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征九號」火箭預計2028年首飛,目標是月球和火星

「長征九號」火箭預計2028年首飛,目標是月球和火星



(原標題:「長征九號」火箭預計2028年首飛)


「長征九號」火箭預計2028年首飛,目標是月球、火星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倪偉

2018年初,美國獵鷹重型火箭首飛成功,將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次發射雖然頗具娛樂性,但航天界普遍認為,這預示著一個新的重型火箭時代的到來。

「冷戰」期間,美蘇軍備競賽帶來了第一個重型火箭時代。美國用近地軌道118噸、月球軌道45噸運載能力的土星五號,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蘇聯也研製出了媲美土星五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0噸以上的能源號火箭。

但隨著「冷戰」結束,全球運載火箭暫別重型時代。如今,載人探月、載人探火、深空探測、大型空間設施建設需求的興起,激發著人類再次將目光投向重型火箭。

中國重型火箭經歷幾年「猶抱琵琶半遮面」後,最近一年多來被確認命名為「長征九號」,因為「九」是最大的個位數。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5噸,而長征九號最高能達到140噸,是長五的5倍以上。中國計劃2022年建成的「天宮」空間站,總重量約90噸,長征九號一次就可以將1.5個空間站的重量整體送入軌道。

「科幻級」的中國未來火箭之王,何時能走入現實?日前,在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二屆珠海航展媒體通氣會上,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長征九號火箭總設計師張智表示,計劃在2028年至2030年首飛,目前研製進展順利。

即將於11月6日至11日舉辦的珠海航展上,長征九號將作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一員,向公眾推介。

技術思路不同於SpaceX獵鷹

張智不僅是長征九號總設計師,也是我國航天員「御用」火箭長征二號F的總設計師。

張智介紹,長征九號的研製,瞄準載人月球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大型空間設施建造等需求,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140噸,奔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5~50噸,奔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2~44噸。

不同的運載能力,是火箭不同構型帶來的。「長征九號是一個系列火箭,可以搭配4個、2個或0個助推器,形成三種構型,以此具備階梯式的運載能力。」張智介紹。

長征九號高度超過90米,箭體直徑為10米級,芯一級配置4台500噸級推力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芯二級配置2台220噸級推力高壓補燃氫氧發動機,芯三級配置4台25噸推力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每個助推器配置2台液氧煤油發動機。

這是長征九號與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重型火箭,以及該公司計劃將遊客送往月球軌道的BFR火箭的不同之處。獵鷹重型火箭發射起飛時依靠27台發動機同時點火提供推力,BFR則將發動機數量增加到31台,都是多台小推力發動機並聯的技術思路。然而發動機之間會產生耦合影響,這種技術路徑也被認為蘊藏著較大風險。

而長征九號則依靠為數不多的幾台大推力發動機提供起飛動力。推力最大的構型起飛時,芯一級與助推器發動機加起來也只有12台,風險隨之降低。

明年年中裝配500噸級發動機

長征九號首飛,還要等待10年。根據國家國防科工局此前公開的信息,其首飛時間預計在2028年前後。

而首飛只是重型火箭項目的第一階段。張智介紹,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將在2028年至2030年完成,主要任務是完成系列構型模塊的研製,實現火箭首飛,使我國進入空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火星取樣返回、載人月球探測等重大工程的需求。

其後進行的第二個階段,進一步完善重型火箭系列化構型,並進行應用飛行,同時利用可重複使用技術進一步降低火箭成本。

到了第三個階段,研製人員將研發更新的技術,例如新材料、新動力等,提高運載能力和技術水平。火箭也將提高對載人登火、空間太陽能電站等更大規模空間探測任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適應性,支撐我國全面建成航天強國。

長征九號項目可以追溯到8年前,國家國防科工局於2010年正式啟動了重型火箭論證工作;2015年啟動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以下簡稱關深階段)研製工作,並取得系列初步成果;2016年,重型運載火箭關深階段正式立項。

關深階段立項後,總體方案深化論證和以「重型運載火箭總體技術」「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技術」「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技術」「大直徑箭體結構設計、製造及試驗技術」為代表的12項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隨即開展。

「雖然難度很大,但目前研製比較順利。」張智介紹,重型火箭總體方案已經通過了集團級專家評審,各分系統方案基本明確。關鍵性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也進展順利,預計2019年6月將完成首台發動機整機裝配,具備短程試車條件。大直徑貯箱基本完成零部組件的研製攻關,2019年將完成大直徑貯箱和集中力殼段的研製。

目標是月球、火星和星辰大海

重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是實施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開展大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基礎,可極大地提升我國開發利用空間和維護太空安全的能力。

起跑線附近正聚集著數個航天大國。他們利用各自新一代重型火箭,運送的不論是特斯拉、太空遊客,還是一個真正的航天器,其實本質上,都是一張通向深空之門的入場券。

「現在大家暢想太空移民,目光著眼於月球、火星。更長遠來看,人類若想離開太陽系,需要更強大的進入空間能力、化學動力之外的新動力等,這些早晚都是要考慮的。」張智說,「現在只是起步的一小段。」

第一個重型火箭時代,由軍備競賽催生,而第二個重型火箭時代,源於人類對更深遠宇宙的探索慾望。張智認為,各國開始發展重型火箭是必然趨勢,人類不能總在地球附近「溜達」。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火箭發射時很複雜,要連著臍帶塔供氣,就像設備帶著充電器才能運行一樣。未來會讓火箭自主化、智能化,這都是我們在新火箭研發中努力實現的。」張智說。

相對於趕時間、秀能力,重型火箭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以項目為牽引,扎紮實實努力,可以使整個航天技術水平向前走一大步。就像幾十年前中國「兩彈一星」和美國「阿波羅計劃」那樣。

年初以發射特斯拉完成首秀的獵鷹重型火箭,在張智眼裡就是一款「攢」出來的火箭,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製造的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其實我們也能『攢』出更大的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70噸沒太大問題,但現在沒有這個需求,獵鷹重型在首飛之後也沒任務了。」

張智解釋,重型火箭需要的技術,不是將現在技術「攢」在一起就能解決的。它的研發,將帶動一國設計、製造、材料等領域整體提升。

「美蘇幾十年前重型火箭搞得轟轟烈烈,後來不搞了。所以肯定有人問,現在我們搞重型火箭有什麼意義呢?」10月31日,張智自己拋出了問題。

未來火箭將自主化、智能化

張智說,初步統計表明,2030年前後,重型火箭發射需求約有4~5次,2030~2035年發射需求約10次;到2050年發射需求更多。「可見,發射需求已經比較緊迫,長遠來看需求很旺盛。」

長征九號還可以發射其他大型航天器,承擔超大型飛行器、空間太陽能電站、超大型可重構綜合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

再看向火星,長征九號足以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的取樣並返回。張智說,這使我國有望成為首個完成火星採樣返回的國家,並為載人登火儲備技術和能力,使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達到世界航天強國水平。同時,在太陽系其他星球探測中,也將依靠重型火箭提供發射探測器的能力。

從最近的星球月球來看,長征九號可用於載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建設。瞄準載人登月,我國正在研發另一型尚未命名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而長征九號無疑有著更為強大的向月球軌道的投送能力。

「誰得到了太空,誰就得到了未來。進入空間能力有多大,航天發展的舞台就有多大。」張智說,重型火箭正是各國在未來太空賽跑中的基本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美媒指控中國晶元入侵 英安全機構力挺蘋果亞馬遜
網友爆蔚來ES8行駛中系統死機 目前已恢復正常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