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臨帖不像是因為基本功不紮實嗎?

臨帖不像是因為基本功不紮實嗎?

帖在手上,先要仔細看,認真讀,領會本帖的用筆(起筆、收筆)、結構(偏旁、部首)的主要方法和特點,然後才可以下筆臨習。臨習時,不要看一筆臨一筆,否則臨習的字只見形貌,不見神采。開始臨帖,基本功不到,不會臨得很像,這很正常。臨帖像與不像是相對而言,經過反覆臨習,就會逐漸達到形神兼備。

臨帖一定要心靜,沒有雜念。萬萬不可一心兩用,否則十臨不如一臨。

臨帖是錘鍊技法的手段,創作才是目的。臨帖與創作要兩者兼顧,齊頭並進。從臨帖到創作,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使作品達於自然、和諧和統一。

實臨是根基,意臨是超越。實臨在先,意臨在後,由前到後是必須遵守的臨習法則。

學書法要臨帖,這是必須的,但不是天天臨帖就能成為書法家。臨帖不是死臨,臨帖一定要有思想,舉一反三,才能獲得效果。這個道理很簡單,但不一定每位學書人都能懂得。

臨帖應該提倡多元化,不能指令別人臨什麼帖,這樣才能讓臨習者自己尋找臨習空間,發揮自身的「造血」功能。

臨帖首先要參透其意,而不在於循規蹈矩,分毫不離。實際上分毫不離是做不到的,經過較長時間臨習,逐步做到形似神似,如果臨到有七八成形神兼備也就不錯了。

「臨帖——實踐——創作」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收穫,在於個人的人生經歷、審美觀念、學識修養和領悟能力。所以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

學書法,無捷徑可走,只有靠臨習碑帖來提高技能,常言道:碑帖就是老師。但有的人很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不臨帖,任筆為書,信手塗鴉,總不能成器。不但進步不快,反而染上了習氣,改正也難。這種人吃虧在於不去好好臨帖。

學書法沒有什麼奧妙,一是老老實實臨帖,好好向古人學習;二是認真理解書法的含義,拓寬視野,學會變通,舉一反三。在這裡,我講一件事:有天晚上,有位領導在加班,沒有煙抽了,就請旁人到街上幫忙買包「永光」煙,因為商店沒有「永光」煙賣,他就空手回來了。這事給我們啟示:學書、辦事都要用腦子,要會變通。

臨過多少帖,都不能說明問題。因為有的臨帖時間長,有的短,臨的長短也不是標準,還有吸收快慢的問題。問題是你如何去把握,如何去選擇,如何分割臨的時間和階段,這是自己的事。你可以跟著別人走,也可以自己選擇,但要與別人拉開距離,我們需要的是與人不同,就要從臨帖開始。研究書法的人,如果沒有自己的面貌,你的作品與張三、李四一個模樣,就體現不了自身價值,更談不上創新了。

書法看起來簡單,就是那幾個筆畫,其實越是簡單的東西學起來越難。

有的人把臨習與創作分開,認為等功夫到了以後再創作;還有一種人只臨習幾天就急於求成,馬上進入創作。這兩種傾向都不對。我認為臨習是一輩子的事,創作也是一輩子的事。掌握了筆墨技巧後,就要進行創作探索;沒有技法基礎,急於創作,不可能心想事成。適時把握臨與創是關鍵。

讀帖也非常重要。讀得多,見識自然廣。比如吳丈蜀先生臨過多少帖?他是靠讀帖悟出那個道道,產生了古樸、含蓄、厚重的那種與眾不同的風格。

《麻姑仙壇記》

其實,臨帖與個人的眼界、秉性和長期形成的習慣、追求取向緊密相關;與臨習的書體、書風、臨的時間、方法、步驟也有關。由此說來,臨帖的思想和方法極為重要,沒有思想和方法的行為是不會有結果的。因此,臨帖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首先要提高審美能力,採取相應的方法步驟,有的放矢,突出重點,不斷總結臨帖過程中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內容源自書法超市,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書法 的精彩文章:

公認的章草範本之一:三國吳皇象章草《急就章》書法欣賞
唐代顏真卿楷書《郭家廟碑》附跋文書法欣賞

TAG:大眾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