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此戰役是為了掩護林彪在東北展開,不好打。但他的起義,改變了戰役局勢!

此戰役是為了掩護林彪在東北展開,不好打。但他的起義,改變了戰役局勢!

原標題:此戰役是為了掩護林彪在東北展開,不好打。但他的起義,改變了戰役局勢!


1945年9月21日,中央軍委致電劉、鄧:「必須以一切辦法,阻礙胡宗南及孫連仲部在兩個月內不能進入平津」。


此時,蔣介石調動中原國民黨主力共36個軍計73個師,兵分4路,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4條鐵路幹線搶佔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和華北、東北地區。9月19日,國民黨第1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在鄭州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將集結於新鄉的馬法五的第40軍、魯崇義的第30軍、高樹勛的新8軍編入第11戰區,統歸第11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指揮。同時宣布:馬法五、高樹勛為第11戰區副司令,任務是打通平漢路,配合胡宗南部主力北上,佔領平津戰略要地;第30軍進駐北平,新8軍進駐保定,第40軍戰略邯鄲、邢台。


(胡宗南)


當時,劉、鄧主力在上黨作戰(見前面幾期文章上黨戰役),無法分兵切斷同蒲路,胡宗南指揮第1戰區所屬第3、16軍經同浦、正太鐵路運抵石家莊,後續部隊第1軍則進至山西聞喜。孫連仲也在新鄉指揮馬法五、高樹勛的兩個軍渡黃河沿平漢路北上。為了與國民黨軍進行正規戰,10月7日,晉冀魯豫軍區決定整編部隊,將各根據地主力部隊統一編成晉冀魯豫野戰軍各縱隊,建制如下:原冀魯豫縱隊為第1縱隊,楊得志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冀南縱隊為第2縱隊,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委;原太行縱隊為第3縱隊,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委;原太岳縱隊為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每縱隊轄3個旅,每個旅轄3個團。第2、3、4縱隊還以上黨戰役中繳獲的火炮組建炮兵部隊,各軍區也組建了若干支隊和獨立旅。這是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向正規化野戰軍邁進的一大步。


劉、鄧十分清楚平漢路這一仗的意義。為了執行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他們的任務是阻擋沿平漢路北上的國民黨軍,掩護林彪在東北展開就位。10月10日在研究了情況後,他們作出在漳河以北、邯鄲以南集中兵力阻擊敵軍的決策。


由新鄉北上的國民黨第11戰區先頭部隊第40軍和新8軍原是馮玉祥的舊部。這次打頭陣西北軍將領心裡很明白蔣介石的打算,一方面是利用他們還鄉的心理,給一些地盤,籠絡他們賣命;另一方面,蔣介石排擠非嫡系部隊,讓這些部隊在前面賣命,消耗實力。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勛認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開始尋求和共產黨的合作。在其總部,有位中共地下黨員(諜戰片里的秘密特工)叫王定南。當高樹勛感覺自己的部隊遲早要被蔣介石搞掉時,急需尋找出路。於是,他委託王定南秘密前往太行解放區聯繫。在見到了劉、鄧首長後轉交一封高樹勛給彭德懷的親筆信,並詳細彙報了高樹勛部隊的情況。劉伯承親自給高樹勛寫了一封回信,希望他為人民作出貢獻。此行也為高樹勛和中共建立了正式的聯繫。


孫連仲在部署就緒後,10月14日,第30軍、40軍和新8軍自新鄉出發,沿平漢路北上。10月16日,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下達第8號作戰命令,決心「集中太行、冀南、冀魯豫主力於漳河北岸至臨銘關段鐵路線兩側,以一部鉗制其第一梯隊之右側部隊,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其沿鐵路行進之左側部隊之一部」具體部署是:楊得志、蘇振華指揮第1縱隊及冀魯豫軍區部隊為路東軍;陳再道、王宏坤、宋任窮指揮2、3縱隊及太行、冀南部隊為路西軍,對國民黨北上主力實施東西鉗擊,予以分割圍殲;以太行部隊一部組成獨立支隊,在安陽以南襲擾跟進的敵第32軍,阻其北上。平漢戰役完全不同於上黨戰役。上黨戰役是攻堅、圍城打援,平漢戰役是在平原地區的運動戰,陣地戰,戰術是不同的。劉伯承強調:集中優勢兵力,突擊一點、兩點,努力衝破,截斷其陣線,打亂其組織序列,擊滅其指揮中樞,割碎其防禦配備,以求各個消滅之,這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劉伯承不愧是一位戰略區司令員,優秀的指揮員和傑出的軍事理論家。



10月21日,國民黨第40軍先頭部隊第106師渡過漳河,佔領北岸的岳鎮。楊得志指揮的第1縱隊趕到戰場,1縱本來準備去東北開闢根據地,實行輕裝。每班只留4支步槍,每支槍保留20發子彈,沒槍的戰士每人配4顆手榴彈。每個班只留輕機槍1挺和100發子彈。即使如此,部隊還是以高昂的士氣投入到戰鬥中。因遭到敵人火力封鎖和反衝鋒,一夜數次進攻均告失利,於次日拂曉前撤出戰鬥。

22日,國民黨以第40軍在右、新8軍在左、第30軍在後渡過漳河,以一部佔領磁縣,主力沿平漢鐵路東側北上。為了阻擋敵軍進入邯鄲,為我軍主力趕到爭取時間,我1縱主力撤到邯鄲以南的屯庄、崔曲、夾堤一線組織防禦。24日,敵軍全部渡過漳河。第106師在炮火掩護下,向1縱第1旅的崔曲、屯庄陣地發起一次次攻擊。從凌晨打到黃昏,敵軍集中兵力重點突破,在我第1旅第4團、第6團大部傷亡的情況下,從崔曲、夾堤之間突入第1旅陣地,佔領高庄、南泊子一線,距離邯鄲僅6公里。


在這嚴峻時刻,楊得志司令員將第2、第3旅投入戰鬥,25日夜從敵軍側後發起攻擊。敵軍馬法五指揮的第40軍這時也打得相當疲勞,一面防禦,一面令第106師後撤。我1縱反擊成功。這時,晉冀魯豫軍區參戰主力已大部分趕到預定地區,對敵形成3面包圍態勢。1縱頑強阻擊了6天,出色地完成了遲滯敵軍和掩護主力集結的任務。在我軍完成了對敵包圍後,25日夜間開始了攻擊。國民黨軍也表現出較強的戰鬥力,迅速由進攻轉入防禦。戰鬥打了兩天,除了1縱有所進展外,其他部隊都進展不大,而且傷亡不小。至26日,戰鬥呈現拉鋸和相持狀態,劉、鄧決心於28日黃昏開始總攻,不惜以最大傷亡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就在雙方準備決一死戰的時候,國民黨新8軍出現新的有利情況:高樹勛準備起義。在當時高樹勛本想聯繫中共「借道北上」,當王定南到達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時,鄧小平明確告訴王定南:「毛主席、黨中央已來電指示,不準國民黨這3個軍沿平漢路到北平去。要我們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國民黨軍北進。請你回去轉告高將軍,我們希望他退出內戰,就地配合阻止國民黨這3個軍北上。這是走向革命的大好時機。要當機立斷。」


王定南返回新8軍向高樹勛轉告了要他起義的要求後,高樹勛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傾向於起義,並希望談判,劉、鄧首長非常重視,立即決定派李達參謀長去新8軍與高樹勛會見,在相信我黨的誠意後,高樹勛答應立即起義。在戰役最關鍵時刻,高樹勛的起義將使戰局轉為對我有利。為了策應起義,29日我軍發起總攻,國民黨第106師被殲,第30軍也受到沉重打擊。30日晨,高樹勛在新8軍鄭重宣布:反對內戰,全軍起義。這也是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第一位起義的國民黨將軍。31日,劉伯承、薄一波、李達來到新8軍會見高樹勛。在我方安排下,高樹勛起義部隊1萬餘人離開戰場,前往解放區休整。


高樹勛起義使馬法五的第40軍、第30軍西面防線露出大缺口,也使馬法五部軍心動搖。31日晨,我1、3縱隊從東、西兩面多路出擊,2縱和冀南軍區部隊在敵軍後面跟蹤追擊,太行和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漳河北面堵住退路。當天下午,馬法五部主力被我軍包圍在南北旗杆樟辛庄、馬營一帶狹小地區。馬法五和司令部人員、特務營隨從被我1縱第3旅第2團警衛連包圍在一塊棉花地里被俘。到11月2日第40軍被我全殲,第30軍也遭受重創。歷時10天的平漢戰役,以我軍勝利宣告結束。因為這次戰役是在邯鄲以南進行的,又稱為「邯鄲戰役」。平漢戰役,除國民黨新8軍10000人起義外,共斃傷敵軍3000餘人。俘虜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等6名將官及部下17040人,繳獲步槍5273支,輕機槍775挺,重機槍196挺,迫擊炮87門,美式火箭筒30門,反坦克炮5門,山炮8門和其他武器彈藥,我軍傷亡4708人。



(文章素材來源於劉統著解放戰爭全紀錄,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點滴入空杯 的精彩文章:

預計15萬到20萬人,怎麼是10萬?他的想法居然和中央一致!
情報是7000人,怎麼來了20000人?『三陳』在,必須打!

TAG:點滴入空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