成問題。但是對於日常家務,有時你請他們掃掃地時,他們卻會說:「噢,我今天真的不缺錢。」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圖片來源:peacefulparentsconfidentkids.com

相反,科學家建議把做家務作為對家庭應盡的貢獻。你可以說:「我知道打掃衛生間並不好玩,但如果我們都去上班,我們只能吃午飯的時候打掃衛生了。(把抹布遞給孩子)謝謝你的幫助 !」


06 培養善解人意的孩子的五大方法

教孩子善解人意,總結下來,有這樣一些原則:

*教導孩子優先考慮他人

孩子需要學會如何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如何做到?不妨給予孩子較高的道德期望,例如兌現承諾。

小建議:別對孩子說「最重要的事情在於你很開心」,而要告訴他們「最重要的事情在於你很懂得體諒別人」。


*為孩子提供學會關心和感恩的機會

研究證明,懂得表達感激的人更樂於助人和充滿熱情。

如何做到?經常幫助朋友解決作業上的難題或者幫助父母打掃衛生。

小建議:千萬不要對孩子每次的幫助給予獎勵,比如擦桌子等。我們應該期待孩子主動提供幫助。


*擴大孩子關心的範圍

孩子需要學會關心家庭和朋友以外的人,比如班上的新夥伴。

如何做到?培養大局觀,學會考慮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他人的看法。

小建議:讓孩子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保持友好和感恩,哪怕是汽車司機或服務員。


*為孩子樹立道德榜樣

孩子會通過觀察自己所尊敬的成人的行為來樹立價值觀。

如何做到?努力做到誠實、友愛和公正,承認自身錯誤及缺點。

小建議:當孩子面對道德困境時,向他們提供幫助。


*幫助孩子管理負面情緒

通常情況下,關心他人的能力會被憤怒、羞恥或者其他負面情緒所掩蓋。

如何避免?告訴孩子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但有些處理情緒的方式並不正確。

小建議:當孩子失去平靜的時候,告訴他們用鼻子深呼吸,然後用嘴吐氣,甚至可以用數數的方式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


重要的是,作為家長更應該時時自省。當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身教的效果比言傳要好得多。和孩子一起成長,才是養育的樂趣。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看了一個夏天的清宮戲,最大感慨是生孩子這道鬼門關
這種喪盡天良的渣男套路,請讓女兒銘記!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