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其實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梁山泊只有兩條道路可選,一條是像李逵所說的「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另一條是像宋江天天掛在嘴上等朝廷招安,被收編成正式軍隊。那宋江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他在潯陽樓上題反詩,說是如果得志,就會「敢笑黃巢不丈夫」。黃巢在唐朝末年起義時,佔領過長安,稱過帝,宋江引用這個典故,已經明確表示了要和趙家爭奪天下的意思。他想方設法拉攏盧俊義上山,也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古代,地主紳士階層主導著民間社會。梁山雖然收羅了很多軍官,但勢力範圍只存在於社會下層,在紳士階層看來,還是一夥草寇。盧俊義是北京的大財主,在北方紳士里很有名望,如果他能上山,就意味著梁山的影響力超越了社會下層,達到了紳士地主階層。拉攏盧俊義上山,絕不僅僅是引進一個人才,而是擴大了梁山的政治勢力。所以,吳用貢獻再大,也代表不了一方面的政治力量,自然就要讓出第二把金交椅來了。

你看,如果從社會階層的角度分析梁山上的人事變動,我們就會有一些新發現,解決了自己在少年讀水滸、成年看社會時的一些疑問。但這還不是全部答案,階級和階層問題後面還有經濟上的原因。下面,我們再來說說水滸中的一些經濟現象。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我們剛才說到,古代的農業水平很低,周期性的饑荒和流民潮引起了社會動蕩,這是梁山好漢登場的經濟背景。那麼,當時的農業水平究竟低到了什麼程度呢?簡單地說,就是完全靠天吃飯,氣候變化和水旱情況決定著農民的命運。白日鼠白勝在黃泥岡上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描述的就是這種狀態。「心內如湯煮」是因為只要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就會造成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農業脆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農業技術落後。薩孟武說,在幾千年里,用牛耕田差不多是中國唯一的農業技術了。只要耕牛減少,生產就會被破壞。所以,從周代開始,各個朝代都頒布過保護耕牛的法令,偷牛和殺牛都可能判死刑。有時法令不止保護耕牛,範圍還擴大到所有的牛,所以民間也養成了不吃牛肉的習慣。在《水滸傳》里,好漢們動不動就三斤五斤地大吃牛肉,這在民間是很罕見的。雖然在北宋末期,禁止吃牛肉的法令已經相對鬆弛了,但他們的行為也還是犯忌的。從藝術效果上來說,這是描寫梁山好漢無法無天的性格,也可以解讀為他們藐視求田問舍的農業價值觀。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導致農業技術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古代農業屬於小農經濟。「小農」這個詞我們很熟悉,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在自有的小塊土地上耕種,差不多是專門用來形容舊中國的。在以小農為單位的生產中,土地不能集中耕作,也就沒有科學分工管理、發明機器、提高技術的條件。而且,小農經濟沒有積累,規模不能放大,抵禦不了任何風險。

這種小農經濟,可以說是政策形成的。與小農經濟相對的,我們可以稱作大農經濟。古代的大農經濟,就是豪族大地主雇佃農來種植。大地主的耕地集中連片,但生產力也上不去。既然土地不是佃農的,佃農也就不願意深耕細作,佃農濫用地力,使耕地逐漸荒蕪,農業走向衰敗。所以,無論是出於限制豪強的政治目的,還是保護生產與稅收的經濟目的,古代的土地政策一般都傾向讓農民在小塊耕地上進行分散種植。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唐代頒布過一種租稅制度,叫租庸調,很有代表性。這個制度的內容是:中央政府將國有的公田分配給農民耕種,每年按比例收稅,農民年老時將土地繳還政府,這叫租,租賃的租;農民被固定在土地上之後,就便於徵召他們為國家服役,這就叫庸,平庸的庸;有了土地和工作,農民能夠成立家庭,家庭從事棉麻紡織等手工業,產品需要向國家繳納一部分,這就叫調,調遣的調。租庸調的根本,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政策,目的是通過讓每個勞動力擁有小塊土地,保證他們有納稅服役的能力。

在民間社會,私田也會逐漸越變越小。古代的遺產繼承和分家,大多數是在幾個兒子或兄弟間分。土地多的地主,生的兒子一般也多,多分幾代,各家手裡的地也就少了。常說的「富不過三代」,不只是說富家子弟不成器,也有這個意思。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小農經濟周而復始、沒有增長,需要的勞動力是固定的,所以,只要太平一段時間,農村就會出現勞動力過剩。勞動力過剩,傭工的價格就被壓得很低,這又反過來繼續壓制農業技術進步。就算有幾百畝、上千畝的地,購買安裝農機設備也是不划算的,僱工那麼便宜,多雇幾個人不就行了么?

從這裡,我們就能體會到流氓階層出現的原因了:本來就人多地少,地里又打不出多少糧食,去給別人幫工,又賺不到幾個錢。辛辛苦苦也沒有機會,還不如乾脆做個流氓痛快呢。

你會說可以進城去啊,但是,古代城市是消費型城市而不是生產型城市,也不能消化過剩的勞動力。城裡的手工業都是些獨立的小作坊,也就招收一兩個小學徒,那時也沒有今天的第三產業。按說,勞動力剩餘應該對發展工業有利,但和農業技術落後的原因一樣,傭工成本越低,改進技術的意願也就越低。何況,政府不僅不獎勵工業技術革新,而且還制定過嚴刑峻法禁止研發機器。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里就有一條:凡是製作精巧機器用於惑亂人心的,就應該判死刑。《禮記》雖然不是法律,但是代表著儒家的政治理論。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從勞動力過剩到鎖死科技、不能吸納勞動力。比如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本不是懶漢,在未庄鄉下時他還能打零工,而且還幹得也不錯,但進了城就找不到事做了,只能去給小偷站崗放哨,成了徹底的流氓。所以說,古代的城鄉經濟狀況,是必定要形成這樣一個流氓階層的。

弄清了宋朝當時的農業和經濟背景,就知道為啥那麼多人去上梁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大齡剩女們,要是生活在漢朝,那你可就慘了,交稅交到你懷疑人生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