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110例,讀一讀,真是唇齒留香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110例,讀一讀,真是唇齒留香

眾所周知,文人是多情的。

這情,不僅僅是男女的情愛,而是對事物敏感敏捷的思維。這種思維的結果,我們不要用現實的政治觀點來判定它的是非曲直,而要實事求是的反映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詩詞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裡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110例,讀一讀,真是唇齒留香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於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反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1,月亮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麼樣的感情?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月老 傳說唐朝韋固月夜裡經過宋城,遇見一個老人坐著翻檢書本。韋固前往窺視,一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問後,才知道老人是專官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子(見《續幽怪錄·定婚店》)。後來因此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月老。

2,楊柳

代表離別。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如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後,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繫。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柳條過千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其原因首先是由於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係,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捨」之情。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澱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

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3,菊花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4,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5,松

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6,蓮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裡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7,梧桐

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8,杜鵑鳥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9,鷓鴣鳥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10,寒蟬

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11,鴻雁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另外還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12,、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13,、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裡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裡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髮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14, 、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15,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16,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17,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18,、梧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

19、杜鵑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20,、烏鴉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21,、蟋蟀

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徵人等聯繫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悵。

22,、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他們都藉助於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23,、關山

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梅花落」為曲子名。意思是請問笛聲飄到哪裡去了呢?風吹著悠揚的笛聲一夜間就間就飄滿了邊塞大地。

24,、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就不再列舉了。

25,、水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26,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27,螟蛉

《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蜾贏(一種蜂)捕螟蛉為食,並以產卵管刺入螟蛉體內,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後負之置於蜂巢內,作蜾贏幼蟲的食料。古人錯以為蜾贏養螟蛉為子,因把作為螟蛉養子的代稱。

28、鴻雁

《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單訊。如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不,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詞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另一首詞云:「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裡是傳書的信使。

29、連理枝、比翼鳥 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思愛夫妻的比喻。相傳舊中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遊玩時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結果撐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說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一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一起,樹上有鴛鴦一對,相向悲鳴。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了這些句子,難怪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

30、孔方兄 因舊時的銅錢有方形的孔,所以人們把錢稱為孔方兄(含詼諧兼含鄙視意)。

31、青梅竹馬 出自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後來用「青梅竹馬」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32、問鼎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33、見背 背,離開。謂父母去世。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生父見背。」

34、逐鹿 《漢書·蒯通傳》:「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後來用逐鹿比喻群雄並起,爭奪天下。魏徵《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36、杜康 《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37、鴻鵠 鴻是指大雁,而鵠則是天鵝。大雁和天鵝是近親,均是鳥綱,雁行目,鴨科,雁亞科。鴻鵠是古人對禿鷹之類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又名鵠、鴻、鶴、白鴻鶴等。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氣高遠的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110例,讀一讀,真是唇齒留香

38、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9、彭祖 彭祖,傳說故事人物,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八百餘歲,舊時把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徵,以「壽如彭祖」來祝人長壽。

40、謝家 唐宋詩詞不達意處常用「謝家」之典,這些典故所指意義上主要有二:(1)用謝安、謝玄家事,意指人有風度。《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問子侄: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這是說,謝安子弟講究舉止風度,其服飾端莊大方如芝蘭玉樹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風度的人。辛棄疾《泌園春·疊嶂西馳》:「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2)指山水詩人謝靈運之事。《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於會稽山「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後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雞肋 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沒有多大價值,沒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見於《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42、嬋娟 嬋娟,姿態美好,多用於形容女子;因人們常喻月為美女,故稱月亮嬋娟。

43、獻芹 《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里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後,竟「蜇於口,慘於腹」。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44、執牛耳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牲血,主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左傳·哀公十七年》:「諸候盟,誰執牛耳?」後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黃宗羲《姜山啟彭山詩稿序》:「太倉之執牛耳,海內無不受其牢籠。」(太倉,人名)

45、作壁上觀 壁:營壘、壁壘。觀:觀望。在壁壘上觀望。比喻觀別人成敗,不捲入其中。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46、虞美人 罌粟科一年生叢生草本花卉,亦稱麗春、寒牡丹。相傳此花系西楚霸王項羽愛妾虞姬自刎墳下碧血所化,故有聞虞兮歌而起舞之說。辛棄疾有詩曰:「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詩曰:「君王意氣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該詩角度新穎,情切動人。

47、紅豆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南州記》稱為海紅豆,史載:「出南海人家園圃中」。《本草》稱其為「相思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在唐時甚紅。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49、精衛 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南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於《山海經·北山經》)。後來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50、擊楫中流 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即東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決不生還。後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復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宋人趙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沖斗劍,誓清行擊中流楫。」又稱「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51、雞口牛後 《戰國策·韓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當家作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歲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耐寒開花,故有「歲寒三友」這稱。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蘭菊花稱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簡稱。典出《新唐書·韓愈傳》,比喻傑出的可為榜樣的人物。

55、人傑 典出《史記·高祖本紀》,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論語·衛靈公》喻指有博愛思想、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57、傳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學問能傳於後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師長精神或技藝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鉻》(西晉張載),比喻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燈會元》,比喻眾人的口頭稱頌。

60、壁還 敬詞,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還別人的贈品,或指毫無損傷地歸還借用別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莊子·秋水篇》,原指深於道術的人,後特指精通某種學問、某項技術的專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賈黃中傳》,敬辭,比喻著作多,堆起來等於該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稱謂錄》,代指老師。

64、心許 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應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鄲書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義)。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漢蔡邕),原指厭聽世事,今比喻聆聽、恭聽。

67、斧正 典出《莊子·徐無鬼》,指請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韓非子·和氏》,比喻堅持美德(也有作懷才不遇之意)。

69、染指 典出《左傳·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應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熱行》(南朝宋鮑照詩),比喻說此喻彼,別有用心。

71、掣肘 典出《呂氏春秋·具備》,比喻辦事受牽制,不順利。

72、青鳥 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隻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隻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73、雷同 典出《禮記·曲禮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塗鴉 典出《堯山堂外紀》(明蔣一葵撰),比喻書畫或文章不像樣子。

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堯俞傳》,比喻令人難以揣測的深遠用心。

76、借光 典出《戰國策·秦策》,向別人詢問或請人給自己方便時的套話。

77、物色 典出《後漢書·嚴光傳》,本指形貌,後指按照一定標準去訪求人才。

78、不才 典出《莊子·山木篇》,自謙沒有才能。

79、方寸 典出《三國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說新語·容止》,比喻代人寫文章。

81、下榻 典出《後漢書·徐稚傳》,原指禮遇賢者,現一般指接待貴客,也借指住宿。

82、潤色 典出《論語·憲問》,比喻對文稿細加修飾。

83、春秋 典出《詩經·魯頌》,比喻年歲、歲月或借指古代史、歷史。

84、梨園 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裡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85、抱柱 相傳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樑,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裡。後以喻堅守信約。李白《長干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台。」

86、班馬 春秋時,晉、魯、鄭伐齊,齊軍趁夜間撤走。晉國大臣刑伯聽到齊軍營里馬叫,推測道:「有班馬之聲,齊國軍隊一定連夜撤走了。」班馬為離群之馬,後送別詩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李白《送友人》:「揮的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87、辭第 漢時,北方匈奴貴族經常騷擾邊境。一次漢武帝要為大將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辭謝道:「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後以喻為國忘家。杜甫《奉和嚴中臣西城晚眺十韻》:「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

88、請纓 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89、釣鰲 傳說古渤海東面有五座大山隨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隻大鰲頂住,山才固定不動。友伯國有一巨人舉起腳來跨出沒幾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釣去只六隻鰲,因此,有兩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後以喻豪邁的舉止或遠大的抱負。李白《贈薛校書》:「未誇觀海作,空郁釣鰲心。」

90、還珠 古時合浦地主盛產珍珠,但是地方官員很貪,珍珠都自動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東漢的孟嘗到這裡來當太守,革除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來了。故以「還珠」喻官吏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長侍十韻》:「今日還珠守,何年執戟郎?」

91、金雞 古代流傳天雞星動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豎起長竿,在竿上立一金雞,把該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們宣布大赦令。後便以「金雞」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92、爛柯 古代神話傳說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於是就坐下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一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裡就不覺得餓了。過了一會兒,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現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了。後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93、青眼 相傳三國魏的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後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4、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俞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每當伯牙彈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典調時,鍾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嘆無知音,不再彈琴。後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錄。明唐寅《世情歌》:「清風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棄疾《謁金門》:「流水高山弦斷絕,怒蛙聲自咽。」

古代詩詞意象、意境110例,讀一讀,真是唇齒留香

95、哀鴻 比喻哀傷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鴻」一語出自「鴻雁」。《詩·小雅·鴻雁》曰:「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q,勞苦)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zh n,悲痛)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寫的就是人民痛苦流離的生活。

96、巴歌 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唐人李群玉《自灃浦東遊江表途出巴秋投員外從公虞》:「巴歌掩白雪,鮑肆埋蘭芳。」元人謝應芳《水調歌頭·再和寄酬袁子英蕭寺》:「多謝寄來雙鯉,白雪陽春數曲,為我和巴謳。」多和「陽春白雪」比照著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戰國楚玉《對楚王問》。

97、白衣蒼狗 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雲,一會兒像白雲,一會兒像灰狗。宋劉克莊《沁園春·和吳尚書叔永》:「笑是非浮論,白衣蒼狗,文章定價,秋月華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雲,變化無常,難以逆料,只有「定價」文章如「秋月華星」,光照人間。

98、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釁金,遂成二鉤獻於闔閭,詣宮門而求賞……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不平凡的來歷鑄就了一柄寶劍,成了渴求建功立業者的利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啟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杆,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99、蒓羹鱸膾 指家鄉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或《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g)菜羹:菰菜、蒓(chn)羹。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例如,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蒓羹鱸膾哉?」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瞬西風又起,忽搖動蒓鱸鄉思。」

100、雙鯉 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敦煌曲子詞·魚游春水》:「鳳簫聲絕沆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雲山萬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無雙鯉跳躍,其實是指千里之外,煙波浩淼,音信全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寫的也是睹物(雙鯉魚)思人。

101、莊周夢蝶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遊《冬夜》詩云:「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102、採薇 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採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103、碧血 化碧 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顧炎武《贈朱監紀四輔》:「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語出《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也用「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104、折桂 比喻科舉及第。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典出《晉書·郤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唐人權德輿《伏蒙十六叔寄示喜慶感懷三十韻因獻之》:「握蘭中台並,折桂東堂春。」

105、懷桔 指孝順雙親。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跑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唐人張祜《送魏尚書赴鎮州行營》詩云:「伍員忠是節,陸績孝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養親》:「下馬人門懷桔拜,身今卻在白雲邊。」

106、紅葉 代稱傳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雲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唐人盧渥從宮牆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後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後來借指以詩傳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懷》:「無情紅葉偏向御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107、崑山玉 比喻傑出的人才。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指隨侯珠與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吳國名劍),乘纖離(駿馬名)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tu,揚子鱷之類的動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後來就以「崑山玉」比喻優秀人才。例如劉禹錫《送李中丞赴楚州》:「憶君初得崑山玉,同向揚州攜手行。」

108、詠絮 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唐人盧綸《宴趙氏昆季書院因與會文並率爾投贈》:「詠雪因饒妹,書經為愛鵝。」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另見《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東晉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其叔父要求比擬白雪,謝郎謂空中撒鹽,而她答以柳絮因風起,深得謝安賞識。後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非凡才華。《紅樓夢》(第三回):「可嘆停機德,誰憐詠絮才。」「詠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詠詩才華。

109、柳營 指軍營。唐武元衡《送張六諫議歸朝》:「笛怨柳營煙漠漠,雲愁江館雨蕭蕭。」《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讚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如,唐人鮑溶《贈李黯將軍》:「細柳連營石塹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10、南冠 指辦犯。《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通『脫』)之。……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鍾儀囚於晉,仍然戴南冠,彈奏南國音樂,範文子稱讚這是君子之行。後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親。」李白《流夜郎聞不預》:「北闕聖歌太康,南冠君子竄遐荒。」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梅煮酒論國學 的精彩文章:

閱人三十六術:眉毛,收藏起來,研究研究?
李清照十六次醉酒、十六首千古佳作,值得你一品再品,一讀再讀

TAG:青梅煮酒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