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長安汽車何以安?股價腰斬、業績大跳水

長安汽車何以安?股價腰斬、業績大跳水

來源:經濟觀察報

2018年可能將是長安有史以來最「壓力山大」一年。

2018年10月30日,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000625.SZ,文中稱「長安汽車」)發布了三季報,今年1-9月長安汽車營業收入為14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0.51%;歸於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4.46億元人民幣,同比降幅高達137.52%。

這是長安汽車史上最糟糕的業績。這是長安業績的谷底了嗎?長久以來,長安以穩健發展在汽車行業中異軍突起,從業務構成上來看,其擁有和美國汽車、法國汽車、日本汽車等多個車系合資公司合資,有效地化解了風險。而在自主板塊,其擁有乘用車和微車的完整序列,並且在多個細分市場表現強勢。

2012年,以逸動上市為標誌,中國自主轎車第一次有了和合資對抗的實力,打開了中國汽車的新局面。至2015年,長安自主超越長城,新晉為中國自主汽車「老大」,年銷量突破100萬輛,這是中國自主品牌第一次站在這個曾經可望不可及的規模上,開啟了頭部自主品牌(年銷100萬以上規模)的「三強時代」。

但隨即長安銷量開始出現大幅波動。到2018年,從自主到合資,長安汽車每個板塊都面臨著壓力,進入瓶頸期。董事會辦公室在回應經濟觀察報記者的採訪時,把虧損原因歸結為合營企業——長安福特的業績大幅下降所致,事實上也似乎確是如此。但所有不幸都在同一時間爆發,這是巧合還是必然?

作為中國汽車重鎮重慶的支柱企業,長安在這兩三年的發展中遇到了什麼?在這份糟心的業績背後,長安人正在做怎樣的努力,他們將在重慶這個有著「東方底特律」之稱的城市中怎樣去打破發展天花板,再次實現突破?而長安的掙扎,也正是當前中國自主汽車的困境所在。

擠不出奶的「利潤奶牛」

10月24日一個陰雨的下午,四點四十下班時間,重慶市兩江新區金山大道666號——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長安福特稱之為二廠區)門口,穿著藍色制服工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在廠門口的公交車站等候回家。長安福特是長安的利潤奶牛,是上市公司中最重要的資產,而在長安福特上班被認為是很有前景的事。

「我們是兩班制,以前一天可以裝1000多台車,現在一天能裝400台車就算不錯,幾個月前還要少,二廠主要生產福克斯、翼虎和福睿斯。不過現在這車不好賣,油價這麼貴,美國車(指福特)每公里要比其他(品牌)車多燒一兩毛的油錢。」一位長安福特裝備線的工人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道。

廠門口的公示欄顯示,長安福特二廠擁有40萬的整車產能,如今只要達到一半的產能,長安汽車的三季度報也不至於那麼難看。公告中,長安汽車解釋了原因——來自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大幅下降。長安汽車的主要合營企業,是指長安福特,當然還有長安馬自達、長安標緻、長安鈴木等。

從2018年1月至今,長安汽車股價腰斬,從每股12.6元跌落至最低的5.55元,如今長安汽車股價跌破凈資產,11月1日收盤價格為每股6.47元,總市值311億元人民幣。也就是在一年之前,長安汽車市值還有600億的規模,穩坐重慶上市公司市值規模的頭把交椅。兩年之前,長安汽車還有超過100億元的凈利潤,被視為自主品牌汽車廠商的驕傲。一年之後,物是人非。

長安福特的董事長張寶林近期對媒體解釋了長安福特業績跳水的原因:「2012年到2015年長安福特累計推出了7款全新產品。但是2016到2018年將近三年的時間沒有一款全新產品。與此同時這三年中國的汽車市場上面,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都有大量的新產品推向市場。由於沒有新產品的推出,此消彼漲。」

儘管有聲音說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影響了長安福特的表現,但長安福特的不振從兩年前就顯露出痕迹。2017年,福特全年在華銷量近120萬輛,較2016年度下降6%。其中作為主力的長安福特2017年度累計銷售近827000輛,較2016年度下降14%。實際上,自從福特「1515」計划到期後,其新產品投放減弱,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發展勢頭明顯減弱。

而到了今年,更是雪上加霜。今年9月,長安福特的銷量是33025輛,同比下降60%;1-9月長安福特的銷量是308,597輛,銷量下降也快要接近一半。再分析其他合資品牌和長安汽車自主品牌,雖然有所下跌,但是沒有長安福特出現如此嚴重的暴跌。

長安福特是福特在中國最為重要的合資企業,也是長安汽車凈利潤的主要貢獻者,最高時候,長安汽車100億的凈利潤中,來自長安福特的貢獻能夠佔據9成。

長安福特的表現幾乎與美國福特的表現一樣——這個曾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汽車方式的百年品牌,如今正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危機,甚至不得不啟動規模龐大的裁員計劃。在中國市場,福特已經接近兩年沒有新車投放了,而11月將換代上市的福克斯,已經服役了整整八年。這在現在更新換代速度已經縮短到四年左右的汽車行業來說,真的是「奇觀」。

缺乏業績支撐點

除了福特,仔細觀察長安汽車的其他三位合資夥伴——馬自達、鈴木和標緻雪鐵龍,它們的境遇同樣不容樂觀。長安汽車董事會辦公室在回答經濟觀察報記者有關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時,也坦承「合資品牌下跌是最主要因素,長安汽車自主品牌雖然下滑,但沒有那麼明顯。」事實上,沒有一個合資板塊能支撐業績,這才是長安的糟糕業績的根本原因。

2018年9月5日的一則股權轉讓公告,宣布鈴木這家日本知名汽摩製造企業退出中國市場。長安汽車與鈴木株式會社(下稱「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鈴木中國」)達成協議,長安汽車以人民幣1元收購兩者持有的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下稱「長安鈴木」)50%的股權。

以製造精緻小車見長的日本鈴木,1993年就與長安汽車達成合資公司,重慶最早的計程車是鈴木生產的奧拓,後來是羚羊,現在是鈴木的天語,大街小巷的鈴木牌計程車已經深深的存在於重慶人民的記憶里。然而日本鈴木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順,在SUV熱潮的時候,沒有把握好市場推出合適的車型,現在推出的維特拉更像是一個小眾品牌的存在。

在公告里,長安鈴木披露的該公司的業績:2017年,長安鈴木營業收入67.6億元,凈利潤虧損8179萬元人民幣;2018年1-4月,長安鈴木的凈利潤虧損已經擴大至1.1億元人民幣。在未來市場無法見到好轉的情況下,日本鈴木方面選擇將長安鈴木的50%股權悉數清倉,至於未來是否還會繼續進入中國,已經很難作出判斷。

2018年的9月份長安汽車的產銷數據里,不再見到長安鈴木的單獨數據,長安鈴木在整個長安汽車的板塊構成中,也日益邊緣化。縱觀整個汽車行業,大家對鈴木退出中國的決定也是一聲嘆息,鈴木製造水準雖然很高,但是不符合中國的國情,長安鈴木1993年就成立,至今已經25年的歷史,最終還是遺憾的以虧損來告別。

除了鈴木、福特,長安汽車還要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長安汽車的另外一個合資公司——長安標緻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文中稱「長安標緻」),其巨資投入的豪華品牌DS(中文譯名:諦艾仕)轎車和SUV,投入巨資6年來至今尚未盈利。

2018年1月13日的長安汽車公告顯示,為了解決長安標緻日常經營和支持未來項目投資需要,改善經營狀況,提升營運能力,長安汽車與標緻雪鐵龍集團公司共同以現金方式向長安標緻增資36億元,其中,長安汽車增資18億元,增資後持股比例為50%。

這則公告從某種角度表示,長安標緻的經營狀況,和未來投資項目,需要非常巨大的資金支持,而標緻雪鐵龍集團打造豪華品牌DS,無疑是一場豪賭,目前下結論成功還是失敗,為時尚早,有一定可以肯定,需要增資的長安標緻,還無法為長安汽車源源不斷的輸送利潤。

福特的暴跌、鈴木的退出、DS處於困境,主要合資公司經營業績慘淡,僅有長安馬自達能保持微增長,但完全改變不了大局。

尋路者的困惑

此前,每次長安汽車開股東會,主持會議的副總裁兼董秘王錕都會向前來參會的大小投資者推薦長安自家的SUV,比如旗艦產品全尺寸越野車CS95。

「20多萬的頂配超過大多數合資品牌,開上去那就是一輛男人的車,我自己也買了一輛。」不遺餘力向股東們推銷長安汽車的王錕已在2018年1月底離職。離職之前,王錕一直作為主管會計工作負責人出現在財務報告上。

長安汽車第一次出現業績下滑是在2017年4月份公布一季報的時候,當時長安汽車的營業收入從193億元下降到176億元,同比下降了8.6%。從此之後,長安汽車業績遭遇重挫,2017年半年報營業收入繼續下降至335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6.27%,凈利潤為46.2億元,同比下降15.85%。

2017年,通過大力促銷,長安汽車的營業收入勉強維持增長,錄得800億元人民幣,但凈利潤已經從2016年的103億元減少了三成,為71億元。2018年8月31日公布的長安汽車半年報顯示,長安汽車的凈利潤繼續大幅度下跌,跌幅高達65%,僅有16億元人民幣,扣除非正常性損益後歸於股東的凈利潤已經不到7個億。

直到2018年第三季度,長安汽車宣告該季度業績虧損。長安汽車已經意識到利潤下降帶來問題的嚴重性,從2018年至今,長安汽車已經有5名副總裁離職。

除了分管會計工作兼職董秘的副總裁王錕,還有副總裁黃忠強、副總裁羅明剛、副總裁龔兵同時離職,離職時間為2018年5月29日。三人均為60年代出生,屬於長安汽車的中堅力量。其中,黃忠強曾經擔任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文中稱「長安鈴木」)常務副總經理,羅明剛曾擔任長安福特馬自達發動機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長安福特執行副總裁。2018年9月21日,長安汽車副總裁兼歐尚事業部總經理王俊離職。

除去上述5名長安汽車副總裁離職之外,近期離職的高管還有長安汽車董事王曉翔、監事會主席董其宏。

根據長安汽車2017年度報告,這家央企直屬的特大型國有汽車企業一共擁有14名副總裁,意味著2018年至今,超過三分之一的副總裁已經離職。

經濟觀察報記者未能證實上述高管離職原因是否跟長安汽車的業績下滑有關,2018年對中國整個汽車行業而言,是艱難的一年,對長安汽車而言尤其如此。

那在這兩年時間中,長安有沒有預感到風險?答案肯定是有的。張寶林此前在2016年與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候,第一次提出了長安第三次創業的概念。他認為,長安要重新出發,而今來看,第三次創業已經成為長安目前轉型的大方針策略,這也是長安應對風險的開始。

安新能源51%股權引資

怎麼辦?在汽車股比放開之後,特別是華晨寶馬股比的改變,讓自主成為了所有汽車集團的重點。年銷量已經到百萬輛的長安,有著更大的野心,但長安自主現在也走到了再次突破的關鍵期。長安還沒有找到一個非常有效的突圍方式。這使得長安自主的銷量缺乏增長動力。

9月份,長安汽車三個生產基地重慶長安、河北長安、合肥長安,產量和銷量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三地產量1-9月的累計產量之和為680,540輛,去年同期為773,009輛,同比下滑約為12%,銷售數量下降程度與此接近。但有意思的是,長安新能源汽車1-9月的銷量為48,489輛,2017年10月,長安汽車高調宣布,到2025年,長安汽車將不再生產傳統燃油汽車。

這是一個非常激進的冒險。似乎為未來破釜沉舟下定決心,長安汽車又在10月20日掛出一則公告,稱公司將以尋求現金的方式引入三名戰略投資者,共同對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增資,同時出讓51%的股權。經濟觀察報致電長安汽車董秘辦公室,詢問長安汽車是否因為缺乏資金在新能源板塊的投入而不得不轉讓股權以募集資金,對方表示這是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個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更多的是程序性的,而非缺乏資金。

而在燃油車上,長安曾經引以為豪的「五國九地」研發體系,似乎並沒有展現出外界期望的力量,2012年逸動曾經的經驗,為何沒有被複制出來?長安有沒有找到其他的路徑來發展自主品牌?或者換一個思路,當下像長安這樣的大型國有汽車製造公司,正在經歷中國自主汽車產業的轉型陣痛。

一位業界資深人士說,長安汽車裡面上市的幾大塊資產,分別是自主、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長安PSA、長安鈴木。其中,長安福特是利潤核心;鈴木已經退出中國,長安鈴木前幾年開始就無作為;而銷量慘淡的長安PSA一直處於「輸血」中,每年都巨虧;自主板塊雖然有規模,但盈利差,且現在也面臨著發展瓶頸,正處於轉型陣痛中;所以長安業績整體表現較弱。雖然具體原因探究起來較為複雜,但總體來說和合資企業的表現密切相關,這是國內汽車集團整體大而不強的寫照。

作為業績的核心,長安福特的「拯救」已經在迅速展開,張寶林對媒體稱,預計用三年的時間,使長安福特回歸到一個優秀狀態,包括產品、營銷、管理效率方面。長安福特三年振興計劃是基於福特2025計劃拆分出來的一個以長安福特為主的規劃。比如,我們把長安福特的產品推出細化到每一年,每個月定期進行審核。

經濟觀察報在此前的文章中指出,我國汽車市場已經連續9年產銷蟬聯全球第一併保持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長,2017年-2019年這三年時間會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一個明顯分水嶺。2017年的標誌性事件是,自主品牌高端(WEY和領克)突圍,並成功誕生了3家頭部企業(乘用車年銷量超過百萬輛的企業、第二陣營中規模確定在50萬上下,而第三陣營則數量增加,規模約在20萬以內。自主品牌之間的強弱格局重新劃分。同時,合資車企出現淘汰和重新劃分的跡象。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感慨地說,以後的關鍵在於「要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明天,有了明天才有希望。」那麼,作為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的汽車工業,未來會面臨怎樣的調整?中國自主品牌在承載著中國製造轉型的期望中,將如何走向明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指數休假,個股加班
無視特朗普指責 美聯儲加息重申進一步上調利率前景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