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治療口渴,《金匱》竟然總結了12法

治療口渴,《金匱》竟然總結了12法

「口渴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本文將《金匱要略》中治渴分為十二種方法,希望大家在治渴中有著更多的思路。

治療口渴,《金匱》竟然總結了12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試論《金匱要略》治渴12法

作者/劉玉三、趙玲


口渴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筆者擬將其治療大法概括為12個方面,試述如下。

一、益氣生津,清熱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肺胃熱盛,津氣兩傷之口渴證。方用白虎加人蔘湯。

《痙濕暍病》篇第26條指出:「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蔘湯主之。」暍是傷暑病,所謂「太陽中熱」,是指感受暑熱而引起的太陽證。蓋暑為陽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熱熏蒸多致腠理開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惡寒;暑必發熱、故其人發熱暑熱傷津故見口渴之證。

暑熱內盛,氣津兩傷,故用白虎湯以清肺胃之熱,加人蔘以益氣生津,熱解津回則渴止。正如《傷寒溯源集》中云:「暍乃暑熱之邪,其氣本熱、不待入里,故中人即渴也……所以即用石膏以治時令暑熱之邪,又加人蔘補汗出之表虛,添津液而治燥渴也。」

二、溫補腎陽,化氣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腎陽虛衰,氣化失司之口渴證。方用腎氣丸。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3條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腎主水,腎陽的蒸騰氣化作用,主宰著整個水液代謝過程。今腎陽虛衰,既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潤,又不能氣化以攝水,故見消渴而小便反多,治當溫補腎陽為法。

腎氣丸中以六味地黃丸補益腎陰,陰盛則陽長,陽有依附,不使外浮:用桂枝、附子溫陽暖腎,補水中之火,鼓舞腎氣,使其上可以蒸津以止渴,下可以氣化以攝水。《醫宗金鑒》認為:這種組方「是以陰中溫養其陽,使腎陰攝水而不直趨下源,腎氣上蒸,則能化生津液」而止渴。

三、咸寒潤下,生津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陰虛燥熱,渴欲飲水不止之證。方用文蛤散。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6條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腎陰衰弱,不能制約盛火之炎,心移熱於肺,則肺燥陰傷,故渴欲飲水,但水入不能消其熱、制其燥,而反為燥熱所消,故致飲水不止。

文蛤散中用文蛤一味,其性味咸寒,可養陰潤燥而導心熱下行,則津生而渴止。正如《金匱玉函經》所云「其味咸冷,咸冷本於水,則可益水,其性潤下,潤下則可行水。合咸冷潤下則可退火,治熱證之渴飲不止,由腎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而兩得之。」

四、調和營衛,祛濕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水濕侵犯經脈,阻礙營衛的運行,氣不化津之口渴證。方用芪芍桂酒湯。

《水氣病》篇第28條云:「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宜芪芍桂酒湯主之。」此渴因濕熱互郁,營衛俱病所致。

故以芪芍桂酒湯調和營衛,實衛祛濕,兼泄鬱熱。俾衛陽得實,營陰得益,濕熱得清,其氣得行,則水津得布而渴除。

五、行氣活血,通陽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肝鬱氣滯血瘀之口渴證。方用旋覆花湯。

《五臟風寒積聚病》篇第7條云:「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熱飲,旋覆花湯主之。」肝著之病,因氣鬱血滯,陽氣痞結所致。熱飲可使氣機通利,胸陽暫得宣達,故發病前但見渴喜熱飲。然而瘀結不去,病終不除,故用旋覆花湯行氣活血,通陽散結使肝經氣行血暢,陽氣通而瘀血化則肝著可愈,其渴可止。

正如《金匱發微》所云:「肝著之病……胸中陽氣不舒,故未病時引熱以自救。旋覆花湯方,用蔥十四莖以通陽而和肝,旋覆花三兩以助肺,新絳以通絡,而肝著愈矣。」

六、益氣補脾,溫肺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虛寒性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之證。方用《千金》生薑甘草湯。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云:「《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脾胃氣虛水寒不運,不能化津上承,則肺葉枯痿,咽燥而渴,治當補脾溫肺。方中參、草、棗補脾氣,生津液;生薑辛散溫通暖中宮以布津液。俾胃中津液灌溉於肺,則澤槁回枯不致肺熱葉焦,而口渴自止。

七、化氣利水,潤燥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下寒上燥之口渴證。方用瓜蔞瞿麥丸。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10條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瓜蔞瞿麥丸主之。」蓋腎陽不足,不能化氣於膀胱,所以小便不利;下焦真陽虛衰,不能蒸騰津液上潮於口,以致上焦燥熱而渴,治當使腎陽振奮,氣化有權。

如此既可使水道通利,又可蒸津上承,津蒸水降,則諸證自愈。

《醫宗金鑒》云:其方「以薯蕷、花粉之潤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麥之滲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子宣通陽氣,上蒸津液,下行水氣……」

八、利尿發汗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氣不化津,膀胱蓄水之口渴證。方用五苓散。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4條:「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第5條:「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兩條雖均由停水引起,但證候略有不同。前者是表邪未解熱不得泄,膀胱氣化受阻,水停於下,津不輸布以致口渴飲水;後者是先因膀胱氣化失職水不下輸,不僅下焦蓄水進而胃中也停水,津不上布而口渴飲水則拒而不納故水入即吐。

由於二者在病機上是一致的,故用五苓散化氣行水,表裡分解,水去津布則渴止。正如《金匱要略心典》中云:「五苓散利其與熱俱結之水………熱除水去,渴當自止。」

九、利水化飲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胃有停飲,中陽受阻,津不上承之口渴證。方用茯苓澤瀉湯。

《嘔吐噦下利病》篇第18條云:「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此為胃有停飲,胃失和降則嘔,飲阻氣機,津不上承則口渴,渴飲水多,更助飲邪,如此則愈吐愈渴,愈飲愈吐,而成嘔吐不止的胃反現象。

故用茯苓澤瀉湯通陽化氣,利水除飲。俾氣化水行,則嘔渴自止。正如《金匱要略淺注》所云:「今有挾水飲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則水飲從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飲者,是舊飲不因其得吐而盡,而新水反因其渴飲而增,愈吐愈渴,愈飲愈吐,非從脾而求轉輸之法,其吐與渴,將何以寧,以茯苓澤瀉湯主之。」

十、育陰利水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水熱互結,鬱熱傷陰之口渴證。方用豬苓湯。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13條云:「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本證病變在肺,肺熱傷津,則渴欲飲水。肺傷則上源不清,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而小便不利,水邪內停必與熱邪互結,鬱熱則進而傷陰,故用豬苓湯利水除熱,滋陰潤燥而止渴。如《金匱要略淺注補》云:「此節豬苓湯證,是證發於肺經,肺主皮毛,而先病發熱,是肺有熱也。肺熱不布,故渴欲飲水也。」

十一、內外兼治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百合病日久,陰虛內熱較甚之口渴證。內服百合地黃湯,外用百合洗方。

《百合病》篇第6條云:「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出現口渴,說明陰虛內熱較甚,邪熱留連肺胃,津液已傷。

此時僅服百合地黃湯則恐藥力不夠,難以收到滿意的效果,故採用內服、外洗並用之法。

在內服百合地黃湯的基礎上,再配合百合洗方漬水洗身。因肺合皮毛,洗其外,亦可通其內,共奏清熱養陰潤燥之效,渴止矣。正如《張氏醫通》所言:「其一月不解,百脈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則一身之脈皆得通暢而津液行,渴自止。」

十二、飲食調養止渴法

此法適用於胃中津液受傷之口渴證。可用大麥粥或煮餅等。

《婦人妊娠病篇》第10條白朮散方後注云:「若嘔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妊娠嘔吐,吐而損傷津,故見口渴,因此需食大麥粥以生津液。李時珍謂大麥具有」消渴除熱、益氣調中之功,意即此也。

另百合洗方方後注云:「洗已,食煮餅……」即當百合病日久出現口渴時,不但要服百合地黃湯,同時要配合百合洗方外洗。洗後還可食煮餅,只有內外兼治加食養,方可使餘熱得清津液得復,百合病癒而口渴止。這裡的煮餅為小麥粉製成,能益氣養陰可幫助其除熱止渴。

——END——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河南中醫》2000年03期,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山藥吃對了是補品,吃錯了是「火藥」,這4類人最好敬而遠之
一張柚子皮,搞定8種常見病症,便宜還方便!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