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敘詭筆記|歷史上的「如懿」為什麼剪髮?

敘詭筆記|歷史上的「如懿」為什麼剪髮?

原標題:敘詭筆記|歷史上的「如懿」為什麼剪髮?


《如懿傳》播映完畢的那天,微博上很多人都為乾隆剪下自己的一縷白髮與如懿的那縷斷髮放在一起而惆悵不已,煌煌八十七集的電視連續劇,多少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最終塵歸塵土歸土,以並無勝利者的一出大悲劇而告終……從史料看,數百年間,紫禁城裡並無幾個真正稱得上幸福的人,尤其是女人,嬪妃也好,宮婢也罷,終其一生都像牢房內的囚徒一般,用生命為帝國這匹巨大怪獸的心臟做著點綴和犧牲,默默的生,默默的死,默默的廢黜,默默的遺棄,就算是如懿這樣貴為皇后的人物,也無法擺脫這一結局。


《如懿傳》結尾


眾所周知,如懿的人物原型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那拉氏,這位皇后命運十分悲慘,因為斷髮被「不廢而廢」之後,不僅冊寶被乾隆沒收,而且實質上是幽禁而死,死後的葬禮簡陋到只相當於一個低級嬪妃,就連她的畫像都沒有留下一幅,極有可能是被刻意銷毀——乾隆皇帝對她的怨毒之深,令人瞠目,像《如懿傳》的結尾,將兩人頭髮重新放在一起,是絕無可能之事。而由於有清一代在文字上的苛察之深,文人墨客也極少在筆記中詳細記載並深入考證此事,以至於成為了一個歷史之謎——那拉氏究底為什麼用斷髮的方式和乾隆皇帝徹底決裂呢?


一、改嫁的寡婦才自剪頭髮


事實上,清朝末年,那拉氏的斷髮事件已經很少為人所知。柴小梵在《梵天廬叢錄》一書中記一事,著名學者江叔海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來北京任京師大學堂代理校長,「在清內閣搜檢遺書,於密室中得一黃篋」,黃篋落著鎖,上面貼有「乾隆某年月日及嘉慶四年御筆」的封條,一看就是不與外人可知的密件。江叔海十分好奇,打開一看,原來是御史阿當阿的一扣奏摺,內容是請求恢復某個已逝皇后的位號,而上面有著乾隆皇帝的御筆硃批,寫著「無發之人,奚足以母儀天下?所請著無庸議!」此事經江叔海往外一說,引起社會上不小的反響,人們傳聞:這是乾隆有個妃子,「在西山某寺為尼,阿當阿請奉複位,有旨不允」,而乾隆帝去世後,仁宗(嘉慶)親政後,這位妃子還在西山某寺修行,又有大臣上奏給她複位,嘉慶帝「曾宣取此折,見有先朝御批,乃罷」——而這些傳聞皆屬穿鑿附會、異想天開,「不知即廢后那拉氏事耳」。


《梵天廬叢錄》


《梵天廬叢錄》接著說:「那拉氏以皇貴妃正孝賢之位,正位中宮十數年,忽犯狂易之疾,嘗一日自剪其髮。」而清代的風俗對此極為忌諱,只有矢志不再改嫁的寡婦才剪髮,「故有夫之婦,以剪髮為大忌」,乾隆帝勃然大怒,「未幾,(那拉氏)病卒,詔以皇貴妃禮葬寢園,生前固未嘗有廢黜明文也,阿御史之折,必系請復後位,入洊太廟耳」。這裡面需要解釋的是,所謂「正孝賢之位」,就是把原來為嫻貴妃的那拉氏冊封為皇后——而去世的皇后富察氏的謚號是為「孝賢」。


在柴小梵看來:「後人不知廢后有剪髮事,故疑以傳疑,異論於以紛起,清宮中故多秘事,然此事本末,固是明白,非有他故也。」問題在於他自己對那拉氏剪髮的原因也語焉不詳,差不多與《梵天廬叢錄》同一時期的《清稗類鈔》對此事的記載也是點到即止:「高宗繼後那拉氏隨侍孝聖后南巡,忽自剪髮,失其常度,中途送還京師。滿俗最忌剪髮,高宗諭旨,謂本應廢立,以其繼位中宮,故優容之。越數年薨,命以皇貴妃禮治喪,不得祔廟。」依然沒有說清楚剪髮的原因。


而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乾隆皇帝在那拉氏去世後發出的上諭中是這樣說的:「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余,病勢日劇,遂爾奄逝……」對於剪髮的原因同樣猶抱琵琶,這難免令人猜疑: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日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好端端的那拉氏突然就「跡類瘋迷」?


《如懿傳》劇照


二、立那拉氏為後是「母命難違」


在從史料筆記中探尋那拉氏剪髮的真相前,不妨先看看蔡東藩先生在《清史通俗演義》中對此事的闡釋。


《清史通俗演義》


許多人對蔡東藩先生的「歷朝通俗演義」有誤解,認為這套書不過是一部貫穿著各種雜聞傳說的「野史」,不具備史料價值,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的確,蔡東藩先生撰寫此書,確實是為了將中國史用通俗小說的方式向大眾階層傳播,固然為了加強可讀性借鑒了不少野史,夾雜了不少純屬杜撰的成分,但從整體上看,該書確實秉承著「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應該說遠比現在市場上一些通俗史讀物要嚴謹、客觀、翔實和全面得多。


《清史通俗演義》對那拉氏斷髮之事分於兩章記錄。首先是第三十六回,寫皇后富察氏崩逝後,「乾隆帝至梓宮前親奠一回。奠畢,慈寧宮傳到懿旨,宣召乾隆帝進宮」。乾隆到太后前請過了安,太后說:「現在皇后去世,已滿一年,六宮不可無主,須選立一人方好。」乾隆帝不說話,太后說後宮嬪妃哪一個最稱你意?乾隆說:「妃嬪雖多,沒一個能及富察,奈何?」太后說:「我看嫻貴妃那拉氏,人頗端淑,不妨升她為後。」


接下來的這段描寫很耐尋味。首先是乾隆帝沈吟半晌說:「但憑聖母主裁!」太后說:「這也要你自己願意。」然後蔡東藩寫的是:「乾隆帝平日頗盡孝道,至此也不欲違逆母命,沒奈何答了一個『願』字。」——這裡面很明顯看出乾隆立那拉氏為後,乃是一個母命難違下的選擇,然而性格倔強的乾隆帝並不是這麼痛快地就接受一個不符幾意的命令的,他「退出慈寧宮,又輾轉思想了一番,乃於次日下旨,冊封嫻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直到孝賢皇后二周年,尚未冊立正宮,經太后再三催促,方立那拉氏為皇后」。參商之兆,已萌於此。

而那拉氏斷髮的真正原因則記載於第三十八回中,乾隆帝在下江南時,在和珅的安排下尋花問柳,被皇后知道了,在杭州夫妻大吵一架,「皇后自正位後,沒有什麼恩遇,心中早已鬱悶,此次秦淮河事,被宮監泄漏,忍耐不住,便與乾隆帝鬥口。乾隆帝本不愛這皇后,自然沒有好話,皇后氣憤不過,竟把萬縷青絲,一齊剪下,滿俗最忌翦發,發已剪去,連太后也不便回護」。而乾隆帝更是怒不可遏,命宮監數名將皇后送回京師。自此,乾隆與那拉氏恩斷義絕,「皇后憂憤成疾,延了一載,淚盡血枯,臨危時候,乾隆帝反奉皇太后,到木蘭秋獮去了,皇后聞知此信,痰喘交作,霎時氣絕」。


從上述文字來看,那拉氏和乾隆帝的決裂,乃是因為夫妻長年不睦,那拉氏備受冷落引起的一場突發事件,那麼蔡東藩先生這番敘寫的可信度如何呢?我們不妨從極具史料價值的《清通鑒》中尋找答案。


三、「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


首先應該強調的一點是,乾隆帝立那拉氏為皇后,確實並非完全出於己意。《清通鑒》中記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日,「(乾隆)遵奉皇太后懿旨,先行冊封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行六宮事,二十七月後再即位中宮」,可以看出那拉氏得以為後,實乃皇太后的安排。但在此後相當長的歲月里,夫妻之間並沒有發生什麼問題,當然由於清代後宮的隱秘性,帝後之間就算是拌個嘴吵個架,也不會為外人所知,但至少此後十幾年的時間裡,乾隆帝無論是江南巡幸、盛京祭祖還是木蘭秋獮,都令皇后伴駕同行,而且此後她還為乾隆皇帝生下了三個孩子,應該說夫妻感情還是不錯的。



《清通鑒》


這也就更加顯得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日所發之事的詭異和突然。《清通鑒》中對此事正面提及只有一句:「乾隆帝奉皇太后自杭州迴鑾,在杭州逗留期間,帝後不協,皇后那拉氏憤而自行斷髮,因令額駙福隆安送皇后先程回京。」從字面上看依然是含混其詞,但其後的「考異」條目則深有講究。


據曾經在都察院做過書辦的嚴譄於事後十餘年緣事被審訊時回憶:「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時在山西本籍,即聞得有此事,人家都說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那皇后不依,因此挺觸,將頭髮剪去,這個話說得人很多,如今事隔十來年,我哪裡記得是誰說的呢?」


乾隆帝一生有后妃四十餘人,據《宮中檔乾隆朝奏摺》所收有關密折可以斷定,其中有兩位江南籍的妃嬪,一位是揚州籍的明貴人陳氏,一位是蘇州籍的常在陸氏。按《清皇室四譜》、《清列朝后妃傳稿》和《清東陵大觀》等書所記:常在陸氏是乾隆二十五年受封,顯然與那拉氏斷髮無關,明貴人陳氏是「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新封常在,四十年晉明貴人」。而乾隆四十三年,有揚州人陳濟自稱系明貴人陳氏之兄,來京具呈,懇求當差,乾隆帝一面指示內務府適當予以關照,一面又傳諭兩淮鹽政伊齡阿不要任由宮眷的親屬胡來,尤其娘家是南方人的,南巡時「不可令其接駕乞恩」。這一切都說明明貴人陳氏很可能就是那位導致那拉氏不惜以斷髮來反對的「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


乾隆帝一生風流好色,韻事極多,對於皇后而言,勢必造成內心的極大不快與壓力,何況乾隆帝遠不像影視劇中表現出的那樣,對心愛女子溫柔優容,就算是對皇后富察氏,今天的人們以為乾隆對她何其眷愛,其實清代筆記中對她的死亡也有令人震驚的記錄,比如《清鑒綱目》中說她是在乾隆帝酒後勸他注意節制,被乾隆帝用非常難聽的髒話痛罵,「後羞憤返,失足蹈水死」。天嘏所著《滿清外史》中更是指當時乾隆帝對富察氏皇后「徑捽其發而以足蹴之」,就是抓住富察氏的頭髮踢她,家暴至此,簡直可惡至極。而《揚州畫舫錄》更記乾隆帝一可笑行徑,他乘船過揚州時,在沿河村子廣設卡兵,「於應迴避時,令男子退出村內,不禁婦女,蓋以揚州婦女,素有艷名」——這種假公濟私的獵艷行為,恐怕只能用「荒淫」二字來評價了吧。


跟著這麼個丈夫,又要正襟危坐地扮演一國之母,又要一再容忍他的荒淫無度,那拉氏內心的痛苦和憤怒可想而知,細考她剪髮時的年齡是47歲,恰是一個女人的更年期,本來就因為生理的原因心煩意亂,加上耳聞目睹乾隆的所作所為,那拉氏選擇以斷髮的方式「爆發」,應該是一個可以理解的行為。反觀乾隆,不但沒有絲毫的悔意,反而在夫妻反目後,將那拉氏幽囚冷宮,還削減她的用度、開支,將隨侍她的宮女減至兩人,並在此後的所有諭旨中把一切過錯都歸之於那拉氏,還說什麼「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真的是令人齒冷。再想想那些一邊在微博上動輒大罵渣男一邊看著清宮劇幻想嫁入帝王家的女孩子,不由得感慨,何苦自己用著美顏相機,又百分之百相信別人朋友圈裡的圖片都是沒修過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國航空工業FTC-2000G飛機首飛成功,可攻擊可空戰
深觀察丨每天上班一個半馬,年輕人被通勤吞噬的不僅是青春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