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最有意思的「剪刀手」,都在這裡了!
一張紙,一把剪刀,
會做出多麼神奇的創意?
剪紙,是鏤空的藝術,
講究布局,講究留白,
剪紙,是屬於中國的紅火和精彩,
雖然工具簡單,卻能夠變幻無窮。
上海地區的剪紙融合了江南民間的剪紙工藝,經過近百年的演變,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海派剪紙藝術」。海派剪紙以纖細秀麗、構圖豐滿的風格見稱,蘊含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質,集中體現「上海文化」的精神氣質。
2008年,上海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5月21日,上海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今年,第三屆「模樣」上海青年創意大賽圍繞著「海派剪紙藝術」展開,以「尋找『非遺青春』傳承人」為主題,尋找剪紙藝術的傳承類和創意類「非遺青春」傳承人。
老樹新花創新多
李詩憶是海派剪紙傳承人、「上海石庫門先生」李守白的女兒,李詩憶的爺爺李延益也是一位畫家和剪紙藝術家。李家可以說是藝術世家、剪紙世家。
李詩憶在教授剪紙
李守白曾在採訪中提到過,他小時候父親李延益對他要求十分嚴格,每天都要完成一定量的繪畫和剪紙練習才行。而李詩憶小時候就沒有這麼「苦」了。那時李守白不常在國內,於是李詩憶和爺爺生活在一起,由於「隔輩親」,爺爺對她要求沒那麼嚴格,但也對她給予殷切的希望。
李詩憶六歲開始學習繪畫和剪紙,八歲那年就舉辦了個人的藝術展,雖然那個時候李詩憶對於藝術還不是太懂,但這已經打下了基礎。國內本科畢業後,李詩憶到英國留學,主修博物館畫廊和當代藝術研究。
跟同齡人比起來,李詩憶家學淵博,對傳統藝術非常熟悉;而和老一輩傳統藝術家相比,李詩憶又經過藝術管理方面的科班訓練,有著緊跟時代的眼光和思想。
李詩憶發現,現在的年輕人的一些文化圈更喜歡國外的IP,容易被國際流行化的風格所影響。
剪紙+文創
令李詩憶感到有些遺憾的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資源庫,但沒有更好地加以創新和利用。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魅力並不弱於國外的藝術。李詩憶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自我文化的意識度不夠。年輕人之所以對傳統的東西不太重視,是因為日常生活里已經用不上了,而這不單單是宣傳的問題。
傳統技藝一定要和當代相結合,如果僅僅是把剪紙做成一張紙的形式,那麼創新發展的力度就小很多。李詩憶認為,傳承和發展必須要並重。將剪紙和實用的東西,和日常的風格結合起來,更能夠保留傳統技藝,更能夠發揚光大。目前李詩憶創辦的「守白藝術」品牌已成為展示海派剪紙的一個窗口。
立體剪紙造型的剪紙禮盒、皮絨雕花的創意燈飾、剪紙明信片,這些創意產品都是以剪紙為原型,將傳統性和實用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卓然成家育桃李
奚小琴的老師王子淦,原來是老一輩民間剪紙藝人的學徒,那時師傅都要「留一手」,不會把自己的看家本事教給學徒。王子淦就開始「偷學」,慢慢地超過了師傅,當時老師傅的店裡賣得最好的鞋花剪紙就是王子淦剪出來的。
奚小琴作品:黛瓦綠葉
鞋花花樣是現場脫稿剪,以刀代筆,即興創作,並且要根據顧客的不同要求剪不同的花樣,梅花和王字虎頭是常見的圖樣。為便於刺繡,王子淦早期的剪紙風格細膩精緻,十分注重線條,有著不差毫髮的講究。
奚小琴作品:留尼旺風情
在授藝中,王子淦首先教給奚小琴正確、舒適的持剪手勢,讓她一定要注意,如果手勢不正確,長時間剪紙,手上形成的老繭會磨出一道難看的印痕。正因為奚小琴是女性,所以老師會格外貼心,但他在教學上並沒有放寬要求。
奚小琴作品
左:魚鷹
右:三兔鬧元宵
奚小琴拜師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從脫稿剪方塊圓圈開始,由簡漸繁,每天的練習時間是八個小時,枯燥不說,手上都磨得起了泡。在一天天的基本功訓練中,奚小琴掌握了剪紙的技藝,也加深了對剪紙的理解,在之後的藝術創作中,才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魚龍
《魚龍》等作品是新探索的剪紙表現形式,紙鏤空,鏤出圖形放中間,鏤掉的形隨機放周邊,鏤掉形與鏤出形同時展現於畫面有熱鬧豐富感,剪紙圖形的誕生一目了然。
奚小琴一直牢記王子淦的教誨,「眼光要凶」。「『眼高手低』不要緊,知道怎麼樣才是好的,手是可以跟得上去的。但如果眼睛看不出來好在哪裡,想要高就很難了。」
小貓
創作《小貓》這幅作品時,奚小琴用刀背在紙上刮擦,形成了絨毛般的紋理效果,逼真地展示了小貓的形態。
奚小琴一直對自己嚴格要求,因為藝術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立體剪紙、雙面書籤剪紙、畫彩剪紙……奚小琴並沒有滿足於停留在傳統剪紙技藝上,而是不斷地吸收新元素,進行新創造。
奚小琴和她的學生們
孫繼海則是在整理上海剪紙申遺項目材料時結識了林曦明,拜師學藝,成為林曦明的關門弟子。
孫繼海作品:龍華魂
林曦明是國畫大師,二十多歲就開過個人畫展。林曦明的畫家身份對他的剪紙創作影響很大,他善於綜合各類藝術形式,把國畫的大寫意和抽象的特徵融入剪紙中,形成自己獨特的作品風格,大氣、簡約、粗獷而又豐富。林曦明在業界被稱為「東方馬蒂斯」,就是因為他的作品和馬蒂斯一樣,粗獷誇張,他不僅吸收中國的藝術元素,而且吸納了國外的藝術元素。
十二生肖圖
扇情
媽,水來了
孫繼海作品
孫繼海總結剪紙技法最大的特點是「千刀不斷,線線相連」,作品完成後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之間不能斷開。「心有型,隨意剪」,是孫繼海的六字口訣,這裡的「隨意」不是隨隨便便的意思,而是指要順著自己的心意,剪刀的運用得心應手。
補妝
這幅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一次活動的間隙,孫繼海的一位學生抽時間補了一下口紅。作品裡人物線條優美,而作為襯托的花瓶則表現得十分細膩,整體構圖和諧平衡。
創作之外,孫繼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授新一輩的傳承人,推廣剪紙文化。他在南洋模範中學定期開剪紙興趣課,也給浦東海派旗袍文化交流中心的學員上課。
孫繼海和他的學生們
孫繼海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他只教給學生基本的剪法,完全不限制學生們的具體想法,不要求大家都剪得和他一樣,所以大家的小作業沒有重樣的。
旗袍協會學生作品
旗袍協會成員都十分喜歡旗袍,在她們的理解中,旗袍代表的是海派文化和海派風情,而海派剪紙與旗袍文化相得益彰。
孫繼海坦言自己年齡大了,所以現在專門培養一些弟子,讓他們也到社會上、到學校中去教學,讓剪紙藝術更廣泛地傳播。
剪紙課堂
每周二下午三點,南洋模範中學216教室就會傳出唰唰唰的聲音,在這裡,十五個高一學生正在跟隨海派剪紙傳承人孫繼海學習剪紙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