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梁實秋:年輕人,你為什麼總是不快樂?

梁實秋:年輕人,你為什麼總是不快樂?

今天是梁實秋先生逝世31周年忌日。先生生前樂生曠達、優雅風趣,即使在動蕩的年代裡顛沛流離、貧窮困頓,也沒有心生抱怨,而是善於發現世間的美與好,他說:「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鳥跳躍啄食,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

反觀現在的年輕人要麼精神萎靡、漠視一切;要麼沉迷於網路,找不到和現實世界的連結;要麼工作繁忙,習慣性加班,黑白顛倒,不知晨昏……總之,鮮有快樂的、自在的人。

我們為什麼活得這麼累?為什麼總是不快樂呢?

文 | 梁實秋

摘自 |《快樂》

天下最快樂的事大概莫過於做皇帝。「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至不濟可以生殺予奪,為所欲為。至於後宮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羅列,更是不在話下。清乾隆皇帝,「稱八旬之觴,鐫十全之寶」,三下江南,附庸風雅。那副志得意滿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人興起「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喟。

在窮措大眼裡,九五之尊,樂不可支。但是試起古今中外的皇帝於地下,問他們一生中是否全是快樂,答案恐怕相當複雜。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Abder Rahman Ⅲ,960)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於勝利與和平之中統治全國約五十年,為臣民所愛戴,為敵人所畏懼,為盟友所尊敬。財富與榮譽,權力與享受,呼之即來,人世間的福祉,從不缺乏。在這情形之中,我曾勤加計算,我一生中純粹的真正幸福日子,總共僅有十四天。

御宇五十年,僅得十四天真正幸福日子。我相信他的話,宸謨睿略,日理萬機,很可能不如閑雲野鶴之怡然自得。於此我又想起從一本英語教科書上讀到一篇寓言。題目是「一個快樂人的襯衫」。

某國王,端居大內,抑鬱寡歡,雖極耳目聲色之娛,而王終不樂。左右紛紛獻計,有一位大臣言道:如果在國內找到一位快樂的人,把他的襯衫脫下來,給國王穿上,國王就會快樂。王韙其言,於是使者四齣尋找快樂的人。訪遍了朝廷顯要,朱門豪家,人人都有心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都不快樂。最後找到一位農夫,他耕罷在樹下乘涼,裸著上身,大汗淋漓。使者問他:「你快樂么?」農夫說:「我自食其力,無憂無慮!快樂極了!」使者大喜,便索取他的襯衣。農夫說:「哎呀!我沒有襯衣。」這位農夫頗似我們的禪門之「一絲不掛」。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總之,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吃飯睡覺,稀鬆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大珠《頓悟入道要門論》: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律師杜口。」

可是修行到心無掛礙,卻不是容易事。我認識一位唯心論的學者,平素昌言意志自由,忽然被人綁架,繫於暗室十有餘日,備受凌辱,釋出後他對我說:「意志自由固然不誣,但是如今我才知道身體自由更為重要。」常聽人說煩惱即菩提,我們凡人遇到煩惱只是深感煩惱,不見菩提。快樂是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

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福快樂乃消極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後。

梁任公先生曾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看著一件工作的完成。」在工作過程之中,有苦惱也有快樂;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願以償」的快樂便是至高無上的幸福了。

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其醜惡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鳥跳躍啄食,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就是在路上,在商店裡,在機關里,偶爾遇到一張笑容可掬的臉,能不令人快樂半天?

有一回我住進醫院裡,僵卧了十幾天,病癒出院,剛邁出大門,陡見日麗中天,陽光普照,照得我睜不開眼;又見市廛熙攘,光怪陸離,我不由得從心裡歡叫起來:「好一個艷麗盛裝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況逢一朵花新?」我們應該快樂。

以上內容摘自梁實秋散文精選集《花看半開 酒飲微醺》

「微醺」就是在清醒的時候,獲得做夢的權利。

願你在繁忙的生活中,

偷得片刻閑適時光,

看花,逗鳥,擼貓,戲狗……

在平淡生活中,發現世間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紫圖圖書 的精彩文章:

順著節氣過,天天都是好日子
看得懂、認得准、識得全,一本書了解《本草綱目》

TAG:北京紫圖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