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唐末五代張拙的悟道公案

南懷瑾老師:唐末五代張拙的悟道公案


南懷瑾老師:唐末五代張拙的悟道公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唐末五代張拙的悟道公案

本文摘錄自 《金剛經說什麼》

唐末五代的時候,禪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禪師問道,禪師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哪裡來個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在找找看他悟個什麼?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嘛!得成於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凈,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

「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沉。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 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裡只想抓個道的境界,那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更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掛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可以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認為學佛可以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
一個人的修養,怎樣叫做得道?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