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建設一流學科,這「三個邏輯」一定要把控好!

建設一流學科,這「三個邏輯」一定要把控好!

一流學科制度的產生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及社會三方制度邏輯變遷的結果,推進我國一流學科建設必然涉及三方聯動主體的約束規範,為此應當明確權利主體邊界與職責範圍,把控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泛化與異化。

一流學科作為我國高校學科建設歷程中一項重要的制度變遷,是多種制度邏輯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橫向視角而言,我國經濟環境、發展戰略及國際格局的調整從不同宏觀層面共同作用於一流學科制度的產生;就縱向視角而言,新型現代政府治理邏輯、高校自我發展內在邏輯及社會參與辦學邏輯呼喚新制度的變遷。

一流學科制度的產生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及社會三方制度邏輯變遷的結果,推進我國一流學科建設必然涉及三方聯動主體的約束規範,為此應當明確權利主體邊界與職責範圍,把控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泛化與異化。對於國家而言,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目標在於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然而,政府僅僅是一流學科的引導者而非主導者;一流學科建設的真正主體在於以學院和教師為依託的高校;社會參與則是「雙一流」建設的必要條件。在明確三方權力的基礎上,一流學科建設需要把控如下三個邏輯。

政府治理的邏輯

應進一步規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從國家層面深入規範一流學科制度,重點健全一流學科淘汰競爭機制,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目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共同制定了「雙一流」建設暫行實施辦法,其中對一流學科的建設周期、建設原則、遴選條件、遴選程序、支持方式、動態管理及各級組織實施予以了規定。從實施辦法中可見,目前中央政府對於一流學科的進入機製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同時提出以動態管理的方法打破重點學科建設中存在的身份固化問題,提出以中期、期末評價來加強動態過程監測與跟蹤指導,然而對於一流學科建設退出機制的規定尚不完善。為此,中央政府應當重點健全學科淘汰競爭機制,不僅能夠推動現有一流學科間的競爭,同時也可為非一流學科提供與一流學科競爭的機會,以此使門檻內外的學科競爭流動起來,從根本上解決一流學科身份固化與競爭活力缺失等問題。

地方政府應依據國家政策規定,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制定省級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以顯性規則的形式制定地方詳細的學科評選、管理及退出機制,進一步明確省級政府在學科建設中的權力邊界,並鼓勵高校探索一流學科特色化建設之路。從部分省份已出台的一流學科建設方案來看,或側重於學科評選或操作性不強,往往容易囿於重點學科評選制度的路徑之內。以山東省為例,其建設方案中對一流學科的戰略目標、立項條件、推進措施及組織實施四個層面做出了規定,實際上主要側重於學科評選與管理,同樣在退出機制方面缺乏制度規定;在政府與高校關係方面規定實行項目負責人制,落實高校在一流學科建設中的主體責任,以校長為第一負責人,學科帶頭人為建設學科直接負責人,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規劃部署、推進實施、監督管理等工作,同時接受社會監督,協同推進省「雙一流」建設。除此以外,省級政府在一流學科建設中還應積極推動高校探索特色化一流學科建設之路,避免學科建設的趨同化、同質化現象出現。

高校自我發展的內在邏輯

高校應將「雙一流」建設與落實大學章程相結合,以大學內部「憲法」的形式對一流學科建設的制度體系作出規定,建立內部治理與社會參與的聯動機制。作為學科建設的主體,高校在一流學科建設中肩負著首要責任,應當在大學章程之中明確政府、高校、學院乃至師生在推動一流學科建設進程中的權力邊界與任務分配,從建設一流師資隊伍、提升科研水平、推進成果轉化、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等不同層面著力推動一流學科建設水平。與此同時,高校應當轉變重點學科建設中對政府部門的依賴並加強與社會的合作交流,積極爭取社會各方資源以便形成多元支持的長效機制,促進政府、學校及社會協同的新型辦學模式的發展。

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點,集中力量打造優勢、特色學科,避免學科發展的均衡化和趨同化。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建設以「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為指導思想,反對機械模仿和學科發展的同質化。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該校各學科發展水平較高但都相對均衡,始終沒有世界一流學科,也無法邁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後來,學校抓住發展生物原子工程的機會,要求院系嘗試以不同學科專業視角開展生物原子工程學科研究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此促成了加速器的發明,進而幫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17項諾貝爾獎,最終將生物原子工程學科建設為世界一流學科,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展為世界一流大學。另外,相對於傳統學科而言,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快速發展的大趨勢,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往往更容易成為科學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點和創新生長點,更能夠促進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鑒於此,《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科學與技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和融合,往往導致重大科學發現和新興學科的產生,而這恰恰是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部分。交叉學科研究有助於打破定勢思維、改變既定認識,能夠將多種事物現象作為相互聯繫的複雜整體加以認識,進而推動綜合性、複雜性問題的有效解決並實現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和協同攻關。因此,應加大對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投入力度,以積極的政策鼓勵引導交叉學科的創新性研究,繼而推動一流學科的產生。

一流學科形成的關鍵在於優質的學科團隊與過硬的基礎條件。一方面,就師資隊伍投入而言,一流學科建設離不開知識的探索與創新,人才作為知識的終極來源為學科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另一方面,還需加強基礎條件建設,為教師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與設備。作為社區技術學院出身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堅持「小而精」鮮明特色的基礎上,以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為著力點,積極制定人才吸引政策與科研獎勵制度,邀請一批高層次人才作為學科帶頭人,並積極開展實驗室建設與科學研究。優質師資隊伍的迅速壯大帶動了學科水平與學校實力的迅速發展壯大。在2018年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加州理工學院位列世界第4,其中化學工程學科排名世界第5,生物科學、化學學科排名世界第8。

社會參與辦學的邏輯

關注學科建設服務功能,堅持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一體化。德里克·博克教授認為,服務社會和公民的責任是美國高等教育最獨特的主題。美國大學長久以來堅持服務社會的理念,將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功能結合起來,迅速影響並得到其他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高等教育的認可。其中,以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流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功能結合最為典型。早在19世紀末,麻省理工學院便建立實驗室和實習車間,帶領學生了解工業生產中的需求並進行教學科研工作;二戰後利用戰爭遺留下的科研設備積極開展計算機、導航儀器的科學研究並興辦高科技產業,創造了「128號公路」奇蹟。發展至今,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與技術學科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首位,該學科大類下的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化學工程、土木與建築工程、電子電器工程、機械航天與製造工程均獨佔鰲頭,以上諸多世界一流學科共同造就了麻省理工學院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對於我國一流學科建設而言,也應當堅持教學科研與社會需求密切結合從而實現雙贏。

綜上所述,在以制度邏輯審視一流學科建設的基礎上,我國政府、高校及社會三方主體應共同遵循制度變遷邏輯與規約,借鑒參考國外學科建設的實踐經驗來共同建設一流學科。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大學舉辦第三屆中外經濟思想史前沿暑期講習班
劉文正:馬來西亞智庫——政策影響力與國際化水平並重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