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有岳飛之才戰功赫赫 鄭成功不納其言導致得一寶島而痛失天下

此人有岳飛之才戰功赫赫 鄭成功不納其言導致得一寶島而痛失天下

(說歷史的女人——第468期)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故事,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橫渡台灣海峽,於1662年擊敗荷蘭在台灣的駐軍,勝利收復寶島台灣。毋庸置疑,這是一次偉大的舉動,為了祖國的統一,鄭成功做出了不朽功績!但是,事情過去300多年之後,我們重溫那段歷史,會發現當時鄭成功出兵台灣是不是一次戰略失誤?鄭成功的本來的目標是什麼?難道僅是為了收復一個島嗎?恐怕不是,只要熟悉那一段歷史的人都知道,鄭成功本來是心懷天下之人。他在清朝初期擁立南明隆武政權,是想驅逐滿清,恢復大明,一統天下的。事實上多年來,他也是這麼做的,就是堅決抗清。可是後來為什麼他放棄恢復大明之志,反而去攻打台灣呢?難道他真的僅僅是為了得一島而不惜失天下嗎?這其中必有緣故!

據史家分析,鄭成功放棄抗清,調轉矛頭攻打台灣,至少有兩個原因。其一,這是他的戰略選擇的問題,也就是主動的。他認為,以當前的實力,他擁立的南明隆武政權還不能同大清抗衡,故而選擇先佔領台灣,以之為根據地,然後積蓄兵力,再圖大業。因為以鄭成功的志向,決不是當上台灣的執政者就滿足了,他瞄準的是整個神州大地。故而,他權且放棄抗清,直取台灣,這是一條「曲線救亡」之路。

其二,鄭成功放棄抗清,實屬無奈之舉,是被動的。他當時在抗清途中遇到了一場很大的敗仗,元氣大傷,根本無力再同滿清相抗衡了,故而被迫放棄初衷,也即恢復大明的宏願。而當時,最現實的保存實力的辦法,就是趕走荷蘭侵略者,進駐台灣。如果不這樣,勢必會被清兵趕到海上去,那麼就會失去一切。

不過事實上,當時鄭成功若不去進攻台灣,而是在大陸繼續堅持抗清,並非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他傾全軍之力收復台灣之後,這個希望便徹底消失了。終究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得一島而失天下呢?這與他沒有跟一個人合作好有莫大關係。當時在南明還有一位跟鄭成功一樣有堅決抗清之志,心懷天下,並且具有雄才大略的一個人,此人被後世學者認為南明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軍政才華遠在大名鼎鼎的史可法和何騰蛟之上。可以說是跟岳飛有同樣的志向,其軍事之才也跟岳飛有一比的。

起初此人跟鄭成功合作的很好,兩人在抗清復明的戰鬥中,共同立下了赫赫戰功,威震華夏,一度曾讓清兵望而生畏、聞之膽寒,眼看收復大明希望在即,一切正在向著輝煌的勝利前進的時候,卻戛然而止。此人有岳飛之才戰功赫赫,在戰略上比鄭成功更有遠見,是治國安邦之大才,可是鄭成功不納其言,最終導致二人分道揚鑣,大大分散了抗清的軍力,致使恢復大明事業功敗垂成,鄭成功無奈戰略轉移,得一島而痛失天下。那麼此人是誰?鄭成功為什麼放棄跟他的合作?

此人不是旁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抗清英雄,跟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的張煌言。張煌言(1620---164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寧波人。他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並且喜好兵法,可謂文武全才。張煌言16歲參加縣試,在騎射考察中,三箭皆中,被人稱讚。後在22歲時中舉。張煌言雖然考的是文舉,但朝廷為了抵制滿清入侵和李自成起義,重視文武兼備的人才,所以考試仍要加試騎射科目。張煌言在騎射考試中再次三發皆中,使主考官和在場的所有人十分驚服。

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杭州等城,寧波文武官員也倉皇而逃。此時25歲的張煌言血氣方剛,欲挽狂瀾於既倒,遂投筆從戎,挺身而出,與刑部員外郎錢肅樂共同集師舉義,扛起抗清大旗。他們帶領隊伍馳騁於寧波紹興之間,繼而轉戰浙東抗擊清兵。張煌言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後在魯王的支持下,他與名將張名振組織招募義軍,大力抗清。

但在同時,福建的鄭氏兄弟,也即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兄弟也擁立唐王朱聿鍵建立了隆武政權,於是在東南沿海出現了兩個並列的小朝廷,這樣造成了抗清力量無法統一,甚至相互牽制抵消的不利局面。如果不是兩位抗清鬥士鄭成功和張煌言的合作,抗清鬥爭將無法取得成績。1647年4月,奉魯王之命,張煌言和張名振率戰艦從海上進軍清兵,從崇明島登陸,遭遇颶風,在同清軍搏鬥中失敗;1648年,張煌言義軍在收復寧波之戰中再次失利,但他並不氣餒,率軍聯合其他義軍繼續抗清。後他在上虞和新昌擊敗清兵,成為浙東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幟。

1651年,魯王封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同張名振再次率軍從海上進攻崇明,同清兵作戰。他們初獲勝利,但魯王的根據地舟山被清軍突襲,於是只有撤軍,保護魯王撤退到福建,與鄭成功部會合。1653年,張煌言和張名振第三次進攻崇明,並且由崇明率大軍溯長江而上,震動大江兩岸,一度揚威鎮江。但仍沒有取得多少勝果。至此,魯王麾下的二張三入長江的作戰告終,沒有取得什麼戰果,這使張煌言認識到,魯王的勢力單薄,靠一方的作戰不可能取勝。此後,張煌言主動與鄭成功交好,兩位抗清之士開始聯合。

1655年,張煌言和張名振會同鄭成功部甘輝等收復舟山,此後張名振猝死,張煌言成為魯王系統軍隊的領袖,繼續同鄭成功合作。1658年,永曆帝朱聿鍵封鄭成功為招討大將軍,張煌言為兵部尚書,負責軍事,自此兩位抗清英雄合作,聯手上演了一系列足以彪炳千秋的抗清壯烈史劇。1659年,為牽制大舉進攻雲貴進攻的清軍,張煌言同鄭成功再次率軍進入長江作戰,開始了向清軍的大舉進攻。這場戰役中,張煌言表現了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

在大軍剛到長江口時,張煌言建議鄭成功先佔領崇明島做為後方的根據地。這是他多次進入長江作戰的經驗。可惜鄭成功不予採納,主張全軍西進。當時駐防長江的清軍,在瓜洲的金、焦二山之間橫上攔江鐵索,且在沿江兩岸遍布大炮,防守極為堅固。張煌言率軍乘17條船,機警巧妙地破壞了敵人的江山防線,在後援鄭軍的配合下,一舉攻佔瓜洲。然後在軍事會議上,張煌言向鄭成功建議大軍先取鎮江,自己率軍進攻南京北門觀音門,掩護鄭成功在鎮江城下的軍事行動。然鄭成功顧慮鎮守南京的清軍會趕來支援,不予採納。

於是張煌言又建議先派一支水師佯攻南京北門,這樣南京清兵就顧不上出援軍了。同時提出這支水軍應溯江而上,前往蕪湖一帶,以防江楚方面的清軍的來援,鄭成功終於採納其建議,遂命其向南京方面進攻。自己率軍攻打鎮江。此時張煌言所率軍不足一萬,戰船不滿百艘,但毅然率軍西進。不久,他便攻克了儀征,六合二城,沿途受到了沿江民眾的熱烈歡迎。

當張煌言得知鄭成功攻克鎮江後,便致信鄭成功,從陸路進軍,以最快的速度直逼南京,但鄭成功仍未採納他的建議,竟從水道進軍。從水路速度緩慢,致使有利戰機迅速消失,清軍得以喘息並獲得後援堅固了城防。到6月28日,張煌言軍直抵南京北門外江面,停留兩日,但仍不見鄭成功軍到來。至此,已經喪失了一次攻佔南京的機會。不過張煌言迅速做出調整,扭轉不利戰局。他派遣一部將領進攻蕪湖,自己駐紮浦口。待鄭成功率軍到達後,他又接著迅速趕到蕪湖。在此,他將義軍分兵四路,分道攻城略地,許多州縣紛紛望風而降,在一月之內連克皖南和蘇南的太平、寧國、池州、徽州、溧陽、高淳等城池,收復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共計城池近三十座,部下水路大軍發展到數萬人,湘贛魯豫各地為之震動。清廷變得人心惶惶,甚至連順治帝也大為緊張,竟然考慮是否要「御駕親征」來對付義軍。義軍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致使出現「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涕淚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之空前盛況。

從1644年,清軍入關15年以來,老百姓是受盡了清兵的欺凌,直到今天才又重新看到了希望,怎能不對義軍歡呼呢?可以說,此時的狀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匡扶大明並非痴人說夢。然而,這一片大好形勢,卻因鄭成功攻打南京的的失利而很快急轉直下。正當張煌言收復徽州準備大幹一場之時,傳來鄭成功南京兵敗之事,於是他只得回蕪湖收兵,希冀聯合瓜洲、鎮江義軍,暫作守勢,以待有利時機,再做他圖。因為相比較張煌言主力部隊,他的勢力很小。

此時可謂是一個抗清戰略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如果鄭成功早些聽取張煌言建議,從陸路火速進軍南京,憑鄭成功的17萬軍力,攻克南京應該不成問題;但他卻執意從水路進軍,從而貽誤戰機,給清兵以援軍之機會。如此鄭軍失敗,打亂了整個戰略布局,使張煌言部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幾乎化為泡影。因為,鄭成功部是主力,張煌言部是小規模軍隊,主力失敗,意味著什麼?此時的張煌言幾乎無力回天。

為什麼無力回天?張煌言難道不能挽回敗局?前面提到,他的部隊不是主力,在鄭軍17萬大軍失敗後,他沒有了後援,形成孤軍,只得退守蕪湖,準備聯合鎮江和瓜洲的義軍,以東山再起。可是沒想到的是,鄭成功兵敗南京之後,居然又放棄了剛攻克的瓜洲、鎮江等地,直接退回海上,這樣張煌言的軍隊進退維谷,腹背受敵,很快被圍攻而遭潰敗。此時,清廷兩江總督郎廷佐調遣大軍切斷張煌言軍東退的水路,又寫信招降張煌言,被張斷然拒絕。

本來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拿下南京,以鄭成功17萬大軍的戰力,加上張煌言的配合,這完全有可能的,因為當時據守南京的清軍江南總督郎廷佐因城內實力不濟,聽說義軍近20萬大軍來攻,異常恐慌。如果鄭成功火速趕來的話,說不定他會直接獻城投降,即便不降,他的勝算也很小。可因為鄭成功不納張煌言建議而貽誤戰機,遭到失利;失利後鄭成功又放棄了攻克的瓜洲、鎮江等,這也是個很大的錯誤,本來攻克瓜洲和鎮江也是一個不小的勝利果實,就這樣放棄了,並且這也使張煌言失去了最後的援軍;鄭成功直接退居海上,從而向清軍宣布全面潰敗,這在戰略上顯然是個極大失誤。鄭成功為什麼會如此?因為前面說過,大軍剛進入長江攻克崇明時,張煌言根據經驗建議將崇明島做為根據地,當時鄭成功予以否決,使義軍失去了最後的防線和依靠,不然鄭成功不至於逃到海上。總之,這一戰的失敗,是南明抗清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從此抗清鬥爭陷入低潮。

在這次戰役失敗後,張煌言並沒有放棄,為擺脫困境,他率余部向江西發展,但在銅陵與大批清軍遭遇,又損失了大半。最後張煌言搜集數百殘兵突擊,幾乎全軍覆沒。隨後他又發瘧疾,忍著病痛的折磨,歷盡千難萬險,繞道兩千餘里,九死一生,終於回到浙江沿海地區。此後他繼續收集舊部,準備東山再起。1661年,清廷為了肅清東南沿海抗清勢力,頒布「遷海令」,斷絕義軍的糧餉接濟。義軍的處境極為艱難。1661年3月,張煌言經過艱苦的努力,收集了部分義軍,率兵進入閩北,打算與鄭成功再次會師。可這時,鄭成功卻單獨發大軍攻打台灣去了。此時張煌言獨木難支,對大舉南下的清兵已無回天之力。

不久,清兵直下雲南,南明永曆政權覆亡。但在此危難之際,張煌言仍未死心,致書台灣的鄭成功出兵閩南,以抵制清兵。但鄭成功以「台灣方定,不能行」為由,拒絕。張煌言最後只得去湖北說服「十三家兵」出戰,「十三家兵」為李自成余部,但他們也已兵力衰疲,無力出戰。之後張煌言又致信鄭成功出兵,但仍遭拒,而且鄭成功很快(1662年)便去世了。張煌言後來率余部繼續轉戰於寧海一帶。1664年6月,張煌言見復明無望,便解散義軍,隱居海島。7月17日,因叛徒出賣,張煌言被清兵抓獲,9月7日,他賦《絕命詩》一首,慷慨就義於杭州。臨刑時,他拒絕跪而受戮,遂「坐而受刃」,表現出一種大義凜然之氣,死時年僅45歲。

張煌言死後被葬於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為同岳飛、于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三位英雄,被後人稱為「西湖三傑」。張煌言跟岳飛、于謙和鄭成功一樣,都是卓越的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但相對於其他三人,他似乎名氣最小,這可能跟鄭成功有關,因為當時鄭成功跟他一樣抗清,但在抗清無望後,鄭成功另闢奇徑,去收復了台灣,為中國人辦了一件大事;而張煌言只是在大陸繼續抗清而失敗。如此看來,鄭成功似乎非常成功,但在抗清這條路上,其實兩人都是失敗者。只是鄭成功用另一種成功彌補了這個失敗,可以說鄭成功用收復台灣這道光環掩蓋了張煌言而已。

不過話說過來,在反清復明的這件事上,張煌言做的應該更加徹底。他戰至最後,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一個將士,這樣的結局,也算足夠壯烈。唯一遺憾的是,他與鄭成功沒有成功的合作,否則,大明恢復有望。而鄭成功其實並沒有真正了解張煌言的軍事才能,才數次不接受張煌言的建議,導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清兵的作戰的失利。而最終的結局是,他收復了台灣島,可謂是得一寶島而痛失天下。鄭成功當時進攻台灣,趕走荷蘭人,對中華民族來說,當然是意義重大;但對於當時的反清復明來說,則是分散了軍力,導致了大明的徹底敗亡,和滿清的王朝的最終立足。

小編沒有任何否定鄭成功的意思,他收復台灣的偉大功績將永留青史;但他抗清復明的失敗也的確是一種遺憾。同時,張煌言的堅持抗清也足夠偉大。人們之所以把他給於謙、岳飛並列「西湖三傑」,並非只是因為張煌言也葬在了杭州,而是因為他是跟岳飛、于謙一樣的民族英雄,特別是,張煌言有跟岳飛媲美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鄭成功數次不納其言,而造成抗清戰略的失敗,實在可惜。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認同?(文/一米暖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他是史上最遲到的皇帝 卻成就了大唐最後的輝煌 後人稱為小太宗
古代10大守城王 第3影響世界史 第1被60萬大軍圍攻85天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