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陳南嶽佛道衝突:陳宣帝判道士給僧人當奴僕

南陳南嶽佛道衝突:陳宣帝判道士給僧人當奴僕

晨鐘暮鼓悠蕩千年,青燈古佛恍如隔世

佛教傳入湖南,是在西晉初年。西晉泰始四年(268年),僧人竺法崇從會稽郡剡縣(今浙江嵊州)來到長沙,在嶽麓山興建了「湖湘第一道場」麓山寺,開始了佛教在湖南的傳播。東晉和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湖湘地區的影響逐步擴大,寺廟也越建越多。如衡山法輪寺、會善寺、無礙寺,巴陵(今岳陽)君山寺、圓通寺,龍陽(今漢壽)凈照寺,為東晉時所建;衡陽國清寺(有上、中、下三所寺廟)、雁峰寺,衡山衡岳寺(又名善果寺、大明寺)、方廣寺,攸縣證果寺,武岡天寧寺等,為南朝時所建。

道教傳入湖南,比佛教稍晚。東晉太寧四年(326年),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師、世稱「南嶽夫人」的女道士魏華存,到衡山結廬修道,被視為道教正式傳入湖南的標誌。但也有史料稱,衡山早在西晉時就建成了棲真觀、南嶽觀等道觀。南朝時,衡山又建了太平觀、九仙觀。湖南其它地方也建成了一些道觀,如巴陵青霞觀、醴陵登真觀、長沙陶公廟等。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三年(504年)的長沙陶公廟,據傳是東晉大臣陶侃之孫陶炎、孫侄陶桓結廬修道之處。

隨著佛教與道教的三湘四水的傳播,兩教之間的爭鬥也隨之出現。最典型的案例是南朝陳時期南嶽衡山的佛道衝突。

晨鐘暮鼓悠蕩千年,青燈古佛恍如隔世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師慧思(若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則慧思為天台宗三祖),率40餘僧徒從光州(今河南潢川)南下,入住南嶽衡山。慧思是河南上蔡人,俗姓李,15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以後游化各州,聲譽遠播。關於慧思南下的原因,常見的說法是受北周武帝滅佛的影響,被迫南下,但這種說法明顯有誤。因為北周武帝下令滅佛是在建德三年(574年)五月,此時慧思已南下衡山6年之久。而且,慧思南下前曾在光州游化歷時14年。光州當時是北齊的地盤,並不屬於北周。北齊直到577年才被北周攻滅。實際上,慧思南下衡山的主要原因是遭同門排擠。當時北方地區佛門內部鬥爭十分激烈,慧思多次遭到迫害,甚至被人下毒。為躲避同門謀害,慧思不得不南逃,先是逃至光州,後來再到衡山。據說慧思南下前,冥冥之中曾有聲音指引說:「若欲修定,可往武當、南嶽,是入道山也。」雖然這事極有可能是慧思為鼓動僧徒南遷編造出來的,但也說明了慧思南下的目的地很明確。

南嶽衡山是道教聖地。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於衡山之中。當時衡山的道教勢力比較強大,對初來乍到的慧思自然十分排斥。於是,以慧思為首的僧人,與以南嶽九仙觀道長歐陽正則為首的道士,為爭奪南嶽展開了一場激烈衝突。

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為給自己入住衡山找一個正當理由,慧思先將一具枯骨和一些僧用法器埋在地下。然後當著道士的面,將遺骨和法器挖掘出來。接著宣稱,自己此前的「一生」、「二生」都曾在衡山出家修行,現在已是第「三生」,還將繼續在此修行。今南嶽福嚴寺的「三生塔」,據傳是慧思死後的埋葬之處。

道士們當然不是那麼好忽悠的。既然慧思瞎編故事,那就將計就計,反咬他們一口。道長歐陽正則也安排人偷偷將一些兵器埋在山上,然後誣陷慧思私藏兵器,是北齊派來的間諜。為把事情搞大,歐陽正則還帶領14名道士赴京城告御狀。當時南方地區的政權是陳朝。陳宣帝剛剛廢掉他的侄兒陳伯宗,自立為帝。陳宣帝接狀後,立即派人前往衡山調查。由於雙方各說各話,都沒有確切證據,自然查不出什麼結果來。

為洗脫間諜的嫌疑,慧思決定親赴京城,面見皇帝。《續高僧傳·慧思傳》中說,慧思入京後故意顯露了幾手,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前往瓦官寺時,袈裟遇雨不濕,鞋子遇泥不污,令人驚異。連當時的大都督吳明徹,都成了慧思的粉絲。《佛祖統紀》中更是將慧思進謁的情形描繪得神乎其神,說慧思乘空而下,有菩薩的莊嚴之相。本來就崇信佛教的陳宣帝,見此情景,二話沒說,就相信了慧思。陳宣帝於是下令以誣告罪處死歐陽正則等道士。沒想到慧思反替道士求情:「害人之命,非我所願。請求皇上放道士歸山,給僧人當奴僕,作為懲罰。」陳宣帝答應了慧思的請求,將14名道士放還衡山,給僧人當奴僕,並賜14道鐵券為憑。事後,慧思在南嶽立了一塊刻有《陳朝皇帝賜南嶽思大禪師降伏道士鐵券記》的石碑,銘記此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南陳南嶽佛道衝突,以佛教完勝而告終。此後,佛教勢力主宰南嶽,道教退居次要地位。

佛道之爭,本質上是爭地位、爭資源。佛教作為外來宗教,為能在中國立足,早期曾主動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相結合,互相利用。有人還編出了「老子化胡」之說,稱道教始祖老子,曾西出函關,到達西域(廣義的西域包括中亞、西亞和印度半島),對胡人實行教化,故佛道兩教有著共同的淵源。但是,佛教在中國站穩腳跟後,自然要正本清源,不再承認老子化胡說,只尊崇佛祖釋迦牟尼。而道教為打壓佛教,則堅稱老子化胡是歷史事實。西晉道士王浮還專門撰寫了《老子化胡經》,作為道教高於佛教的依據。於是就有了佛道之爭。

然而,決定佛道之爭輸贏的,卻並不是哪種宗教更高明,而是皇權。皇帝尊崇佛教,道教就受冷落。皇帝喜好道教,佛教就遭排斥。所以,不同時期佛道兩教的起伏沉浮,實際上都是皇權意志的體現。(文/謝志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僧侶與哲學家

¥29.3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古今事 的精彩文章:

李靖用兵的詭妙之處:托塔天王是這樣煉成的
南嶽九真觀:王天師施茶募捐,唐玄宗厚賜金帛

TAG: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