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碳雲智能黎浩:在數字生命的管理下,選擇更好的自己

碳雲智能黎浩:在數字生命的管理下,選擇更好的自己

日前,國內精英職業發展平台獵聘主辦的「顛覆·Pick」深圳站,在深圳市前海萬科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啟。活動現場,碳雲智能聯合創始人兼CIO黎浩圍繞「選擇更好的自己」主題進行分享。

以下為碳雲智能聯合創始人兼CIO黎浩演講實錄:

感謝獵聘邀請參加今天的顛覆大會。我今天講的題目是「選擇更好的自己」。這次大會選擇了PICK這個主題詞,我非常喜歡。顛覆需要做出選擇,生命科學就是在選擇更好的自己。 「PICK」這個詞,有挑選和被選的兩種意思在裡面,有主動,有被動。「PICK」自己,成為更好的你。

在「顛覆」和「選擇」這兩個詞之間,有個重要的環節是「認知」——認知改變。我們可以回顧下人類歷史上重要的顛覆時刻,當大家都認為「地心說」是對的,地球是平的時候,有一個人跳出來說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他被燒死了。這個人叫布魯諾。當然,後來大家知道了「日心說」其實也不對。對於人類進化的歷史進程來說:改變認知,選擇相信,才可能去顛覆。

那麼生命科學是如何去顛覆、認知和選擇的呢?我們今天說顛覆,一定是革命性的技術進步。歷史上,當時當地看起來的重要時刻,如果拉到人類歷史長河裡,就顯得不是特別重要了。唯有科技發展、革命性的技術進步才是顛覆的起源!前兩百年大致是物理科學的進步,從經典物理到相對論,到量子物理。上世紀末一直有一個說法: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這曾經忽悠了上世紀80年代後的很多人考生物系,畢業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那麼,生命科學是不是這個世紀最偉大的顛覆性、革命性技術進步?

大家看下這段字母,有誰知道這什麼概念嗎?

能答上來肯定是學過生物。那麼看看第二列的數字,大家更糊塗了。這段字母和數字,大家不知道前後是什麼關係。我給大家解釋一下,CAG是基因的鹼基。在人體4號染色體上,這樣的CAG編碼如果連續出現39次以上,人會在66歲會得一種非常致命的病。幾乎是命定的,40次就是59歲出現,41-54,42-37、50-27歲。這種病叫「亨廷頓氏舞蹈症」,典型發病表現是:智力下降、四肢震顫、深度抑鬱、妄想症、腦死亡……

這就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給出的這個世紀最偉大的顛覆性技術。那麼基因組是什麼呢?基因組是一本書,全書23個章節,每章是一對染色體,每個章節包括幾千個基因故事,每個故事由不同段落組成,稱位「外顯子」,段落之間是插播廣告,名為「內含子」,每個段落由詞語組成,叫做「密碼子」,每個詞語由字母構成,叫做鹼基。鹼基由四個字母組成:A、T、C、G。人類第一次把鹼基數字化的過程是2000年的6月份,給30億個鹼基做了一個草圖,印成書、摞起來,佔地一立方米。地球上所有的有機生命都以「碳」為基礎,碳基的生命通過測序被數字化。

數字化的生命可以被網路化,更多生命數據的連接,才能找到人類生命共性特徵,以及特異性表達,「雲」構建了互聯網連接,聚集了集合數據。「智能」代表了計算解讀的能力,生命即演算法,數字生命需要依賴人工智慧演算法,才能不斷解讀生命密碼並發現新知。「碳」、「雲」、「智能」代表了生物科技(BT)和信息科技(IT)的前沿方向,BT和IT的融合創新,就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技術進步。

21世紀生命科學在計算科學的催促下,終於拉開了顛覆性創新的大幕!

認知是什麼,剛才獵聘CEO戴科彬講了重構,其實,認知就是重構對世界的理解。剛才說了這麼多數據,基因組數據只是多組學裡面一種類型的數據,除了基因組,還有代謝組、腸道微生物組、表觀組等等,此外,還有可穿戴設備的數據,醫學影像、生理生化的數據。上述數據再加上時間的序列,數據量非常龐大。全息全景記錄生命數據將有4個T到10個T左右的數據量。

我們要重新認識自我。我不知道現在的高中歷史課本怎麼講的,我上學的時候,書上講中國人的祖先是元謀人,考古化石證明,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早在170萬年前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以我們都是元謀人的後代。

現在科技要改變你的認知。地球上現存所有70億人都是7萬年前開始從非洲走出的智人的後代。我們都是非洲人的後代,為什麼我們和非洲人長得不像?那就是進化選擇的結果。DNA測序驗證了現代人類的單一起源和走出非洲的遷移路線。挖出的化石在這兒,怎麼說不是呢?是,中國原來也有類人猿,在進化當中那批人已經被消滅了。你和非洲人差距沒有那麼大,你和歐美人差別也不大?是不是顛覆了認知?

信息不對稱會產生什麼?小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打針吃藥導致了耳聾。醫生給你吃藥不多,給他吃藥不多,偏偏給我吃藥多放一點,於是我耳聾了?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是有些人的基因不耐受,碰到氨基糖甙(抗生素類)藥物就會導致耳聾。現在大多數新生兒都會做耳聾基因檢測。這個有嚴重後果的信息,當年不光你不知道,醫生也不知道。信息不對稱會產生愚昧。那麼,信息爆炸又會什麼樣,我們得到了30億個鹼基的排序結果,有這麼多組學研究,我們掌握這麼多數據,信息太多怎麼辦?於是產生了焦慮——聽誰的,誰說的對?信號和信噪同時存在,我們該如何去探明?

我們都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鼻子說像繩子,摸到腿的說像柱子,等等。寓言批判的是片面看待事物。其實從今天認知角度看,人類可能認知世界的唯一有效辦法就是盲人摸象,你看到世界永遠只能是一個片段或一個側面,也許拼起來可能是全景,但是人類的已知領域遠遠小於未知領域,永遠所做的工作是盲人摸象。這個摸,是Fell,而不是 Touch。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講,關閉了你的所有感官,你不是眼睛看、也不是用手摸,你是去感知,你去感知這個世界的時候也許會有一個接近全景圖呈現。很有意思,改變你的理解也是認知的起步。

計算生物學是用計算機的方法來解讀生命科學。我們知道蛋白、代謝,知道這麼多組學,我們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方式來尋找的答案。

我們希望把數據管理的權利還給人本身。因為你每天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你的數據也每天被散播出去。你今天來停車到停車場,你買東西、你刷卡,所有的信息將被獲取、被監控。但是你有沒有認真地觀察、記錄過你自己身體的信息呢?這種信息對你來說是不是最重要的呢?你從哪兒去獲取這樣的信息?這樣的信息獲取了能用嗎?其實值得我們大家認真思考的。

身體天天在給你信號,這些信號給你的疾病、健康、生活起到很重要的提示作用,但是你從來沒有得到過它,也從來沒有去使用過它。我們去醫院檢測的時候數據拿到過嗎?如果說DNA的數據更重要,你想知道嗎?你有手段知道嗎?可能我們現在都沒有。未來我們要做的事情把數字信息,這種數字管理的權利還給你自己。你有能力有權利去讀懂,去應用到你生活中,去管理你自己的健康。

最後是「選擇」,我們選擇決定了我們的未來。你知道這些數據,了解了科技進步,你是否能夠去做好在數字生命的管理下找到更好的自己呢?

我們身邊有很多健康的威脅,1980年作為中國人成年人糖尿病發病率只有6.7%,到了2014年,這個數據超過了12%。還有30-40%的人處於有前糖狀態。也就是說,在座的各位大概有一半人是糖尿病或者準備得糖尿病。有70%的人準備過勞死,76%的白領亞健康,慢性病患病率以達到20%,死亡數已佔總死亡數的83%,中國的22%的中年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中國40年經濟高速發展,發生了什麼?我們吃太多了。40年里,我們吃飽了,超量了,糖尿病也就找上你了。

什麼是你的選擇?如果人的壽命有一個限度,大概是120到150歲。怎麼算出來的?一般來講,哺乳動物的理論壽命是生長周期或性成熟期的7-8倍,那麼就是120歲到150歲。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漫長曆程裡面,基因是起點,也是基礎因素,我們的健康和疾病,更多是生活行為、醫療條件、社會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基因所佔的比重大約佔15%,其餘的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每天的飲食、每天的運動、每天的情緒,代表你每天的攝入、消耗和情緒的干擾,你每天的選擇決定了你今天長成什麼樣子。

所以,如果你想活得更好,我們會在圖中打星號的點上看到,那是一個記錄點,在那個點上用我剛才說的數據準確描述你,我們可以擬合出你未來生命的走向,預測風險,給你選擇項,你準備往哪兒走?往上還是往下,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干擾你。這比一次性檢測更重要,監測你的數據比一次性診斷更重要,你了解本源的數據比治療更重要,你可以做預防。所以,其實你的選擇依賴於自己的覺醒、認知和自我管理。

這些數據從哪兒來呢?我們做了一個平台叫「覓我」。這是一個APP,除了做檢測,還做了智能硬體監測,你能監控你的數據,獲取自己的數據,把自己的數據還給你本身,掌握自己的數據。掌握你自己的數據幹什麼呢?個性化地定製健康管理的解決方案。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從小時候經歷了很多補鈣的過程,我兒子11歲了,小時候廣告里說一定要喝藍瓶的鈣。我的小女兒2歲,現在沒有人忽悠喝藍瓶的鈣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流行喝紅茶菌,每家弄一大茶缸子泡紅茶菌喝。你們可能都不知道吧?現在,很多媽媽在生孩子前知道要補葉酸,但大部分人不知道30%的人直接補(斯利安)葉酸是補不進去的。你知道嗎?不知道吧。許多疾病,在人群中百萬分之一的發病率,基因檢測會給出一定的概率,提示風險,但具體到每個個體來說,不是0就是1。

我們希望用數字化來精準預測和監測各項生命指標,用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來指導你,重塑你的健康。剛才我們講到40年以來,中國人最主要的問題是吃多了,那麼怎麼辦呢?不吃或少吃就行了,就能解決問題。諸位,今天晚上回去不要吃了(笑)。

因為人的DNA是為飢餓設計的,人和猴子在600萬年前分開,人類能吃飽的歷史也就近1萬年前的事,是因為在那個時間,人類開始馴化了牲畜和穀物,有了畜牧業和種植業,人才有可能穩定地獲得食物。在此之前,你只能忍飢挨餓去追趕獵物,只能等待果子成熟才能採集。同時,一旦遇到好吃的,DNA就會指示你多吃一點,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但這40年,中國人滿足溫飽之後,每一頓都是美食,高糖高熱,幾乎沒有不時之需的時候,我們獲得了過多的糖。現代人的代謝性疾病大部分跟飲食中過多的糖相關。那麼結論是什麼呢?科學研究認為:飢餓有可能是現代人唯一有效對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方法。碳雲在兩年前啟動了一個精準斷食的項目,研究在七天完全不吃東西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和國外的科學家限制飲食的研究一樣,我們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成果,前後對照的數據,非常有意思。

隨著生命科學和計算科學的顛覆性創新融合,在座的各位,我們都可以期待活到、甚至活過100歲。但前提是我們要擁抱科技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認知。只有將數字化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遇見更好的自己!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聘網 的精彩文章:

這四件不經意的小事,說明領導在排擠你,再拚命干就是真犯傻
我在伊朗,明白了一個道理

TAG:獵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