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肺止咳,生津斂汗,益男子精——夠味的五味子
五味子
導讀:唐代《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這名字有禪意。細品,越品越有味道。古醫書稱它荎蕏(音 chí zhū)、玄及、會及,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上品中藥,具滋補強壯之力,藥用價值極高,有強身健體之效。(編輯/三木)
酸苦甘辛咸
五味子的功效
五味子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實。
【別名】菋、玄及、五味。
【性味】味酸、甘,性溫。
【歸經】歸肺、心、腎經。
【功能與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咳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盜汗自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南北五味子
俗話說五味慰五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五味子雖小五味俱全。中醫認為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五味子以其五味而能補五臟氣,養五臟。
五味子有南五味和北五味之分,就像南方人和北方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植物也是如此。
南五味色鮮紅、個頭小、果粒小、肉輕薄,偏於斂肺止咳,治風寒咳嗽有奇效。北五味紫黑色、個頭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澤,補心腎最益,治虛損勞傷最妙。
南方人常說南五味好,北方人則說北五味好。其實都是好葯,有一句詩說,南五味,北五味,南北五味慰五臟。解的就是這個紛爭。
五味子要怎麼吃?
新鮮的五味子很好吃,不僅顏色誘人,口感也很美。入口酸、甜,有經霜的清爽和涼意。吃五味子不吐核,吐核的都是外行人,不會吃。核有微微的辛和苦,但核才是精華,越嚼越香。外行人不懂這個,一吐核便是五味只吃了三味,差兩味。這樣的滋味便不完美。
山裡人最會吃五味子。煮五味子粥自不必說。用自然風乾的五味子文火炒至微焦,配綠茶和蜂蜜就是香甜的五味子茶。給遠道而來的客人沖一杯,酸甜辛苦咸,真的是五味俱全,瞬間就驅除了旅途的風塵與疲憊。更有美味的五味子酒,五味子經清洗、風乾、磨碎、炒香、入糧食酒密封,浸足半月,便是成了。泡五味子酒有一個訣竅,就是每天都要抱著瓶子晃一晃。搖晃才能入味,甘酸辛苦咸,晃呀晃,全晃進了醇香的高粱或玉米酒中。蓋子一揭開,便是滿天滿地的果香和酒香。
古籍批註
古書上說五味子治「黃昏嗽」。「黃昏嗽」是指人在近黃昏時咳嗽加重。元代名醫朱丹溪《丹溪心法》說:「黃昏嗽者,是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葯,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藥王孫思邈還說:「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遇夏月季夏之間,睏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芪、人蔘、麥門冬,少加黃檗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
登場書籍
《遇見最美的本草》
楚林著
本書是一本精彩的中藥散文集。作者將目光聚焦人間最美的草木――能夠活人救命的本草。從中藥說開去,把藥理醫理、博物知識、傳說故事、處世體驗、人生哲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五十篇美麗的本草故事。文字清新,感情真摯,娓娓道來,溫馨怡人。在一次次本草與人的奇妙邂逅中,一味味中藥猶如一個個至情至性的人躍然紙上。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日干支算病
※中醫散文欣賞丨甘草,天下誰人不識君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