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最不該體諒他人的,是孩子啊

最不該體諒他人的,是孩子啊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來源 |武志紅(ID:wzhxlx)

上周五的《奇葩說》,讓我在深夜2點哭得眼睛都腫了。

它的話題是:父母要和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再婚,我該不該阻撓?

其中陳銘老師講了肖驍的故事。

12歲時,肖驍的媽媽從外面帶來了一個伯伯,肖驍非常不喜歡,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阻撓:甩臉色、發脾氣、各種折騰讓大人不能休息......

最後後悔了讓媽媽放棄嫁那個伯伯。

只因直到28歲,肖驍才知道,媽媽當時很不容易。

在這個故事的最後,陳銘老師說:

再婚有時是一個成年人迫於生活的選擇。

如果你真的愛媽媽,你會在心中得到一個答案:不阻撓。

多為父母想一點,多體諒一步就好。

在這段催淚的發言里,我感受到一個成年人為了讓步孩子而做的妥協。

但儘管如此,我還是不認可,讓一個孩子放棄自己的真實感受,去「體諒父母」的提議。

為什麼我反對孩子體諒父母?

在整個家庭系統中,最不該『體諒他人』的,恰恰就是孩子。

原因很簡單:

12歲的小孩,只能承受12歲小孩該承受的壓力。

任何一個超過他們承受範圍的複雜挑戰,都有可能給他們造成不小的內心打擊。

無論是組建一個家庭、搬家、父母吵架離婚、父母離開......

《奇葩說》的奶茶說了父母再婚時的感受:

我不知道花了多長時間,終於習慣單親家庭,然後你告訴我你要再婚?

我阻撓,不為什麼,只是本能地感到害怕。

姜思達曾提到現在的情感困境。

爸爸媽媽離婚後常常分別在自己耳邊罵對方。

有時候和媽媽相處久了就會恨爸爸,帶著這種恨意去見爸爸時,爸爸又會很失望。

後來他不知道自己該相信誰,長大後即使很熟的人也很難信任和依賴。

揚州晚報上有一則父母吵架釀成慘劇的新聞:

一個14歲的孩子上初二,學習成績不錯。

只是父母經常吵架,男孩多次勸阻,甚至還說過:再吵下去我就跳樓。

可惜父母一直都沒有留意。

結果有一天凌晨,他在29樓跳下,當場墜亡。

離婚再婚、吵架、說壞話、不時的打罵.......這些大人們認為的正常的事情,孩子當下的真實反應卻是:

不適應、恐懼

迷茫、失望

孤獨、渴望被愛

甚至想死......

在這種情況下,指望孩子可以體諒父母,其實是要求他們:

克服自己內心的真實反應,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內心去解釋這個世界,用隱忍來適應那些讓人不安的環境。

要求孩子體諒,意味著讓他/她和自己的真實內心,漸行漸遠。

什麼都體諒的童年,有多不健康?

父母有自己的脆弱和無力,無法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

但解決衝突的方式有很多,唯獨不該讓孩子去懂事和體諒。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小大人症候群

指的是那些從小得不到足夠關懷,不得已變成一個「懂事」「體諒他人」的人。

這非常不健康,因為小孩這樣做,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成熟」。

所謂的體諒,不過只是把自己的真實內心封閉起來。

王浩威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大齡單身的優秀男性,渴望找到合適的對象,但總給人一種高冷的感覺,遇到互相來電的人也會在稍微接觸之後,不敢去嘗試,害怕進入愛情後的未知狀態。

和他聊到過去後,才發現他是一個留守兒童。

曾經很不情願父母離開但無能為力,每次都哭得很嚴重。

直到後來有一次,父母發現他突然變得成熟,不哭不鬧,還會幫忙照顧弟弟妹妹,幫助外婆分擔。

也許從那個時候,他就知道自己除了體諒,別無他法。

只有體諒,才能獲得父母的愛和認同;

只有體諒,才能不會讓自己承受一次次希望落空的被拋棄感;

只有體諒,才能真的為父母減輕負擔.......

但也因此早早關上自己的心門,在體諒中學會沉默、隱忍、討好。

這種習慣也遷移到之後的人際關係中。

不自覺地百般體諒別人、照顧別人,卻遲遲不敢暴露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害怕一旦動了心,就會喚起小時候那種無助、不被理解、希望落空的痛苦感。

不要濫用孩子的體諒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像肖驍這樣敢於阻撓的孩子其實很少。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在一次次的碰壁中,選擇調整自己,去體諒和適應父母。

我有個小表妹,從小非常懂事。

由於家境一般,父母希望她讀書出人頭地,所以一直都非常用功,很少和朋友出去玩,成績一直也不錯。

有一次陪她去逛超市,走著走著她停在一個櫃檯前,盯著一個並不昂貴的娃娃,看上去非常喜歡,但表情卻異常凝重,皺著眉頭,眼神一動不動地盯著。

我說喜歡的話就買下來。

她本能地搖了搖頭:「媽媽說爸爸賺錢辛苦,不能買玩具,我不能讓爸爸太辛苦」,然後就低著頭走開了。

為了那個完全有能力支付的娃娃,她一路都心不在焉。

直到我幫她買下,她才惴惴不安地收下,拿到禮物的那一刻忍不住笑開了。

孩子不體諒,是真實的人性;

孩子選擇體諒,是一種愛的本能:發自內心希望父母開心。

而這種本能的代價是:他們不惜壓抑自己的感受和真實需求。

可笑的是,這卻變成了很多父母的一個通關金牌。

他們會互相炫耀自家孩子的懂事和體諒。

因為在他們心中,有這樣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會過得簡單很多:

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會時不時勸和,哄父母開心;

對孩子哭窮,孩子就會懂事般地不提過多的要求;

對孩子說另一半的壞話,孩子會在一旁傾聽,努力安撫和支持;

孩子一表現不好,父母一句「為你好」,就會激起他們內心強烈的自責——原來父母是因為我才這樣辛苦的,於是這三個字,也成了父母操縱孩子的重要工具........

但孩子的真實內心,充滿著各種恐懼、迷茫、孤獨、無助.......卻無法被看到。

在這樣一次次的濫用中,孩子的內心也越來越封閉,越來越絕望。

不要用體諒堵住孩子的真心

在《少年說》中,有這樣一對母女讓人印象深刻。

女兒是一個高一的留守學生劉旋,她站到天台上和媽媽喊話。

為什麼你給我買的衣服總是這麼大?

如果你能一直陪在我身邊,就不用怕我穿不了,給我買大一碼的衣服了!

所以,您回來吧!

我真的希望您能多陪陪我。

您能答應我嗎?

說完之後,她笑了笑,充滿期待地看著媽媽。

可惜媽媽因為喪偶的緣故,一個人要養起一個家,必須外出打工支撐孩子上學,不敢答應女兒。

但她做了一次很好的回應。

她在天台下一遍遍和孩子解釋原因,一遍遍告訴孩子:

媽媽知道你很想媽媽陪你。

媽媽也很想回來陪你。

其實媽媽的心天天都在陪著你。

我知道女孩子這麼大了,也是有愛美之心,

可是媽媽做不到。

孩子,請原諒媽媽吧。

我愛你。

女兒聽完後,跑了下樓,和媽媽擁抱著痛哭,哭完之後恢復了心情。

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負責任的親子溝通。

在這短短的幾句話中,媽媽表達了

「我懂你」

「對不起」

「我愛你」

用「請你原諒」的道歉,代替了「你要體諒」的要求。

尊重和肯定了孩子的內心感受,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愛。

只有這樣,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宣洩,真實的內心被看見了,才能借著這股愛的動力去戰勝這些並不容易的挑戰。

這期《奇葩說》最後,如晶跟孩子們說了這樣一句話:

任何情況,都不要害怕給爸媽找麻煩,他們很聰明有能力應付的。

不要默默地受委屈和付出。

在這裡我也想對大人們說一句:

不要怕孩子給自己製造麻煩,不要為了方便自己,讓孩子默默地受委屈。

即使最後我們還是無力幫孩子改變現狀,那又如何?

父母的成熟,從不是體現自己無所不能。

而是可以在自己和孩子面對一些無法避免的困難之時,告訴孩子:

他們的感受是對的,他們有權利表達自己的需求,無論如何父母是愛他們的。

而不是用體諒去壓抑,用內疚去捆綁。

這就夠了。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小寶哭,未必是大寶的錯
徵文76:餘生很長,幸好我還有個哥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