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經題」之釋:「地」——《地藏經科注》學習(1)

「經題」之釋:「地」——《地藏經科注》學習(1)

「經題」之釋:「地」——《地藏經科注》學習(1)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學習

在玄義中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

『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上說這個經可以用三個經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願」,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願」。也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願相資,有願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的生活、地藏菩薩的修持、地藏菩薩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地藏菩薩本誓力經」,「力」是顯示出他殊勝的能力。現在我們看的這個經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願」,因為這個本願裡面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裡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裡面說:「至哉坤元。」至是到了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孳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裡面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性地裡面變現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我們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這個經裡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麼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裡去?一定要懂得經文裡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舍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復的心就不會消滅,傷害牠,牠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牠有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的因是什麼?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無知,即便不吃牠,也殺害牠。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牠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做,對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這個要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我們「發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迴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業障怎麼會不現前?這些被傷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我嗎?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迴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在在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醜,這是錯誤的。地不分別,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文據:

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

聖一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凈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經題」之釋:「地」——《地藏經科注》學習(1)



附文:

補充(凈空法師)——

諸位同學,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一定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要講這一部經?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築。有了硬體設施之後,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可是修道要依據什麼?我們必須要知道。修道必須要依據「心地」,《地藏經》就是我們第一個課程。有了硬體設施之後,軟體最重要的是心地法門。所以我們第一部一定要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做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憤、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的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從地藏菩薩再發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衰?修學的人為什麼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幹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確實如此,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這一點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到哪裡享?到畜生道享、餓鬼道享,惡道去。為什麼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資格沒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們要清楚。做人都懂得孝親尊師,《觀經》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里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報決定在惡道享,惡道也有福報很大的。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明了,可是我們就是轉不過來,換句話說,明了,可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話,對於這些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他能夠懺除業障、回頭是岸。所以道場新成立,《地藏本願經》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一定要講。

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時間雖然不多,重點我們一定細說。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詳細的註解,聖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可以幫助大家做參考。將來諸位在國內、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地藏本願經》,再說《無量壽經》,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矩。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是前清靈椉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注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註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代的言語來表達,用現代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綸貫》。

第一個部分:《綸貫》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全經大意做一個概略的介紹。《綸貫》裡面包括了五重玄義,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教我們怎樣觀法,也就是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如何把觀念轉過來。

第三部分是介紹全經大意,他的《綸貫》寫得很長,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義部分完全依照天台的方式,說明解釋經題。辨體,體是理論的依據,佛根據什麼講這一部經。我們明白之後,對這一部經、對佛的說法才能產生堅定的信心。所以第三部分是明宗是講修行,換句話說,如何把這些道理、這些理論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

第四部分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些什麼樣的功德利益。

末後一個第五部分是講教相,那是說世尊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儀規。

法師在這五個科目裡面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經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願」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辨體裡面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講真實的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做為立論的基礎,這太好了!佛講這一部經,依據什麼?依據諸佛如來自己的真心,再依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為我們說這一部經典,這個經典立論的依據,可以說是太真實了。性地不可思議,我們講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那個妄心也不可思議,不思議性識為經之體。又以不思議行願為宗。本經的宗旨,地藏菩薩的大行大願都不可思議。又以不可思議的方便為用,這個在全經裡面很明顯的能看到,讓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最後是以不可思議開顯無上菩提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這五種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願是無上大法,基礎是無上大法,成就的當然是無上的佛果。這個是玄義的總綱領。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地藏本願經》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應九華山仁德老法師的邀請,我答應他在地藏菩薩聖誕之前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的大意。我們預定九月一日啟講,九月二十日圓滿;二十日正是農曆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的聖誕日。第二個意思,新加坡凈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有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凈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說這一部大經。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麼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後,什麼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了。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前,所謂是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雲霧比喻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虛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佛告訴我們,真心裏面具足三德。法身是我們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東西。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我們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住了,現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一百分的作用,我們現在所能感受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前,這實在是可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這要講求修行了。「因修萬行,果圓萬德」,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方法當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說了。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著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當、第一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這真的是佛教人第一個法門。

為什麼說這個法門是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變」。心能現相,相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麼?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麼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啰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在佛裡面,這是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里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的懂得,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是道共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具足圓滿戒律、清凈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裡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裡面,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裡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裡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於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倖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倖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捨棄戒行,這是走險道。這些論調錶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麼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是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眾是這麼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於凈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看五種原譯本裡面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裡面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裡面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裡面三十六願,這是最明顯的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不管翻譯的人是什麼人,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了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這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裡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裡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麼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裡面所說,都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於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是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裡面,入了藏等於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作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大多數都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捨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改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捨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里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餘四種本子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陋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著是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凈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採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就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凈土。凈土是平等法,經題上「清凈平等覺」,你的心不清凈、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凈則國土凈,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凈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讚歎、一定贊成。為什麼?過去會集本的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都沒有改動,而取捨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也肯定。慈舟老和尚採取他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原文,如果你有疑惑的話,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凈土五經讀本》。裡面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裡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三種譯本,這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經題」之釋:「地」——《地藏經科注》學習(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願為導御,能有所成」——《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27)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地藏經綸貫》參學(2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