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沈周《廬山高圖》描繪廬山風景山水畫

漢橋話畫:沈周《廬山高圖》描繪廬山風景山水畫

《廬山高圖》,明代,沈周,紙本設色,縱193.8厘米,橫98.1厘米,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廬山高圖》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松虯曲盤纏,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圖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在畫法上,先用淡墨皴染,再用濃墨逐層提破,並以重複的皺紋引導山石作左右傾斜、呼應、衝突的韻律,使群峰有簇擁疊轉的動感。中間一座山石墨色較淡較明亮,好像從畫的外面投射一些光線進來,這座方形的山石用不同的皴法描繪,感覺石質堅硬,使畫面產生更多變化。除了近景的大樹外,山上的樹木都很渺小,襯托出廬山崇山峻岭的氣勢。作者取於王蒙技法,善於組合稠密高疊的石岩,進而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大小林木複合為統一的自然美,布局疏郎,厚重凝鍊,有條不紊,賓主和諧,渾然一體。沈周的個人特色在這幅畫中也初見端倪,山石主要用短披麻皴,乾濕互用,層次分明,山巒沒有險絕沉重之感,而是將溫潤柔雅的氣氛貫穿畫面。

沈周《廬山高圖》

沈周的山水畫大多描繪文人的生活環境和山川自然風光,主要是學習董、巨和元四家,但也曾學習過浙派畫家戴進《東山圖》,是吸收浙派用筆和設色的某些長處來豐富元代文人畫法的表現力。沈周作畫要求很嚴,據說早年多畫小幅,四十歲以後才開始畫大幅作品。沈周的成熟風格有兩種:粗筆和細筆(稱「粗沈」和「細沈」)。前者比較簡率,用中鋒禿筆,實際上是南宋風格的繼續;也可能由於求畫的人太多,所以乾脆寥寥幾筆,以作應酬。後者則筆法細密繁複,是學習元代畫家王蒙的結果。因為他的細筆山水少,所以認為「細沈」較珍貴。另一個吳門畫家文徵明的作品,也被分為「粗文、細文」兩種,而「粗文」較少。大約是物以稀為貴,因此鑒賞界流傳所謂「粗文細沈」的說法,然而「粗沈」卻是他藝術風格的主要方面。沈周的書法是學習宋代書法家黃庭堅,養成了用筆凝重老硬的習性,所以他臨摹元代畫家倪瓚的山水時,他的老師趙同魯在旁總指出用筆「又過矣,又過矣」,他始終無法把握住倪瓚那種若淡若疏、似嫩而蒼的筆調,他臨摹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同樣是用筆太過,缺乏黃氏筆法那種虛靈飄逸的感覺。然而他以凝重老硬的筆法,在學習王蒙和吳鎮尤其是學吳鎮的山水畫法中,獲得個人藝術上的成功,形成一種簡樸、淳厚的畫風。他的畫筆法堅實豪放,蒼中帶秀,剛中有柔,而且墨色深厚清潤,具有蘊藉文雅的格調。即使晚年畫風變得更為粗簡,但也毫無粗俗的習氣。他的水墨設色山水,其色彩簡潔、明麗、高雅,確有勝於前人之處。

這幅《廬山高圖》,一則因為是祝壽用的,格外專註;二則因為當時的沈周主要是學習王蒙的技法,雖然功力深厚,但應該說個人風格還處在探索和成熟的過程中,所以正好體現出「細沈」的典型風格。王蒙作品的主要特點,一是所謂的「牛毛皴」,即筆法細密,二是山體連綿不斷,這在《廬山高圖》中都有明顯的體現,筆畫雖然多,但是井然有序,絲毫沒有紛亂的感覺。而且墨色層次也很豐富,局部的皴擦點染不下五六遍,卻依然清新典雅,沒有鬆懈泄氣或渾濁的跡象。雖然此圖著意模仿王蒙筆意,但與王蒙《具區林屋圖》相比較,仍然具有明顯的明代特點。因為他不僅受元代文人畫的影響還有受北宋畫風熏陶,大山堂堂構圖有北宋氣勢,王蒙式的解索皴中更多融入了董巨的披麻皴,減弱了符號感,露出蓬勃明朗氣息。

沈周《廬山高圖》局部

畫面右上角有沈周自己寫的一段讚頌老師的長跋,標題為「廬山高」篆書,並題古本長歌一首,尾自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成化丁亥是1467年,沈周41歲。跟他享年83歲相比,算是早年了。畫史記載,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小幅,40歲以後才開始作大畫,這件作品正好處於由小畫向大幅繪畫的過渡時期,是沈周由奠基階段轉向變革階段的顯著界碑。

畫趣拾珍

明萬曆年間,新崛起的「吳門畫派」逐漸在中國畫壇上取得了霸主地位。與「浙派」一樣,「吳門畫派」因其畫家多是蘇州人而得名,在作畫時強調要有「士氣」,其山水畫屬文人畫體系。「吳門畫派」的形成,使明代山水畫達到了鼎盛,其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為有名,被稱為「吳門四家」。以線條剛硬、皴法激烈為特色的院體浙派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筆法蒼勁、意境深邃的吳門畫派,沈周即是這個畫派的代表人物和奠基人。吳門畫派畫家的主要成員大多屬於詩書畫三絕的文人名士,他們以詩文書畫自娛,淡於仕進。沈周培養出的許多門生如文徵明、唐寅等都是明代畫壇及吳門畫派的傑出人物,他們不僅與沈周齊名,其中一些人的成就甚至超越沈周,並對後世繪畫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沈周的一生都在吟詩作畫中度過,他終生不仕,廣交賓客,生性豁達,為人敦厚。他的平和心態以及高尚的藝術情操和道德典範造就了沈周在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歷史地位。

沈周出生於書香世家,家境殷實,祖上三代都以書畫聞名,家藏古代書畫名跡甚多。曾祖父沈良琛精於鑒賞,與「元四家」中的王蒙交情甚篤;祖父沈澄善詩文,能繪畫,精於鑒賞,明初永樂年間被征,稱病不從;伯父沈貞和父親沈恆都以詩文書畫聞名。良好的家境條件讓沈周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7歲即跟隨著名經學家陳寬學習古文,11歲時便已精通詩文韻律,所作的詩賦經常被鄉里傳誦。

沈周《廬山高圖》局部

15歲那年,他的父親被官府指定為「糧長」。所謂「糧長」是明朝設在鄉間的一種職務,主要負責勸老百姓按時耕種、及時納稅、解運糧食以及舉報逃稅等,一般由當地大戶充任,並累世相承。這事表面很風光,可實質上卻是一件苦差,若是當地貧戶多,完不成任務,多半要倒貼。指定的「糧長」都要到戶部開會,地點在南京,雖然離家不遠,父親卻極不情願去,年輕的沈周便替父親去了。時任戶部侍郎崔恭好文學,沈周特地寫了一首「百韻詩」呈送上去。崔恭看了詩,大為驚異,懷疑根本不是這個少年所寫,於是命人把沈周叫來,要當面考一考他。崔恭出題《鳳凰台賦》,沈周不僅寫得快,而且「詞采爛發」,其中寫道:「江上秋風吹鬢絲,古台又落我游時。六朝往事青山見,四海閑人白鳥知」。崔恭讀罷,立刻就服了,稱讚他說:「王子安(王勃)才也!」崔侍郎一高興,就下令免除了沈周父親「糧長」的差使。

長洲地方官聽說了沈周的才名,便想以薦舉賢良的名義讓他出來做官,多次發文催促。在別人,這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可沈周並沒有那麼激動,他搬出《周易》為自己算了一卦,結果得到的卦辭是「嘉遁貞吉」,於是沈周拒絕了郡守的好意,決意隱居。為了避開城市的喧囂,沈周把家從城裡搬到了鄉下,建了一處「竹庄」。沈周的朋友史鑒描述說:「去湖三里近,種竹萬竿餘。徑轉通幽處,朋來問索居。散金時買畫,補屋為藏書。千古王摩詰,輞川應不如。」這裡成了沈周從事書畫創作、與朋友切磋藝術的好地方。因為沒有了當官的想法,少去了應付科舉考試的煩惱,沈周可以集中精力從事詩文、書畫,日子過得平靜而單純。他飽讀詩書,不過最熱衷和擅長的還在於書畫。

沈周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從小受到父輩的熏陶,又拜陳寬、趙同魯、杜瓊、劉珏等為師,而杜瓊從沈周小時候就教他臨摹古畫,一步一步把他帶入藝術殿堂,所以沈周在繪畫上長進很快。成名以後,模仿他的人很多,往往他的畫早上出來,中午就有模本出現,因為當時的蘇州是一個繁庶的都市,有錢人爭相購買書畫作品,專門做假畫的人也不在少數。每天上門求畫的人絡繹不絕,不管是高官富商重金求之,還是農夫、牧民、商販、走卒相討,他一概應之,從不拒絕。

沈周《廬山高圖》局部

當地有一戶陳姓人家,發誓要化緣募集善款來修繕家族祠堂,找上門來請沈周幫忙,沈周念他是個懂得仁孝的人,特地畫了一幅畫,上面的題款寫道:「一磚一木但隨緣,或米或錢惟任意」。那個孝子拿著這幅畫去化緣,果然募集到不少錢。還有更出格的事,有個貧寒的讀書人,母親得了重病,無錢醫治,聽到市面上沈周的畫很值錢,便克隆了一些他的畫去賣,可人家對此很是懷疑。他萬般無奈,硬著頭皮找到沈周,求他在自己仿製的贗品上給落個款,以賣出個好價錢。搞藝術的人最討厭的莫過於這種不尊重自己知識產權的行為,可沈周笑著拿起筆來,先在那幅仿製的畫上修飾了一番,一下子讓它生動起來,然後又在上面題跋,蓋上了自己的印章。這幅經沈周修改的畫果然賣出了大價錢,讀書人為母親治好了病,一生對沈周都感激不盡。有人不理解沈周的所做所為,專門給他提個醒。可沈周卻笑言:「天地一痴仙,寫畫題詩不換錢。」意思是:我不過是喜歡畫畫寫詩的痴人罷了,作品不是用來換錢的。一個叫劉邦彥的朋友笑他說:「送紙敲門索畫頻,僧樓無處避紅塵。東歸要了南遊債,須化金仙百億身。」意思是說,要應付如此眾多的求畫者,除非像孫悟空那樣,拔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化出無數替身。

《廬山高圖》是沈周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老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沈周即以廬山來象徵老師的品格,所以此圖繪廬山之「高」以為象徵。一說到廬山,人們馬上就會意想到紫煙繚繞的香爐峰,飛流直下的瀑布,遠近、高低、橫側變幻的山嶺,廬山是一座美妙的永遠無法識其真面目的山,這就給畫家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沈周並不曾到過廬山,這幅畫是其依據想像且融匯詩意畫成的,把胸中積蓄的最美意境盡情地展現出來,表現的是畫家心目中的廬山,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圖上嶙峋的怪石,居然與今日照片中的「五老峰」十分相似。他極力刻畫廬山「仰之彌高,大氣氤氳」的動人形象,藉此來表達師恩浩蕩的主題。並且他親自在《廬山高圖》上題跋,行文激蕩,豪邁雄健:「廬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盤踞,岌科二千三百丈之,謂即敷淺原。培何敢爭其雄?西來天暫濯其足,雲霞旦夕吞吐乎春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澗道千丈開鴻。瀑流淙淙瀉不極,雷霆殷地聞者耳欲聾。時有落葉於其間,直下彭蠡流霜虹。金膏水碧不可覓,石林幽黑號綠熊。其陽諸峰五老人,或疑緯星之精墜自空。陳夫子,今仲弓,世家廬之下,有元劂(音同:絕)祖遷江東。尚知廬靈有默契,不遠千里忠於公。公亦西望懷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雲松。昔聞紫陽祀六老,不妨添公相與成七翁。我常游公門,仰公彌高廬。不崇丘園肥遁七十,著作白髮如秋蓬。文能合墳詩合雅。自得樂地於其中。榮名利祿雲過眼,上不作書自薦,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蕩在物表,黃鵠(音同:胡)高舉淩天風。」

沈周《廬山高圖》局部

沈周性情澹泊,心胸寬廣,這使他在藝術上特別善於包容並蓄,博取眾長。他繼承了宋元名家的筆墨,剛柔並用,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粗筆水墨新風格。40歲以後又一改畫風,以骨力勝,氣勢雄強,因此成為明代中期文人畫「吳門畫派」的開創者。當時,學沈周畫的畫家有許多人,對不同於吳門畫派風格的畫家,沈周從來不存門戶之見。他為人平易近人,遇到切磋畫藝者,沈周總會熱情招待,沒有一點架子。有一次,明朝另一位有名的畫家徐端本(後改名史忠)從南京來尋訪沈周,恰逢沈周出門去了。史忠不拘禮數,見沈周堂上置有素絹筆墨,忽然畫意湧出,禁不住乘興揮毫,作了一幅山水,畫完之後,就擲筆揚長而去,連姓名也不留。沈周回來以後,見到堂上几案上的畫作,非常高興地說:「吾閱人畫多矣,吳中無此筆,非金陵史痴不能也。」於是馬上派家人四處尋找史忠。找到史忠後,他便請史忠在家裡住下,兩個人交流技藝,不知不覺三個月便過去了,他們也成為了莫逆之交。後來沈周去南京,也曾在史忠的「痴樓」住過一些日子。沈周曾在《贈史痴翁》的詩里寫道:「我生迨八旬,落魄如瘋顛。不知人所毀,亦不求人憐。種竹欲借地,買畫常賣田。蓬蓬披白髮,咄咄書春天。我顛與翁痴,顛痴相比肩。約為老兄弟,逍遙見彭錢。」

隨著沈周在畫壇名聲的增大,前來拜師學藝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這些人里以位列吳中四才子的唐伯虎、文徵明最為出眾。唐伯虎的父親看孺子可教,便把他送到了沈周的門下。小唐伯虎天資聰穎,學東西非常快,僅僅兩年技藝就突飛猛進。有一次,當地一位名士找沈周求畫,沈周恰好有事沒時間畫,便讓唐伯虎代勞。唐伯虎非常興奮,覺得是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他把自己關在書房中一整天,精心繪製了一幅大氣磅礴的山水畫。傍晚時分,當他把畫作交到老師沈周手上時,沈周不禁拍案叫絕,著實把他誇獎了一番。唐伯虎十分得意,不知不覺中滋生了自滿情緒,覺得自己的繪畫水平真的不得了了,甚至覺得老師的水平也不過如此。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他對每天沈周的輔導和布置的作業也不那麼認真聽、認真做了,有時趁老師外出,就胡亂畫點什麼,應付一下檢查,然後就撒開了玩去了。沈周注意到了弟子的變化,可他並沒有把唐伯虎叫過來狠批一通,也沒有跟他苦口婆心地講大道理,而是想了一個特殊的辦法。

沈周《廬山高圖》局部

一天,沈周在書房指導唐伯虎繪畫,講得有些晚了,就留他一起吃飯。時近中午,天氣很熱,書房的門窗卻關得嚴嚴實實。唐伯虎吃得汗流浹背,實在受不了了,就跟沈周說:「老師,能把窗戶打開吹一下風嗎?」沈周點點頭,說:「當然可以啦,你去把窗戶打開吧。」唐伯虎立刻放下碗筷,跑去開窗,可當他伸手去推窗戶時,手觸碰到的,卻是光滑的牆面。他定睛一看,原來他跑去開的「窗戶」竟然是一幅畫。唐伯虎萬沒想到老師居然可以把畫畫到如此以假亂真的程度,他為之汗顏了。聰明的唐伯虎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他走過去,慚愧地對沈周說:「老師,我知道我錯了。」從此唐伯虎低下了高傲的頭,再無半點驕傲之心,潛心學畫,終於成為和沈周齊名的大畫家。沈周的弟子們對老師都非常服氣,他的另一位弟子文徵明也非常厲害,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然而說起自己的老師,他滿眼都是敬佩,他說:「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有一百個文徵明加起來,也抵不過他。」

沈周對待藝術很執著,對待弟子很委婉,對待利益則很淡泊。有一次,沈周花費巨資購買了一部古書,他愛不釋手,放在書房中時常閱讀。有一天來了一位客人,無意中看到那本稀有的古書,大為驚訝,問道:「這部書怎麼會在先生這裡?」沈周看著他,不明所以。客人遲疑了一下,說道:「這部書一直是我家珍藏,遺失了很長時間了,沒想到今天從您這裡又得以見到,如果您不介意,我想將它贖回。」沈周問:「你說是你家祖傳,可有什麼證據?」客人回答說:「在某卷某頁,我曾記有某件事,應該還在的。」沈周拿過書,翻到那兒一看,果然有此事,於是,他把書奉還。客人雖然再三追問,沈周也沒有說出賣書者的姓名。事後,也沒有去呵斥賣書者的偷竊之舉,向他追討損失。

沈周《廬山高圖》局部

沈周曾收藏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這幅畫的價值無可估量,沈周視若珍寶,每當有藝術圈子裡的貴客登門,他便會拿出來與朋友們共同欣賞。有一次,他拿著這幅畫請一位書法大家題跋,不想第二天,那位大家親自登門,萬分慚愧地告訴他《富春山居圖》丟了。沈周痛惜不已,家人提議告官,一定要把畫追回,他擺擺手說:「算了,他乃一代大師,怎麼會做這樣的事呢?」事後得知,是這位大家的兒子偷偷把畫藏了起來,然後找機會給賣了。湊巧的是,有一天沈周在市場上又見到了自己的這幅畫,可賣家出價很高,他無力回購。回到家,沈周嘆息良久,為了暫慰思念之苦,他拿起畫筆,憑著驚人的記憶力,把三丈長卷從頭至尾,背著臨摹了一遍,這就是著名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年紀愈大,沈周愈加平和。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一天,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破了「竹庄」慣有的寧靜。來人青衣皂服,一副衙門裡當差的打扮,他大聲說道,「你是沈周嗎?太守有令,徵召你進城服勞役,為太守作畫,現在就跟我們走。」沈周一愣,但隨即急忙上前懇求說,「請小點兒聲,不要驚動我的老母親。這樣吧,我早去晚回,按時去畫,保證不耽擱。」原來長洲新來了一位曹太守,想徵召當地有名的畫工把府中裝飾一番。衙門裡有一個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對當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也寫在其中,讓堂堂畫家去做小工的活計,也算羞辱他一回。小吏走了,在沈周家做客的朋友們憤憤不平,「這個新來的太守不知道先生您的大名,不然怎麼敢如此輕賤您呢?我看您不如去求一下當朝的權貴,讓他們說一下情,免得去做那下賤的差使。」此時的朝中,內閣大學士、當朝宰相李東陽,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王鏊等,都是沈周過從甚密的摯友,隨便請他們說句話,都能讓曹太守膽戰心驚幾天。

沈周《廬山高圖》局部

不料沈周卻淡然一笑,回答說:「我不過是一介平民,官府徵召去服役是分內的義務,有什麼輕賤呢?如果讓我去求那些權貴而免除服役,那才是真正的輕賤啊!」其後,沈周果然每天到太守府去上班,與眾多畫工一起,描梁畫柱,裝飾壁畫,絲毫沒有屈辱之感,早出晚歸,樂在其中,一干就是幾個月。裝修完畢,曹太守親自來驗收,見沈周畫得好,還特地賞了他幾文錢。不久,曹太守到京城述職,談完工作,聽彙報的吏部尚書隨口問道:「沈先生近來身體好嗎?」曹太守不知所云,但聽他口氣似是很熟,又不敢細問,只好唯唯諾諾地含糊回答:「他身體挺好!」改天曹太守又去拜訪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李東陽旁的事都有些心不在焉,卻獨獨問他:「沈先生有書信讓你帶來嗎?」曹太守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信口應道:「有書信,只是還沒送到。」他實在弄不明白這位沈先生究竟是何來歷,竟讓京城的高官如此惦念。慌忙退出之後,曹太守趕緊去拜訪自己的好朋友吏部右侍郎吳寬,問他:「長洲的沈先生是個什麼人?」吳侍郎詳細向他說了沈周的情況。曹太守這才知道,沈先生就是那個給自己繪飾牆壁的老畫工。他嚇得汗流浹背,心想自己不僅折辱了一位名士,最要命的是自己在宰相面前信口胡說,倘若沒有書信,可如何跟上司交代啊!曹太守自京城回到蘇州,連家都沒敢回,就直奔竹庄,一再向沈周道歉。拜訪後,免不了又請沈周修書一封,連夜派人送往京城。

沈周曾在臨摹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上的題跋中說:「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古人論書亦然。」這也是對他一生的最好總結。沈周能在歷史上贏得崇高的地位,不僅因為他的藝術成就,更是因為他的為人。

名家小傳

沈周畫像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年自稱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作畫,花鳥、竹石等無所不能,而尤善山水,他得法於家傳,兼學杜瓊、趙同魯,晚年醉心吳鎮,是明代吳門四大畫家的領袖,也是「吳門畫派」的開山鼻祖。同時也是詩人與書法家。沈周傳世作品較多,有《策杖圖》、《廬山高圖》、《山水讀書圖》、《采菱圖》、《虞山古檜圖》等。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漢橋話畫:郭熙《早春圖》春山淡冶而如笑
花好月圓,中秋快樂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