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畫「進化史」:現代社會它如何更「時尚」?

年畫「進化史」:現代社會它如何更「時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 「年畫的起源,主要跟門神畫有關係,這就要追溯到漢代了:當時的年畫,還是直接畫在門上的。」近日,民俗學專家蕭放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到。

年畫「進化史」:現代社會它如何更「時尚」?

資料圖:五顏六色的年畫雕版鋪滿了桌子。 鍾升 攝

前不久, 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的「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內容在北京公布:圍繞14項年畫製作技藝,通過論壇對話、主題展覽等活動,促進以年畫為代表的傳統工藝更好、更快地融入現代生活。

這一系列活動很快引起關注,「年畫」這個已經稍顯模糊的字眼,也重新回到許多人的腦海之中。

年畫的歷史非常悠久。它在漢代已經出現,是中國古老民間藝術之一。顧名思義,年畫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寄託了人們對新年喜慶吉祥的美好祈盼。

早期,年畫的主題基本都與驅凶避邪有關,隨著年節風俗的演進,它逐漸成為一種與民間習俗變化相適應的「裝飾藝術」。

年畫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由於它的發源和「門神畫」有關,所以,年畫的內容也多是面色凜然的「門神」,還有桃符、金雞等元素。《風俗通義·祭典》中說:「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衛凶也。」

到了宋代,木版彩色套印年畫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時,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年畫更多代表了迎福納祥的美好願望,也逐漸有了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的內涵。

在現代社會,年畫也一度流行過。尤其在鄉村,春節貼年畫是很普遍的,濃墨重彩的構圖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喜慶氣氛。

只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現在過年,家家戶戶的大門、窗戶已很少看到年畫的影子。在著名美術史論家薄松年看來,這跟節日觀念的淡化、社會機制的轉型等原因有關。

「農曆新年是一個重要的節慶,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年畫,就是春節的『報春花』。」薄松年說,「為什麼我們的節日文化就這樣淡化下去?這值得我們思考,也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使年畫重歸春節、重歸新年」。

對此,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年輕人的「吐槽」,他們之所以對年畫不太感興趣,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年畫內容陳舊,不夠新穎,「過年的時候,如果不是有人特意提醒我去看,很難會注意它」。

年畫「進化史」:現代社會它如何更「時尚」?

資料圖:市民參觀在北京恭王府內舉辦的「年畫過年——傳統年畫精品展」。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如何讓年畫帶上「時尚感」?薄松年認為,社會觀念在變,審美情趣也在變,對年畫藝術來說,必須在內容、形式上有創新,「傳統的東西有一些不錯,可以古為今用,但不能全部古為今用」。

「在年畫的發展過程中,它一直是創新的,清代年畫和宋代年畫不一樣,清代早期年畫和清代晚期年畫又不一樣。」薄松年亦表示,年畫藝術繼續發展,還要建立新的作者隊伍,更不能閉門造車,它是一種群眾的藝術,作者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大家的興趣所在。

在對「年畫重回春節」系列活動的介紹中,確實也有這樣的句子:要進一步促進包括設計師、美術師,和各大電商等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與非遺傳承人有效合作,推動傳統工藝的發展。」

「如此一來,通過種種舉措吸引大家買年畫、貼年畫,這才是年畫真正重回春節。」薄松年說道。

蕭放則表示,年畫本來是年節消費品,要重回人們的生活,需要跟春節結合。一是要營造「貼年畫」的文化氛圍,令「過年貼年畫」成為一種時尚;二是在創作中,要賦予年畫新的題材、新的表現力,「『年畫重回春節』也許沒那麼容易,但我們可以努力」。(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城市最為孤獨的黎明時分
重慶女子被丈夫鎖家中強迫詐騙一案宣判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