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唯一打贏的戰爭,為何贏了還割地賠款?(十七)

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唯一打贏的戰爭,為何贏了還割地賠款?(十七)

原標題: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唯一打贏的戰爭,為何贏了還割地賠款?(十七)



在此以前,兩廣總督張之洞也認為法軍專註諒山,「桂軍各道分防,兵力尚薄,必應由東路再增勁兵,以收犄角夾擊之效」,於是命馮子材率粵軍十營,總兵王孝祺率淮軍、粵軍共八營,分別由欽州、梧州起程,經由廣西赴越。由於諒山吃緊,馮子材以八營由上思州直接入越,協同王德榜部守東路;自率兩營赴龍州籌辦糧餉軍械和招募新兵。王孝祺部中途嘩變,潰散近半,至龍州時不及二千人。

1885年1月底,法軍第一、第二旅主力七千餘人,在船頭一帶集結完畢,準備轉守為攻,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法軍揚言分兩路前進:一路攻谷松,一路攻車裡。實則全軍指向谷松,并力進攻中路。


潘鼎新企圖阻止法軍進攻,命中路清軍(包括新配屬的董履高部五營)前出到竹山附近高地設防。2月4日,法軍集中炮火轟擊竹山清軍營壘,隨即展開猛攻。守軍頑強抵禦,但因倉卒移防,工事不堅,傷亡甚眾,被迫後撤。次日,法軍再次發起攻擊,守軍不支,退守谷松。2月6日,法軍在炮火掩護下猛攻谷松,清軍被迫撤至諒山南面三十五里處的委坡一帶。


中路清軍潰敗,諒山垂危。「東西兩軍相去遠,聞調赴援,一日之間號令屢改。」潘鼎新時而令王德榜、楊玉科等部回援諒山,時而令其仍扎原處,時而令其夜襲法軍後路,最後又令其飛援諒山,但為時已晚,無濟於事了。就在2月12日,法軍攻佔委坡,潘鼎新於當夜逃離諒山入關,蘇元春隨之率部退入關內。2月13日,法軍未經戰鬥,即佔領了戰略要地諒山。至此,法軍在東線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的,波里也隨即於2月17日率領第一旅(約三千人)離開諒山,以便經河內趕赴西線,解救被圍於宣光的法軍。


諒山棄守後,馮子材毅然以守關自任,親率一營從龍州趕到鎮南關,和王孝祺部一起攔截潰散兵丁,並急調協守東路的馮軍八個營回守鎮南關。可是,潘鼎新竟「告以守關無須該軍,令仍顧東路」。2月19日,西路楊玉科部自觀音橋、屯梅繞道撤至文淵(今同登)。楊玉科以主力防守文淵兩側高地,自率一部駐鎮南關。2月23日,尼格里指揮法軍第二旅進攻文淵,守軍浴血奮戰,節節抵抗。楊玉科親臨前線指揮戰鬥,阻止了敵人的前進。但由於清軍發射的炮彈多未爆炸,未能予敵以大量殺傷。午後,楊玉科中炮犧牲,守軍隨即潰散,退入關內。法軍乘勢侵佔鎮南關,前鋒一度侵入我國境內近十公里的幕府附近。


由於兵力不足,補給困難,加之不時受到當地群眾武裝的襲擾,法軍於2月25日炸毀鎮南關城牆及其附近工事,退迴文淵、諒山。根據波里也離開諒山前的指令,法軍在鎮南關廢墟上立一木牌,上書「……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但是,當地軍民在同一地方寫著:「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以此作為對侵略者的回答。


馮子材聞鎮南關失守,立即疾馳二百餘里,由東路統兵回援;王德榜也率部趕回,駐於鎮南關東面三十里的油隘一帶。


潘鼎新則畏敵如虎,在文淵戰鬥之前,即由鎮南關繼續後逃至幕府。2月23日,正當文淵前線激戰之際,他又經憑祥、海村連夜逃到關內一百餘里的龍州,由於遭到當地各階層人民的憤怒斥責,「始乘船由水路返海村,日駐岸,夜駐船」。事後,他竟謊報自己在文淵戰鬥中「督親兵助戰,槍炮聲震山谷,逆黨 (法軍)紛紛倒地」,並詭稱由他指揮各軍「收復」了鎮南關等等,以推卸東線反攻失利的責任。


東線清軍反攻失利,主要原因在於前敵指揮潘鼎新消極怯戰,畏敵如虎,以致屢誤戰機。「潘軍不是沒有戰爭經驗,又用新式槍械,節節敗退,完全是接受李鴻章失敗主義的影響。」潘鼎新在作戰指揮上,明顯地犯了消極被動、分兵把口的錯誤。東線清軍順利進抵船頭、郎甲一線以後,正值法軍兵力分散、援軍未到和越南義軍紛起襲擾的有利時機,戰場的優勢和主動,基本上在清軍方面。然而,潘鼎新卻滯留諒山,與西線方面互相觀望,消極等待,強調「一俟滇軍牽制西路,此間有隙可乘」,才能「趁勢襲缺,使法軍得以從容集結兵力,分別奪取郎甲,船頭。清軍被迫退守山區,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爾後,清軍經過調整補充,實力大為加強;法軍則因國內援軍未到,宣光被圍,處境相當困難,不得不轉攻為守,僅以部分兵力守備前沿陣地。這時,清軍在全局形勢上仍有可能挽回頹勢。以越北山區的有利地形,完全可以正面鉗制,側後攻擊,粉碎法軍的進攻。可是,由於清軍在總的戰略指導上消極被動,以致在兵力部署上仍將前線數十營部隊分散於觀音橋、谷松、車裡各點,正面寬廣,沒有形成重點,加上配置於諒山縱深的兵力又沒有適時向前機動,起不到預備隊的作用,以致形成前後分兵把口,被動挨打的態勢。在作戰過程中,潘鼎新決心猶豫,朝令夕改,不能組織第一線各部之間的相互協同,特別是法軍專攻中路,蘇元春部節節敗退之際,沒有及時機動翼側軍隊加強縱深防禦或向敵人側後出擊,使法軍得以長驅直入,連續突破中路防禦,直逼諒山。此外,清軍中派系矛盾的長期存在,也嚴重影響了各部之間的統一與協同。如王德榜「自負湘中老將,每與督師(潘鼎新)齟齬」,潘鼎新便有意「徵調屢更」,使之無所適從,疲於奔命,最後反誣王「催援不至」。豐谷之戰,蘇元春不及時援救王德榜部,法軍攻中路蘇元春部時,王也就消極觀望,不主動支援,給了法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月晨雲 的精彩文章: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回亂那些事—勝保折翼關中(六)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回亂那些事—董福祥初露鋒芒(11)

TAG:日月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