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大明朝的英雄,卻最終沒有好下場

他是大明朝的英雄,卻最終沒有好下場

原標題:他是大明朝的英雄,卻最終沒有好下場


每個朝代都有忠臣,這些人基本都性格耿直,不喜歡同流合污,在國家危難之際都能挺身而出,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性命,君主能得到這樣的臣子,是他的幸運。但往往這些忠臣很少有好下場,要不被罷免,要不就是一些罪名處死,畢竟想做一個清官、好官實在太難了,不知道明裡暗裡要得罪多少人,侵犯到多少人的利益,日積月累,這些人就恨不得趕快將忠臣除掉,皇帝再耳根子軟點,基本上這個忠臣的一生就結束了。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有了不少的例子,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明朝的一位英雄。


大明朝時期,宦官當道,很多有名的太監都能權傾一時。當時有一位御史大人,名叫于謙,這位於謙是皇帝非常欣賞的大臣,當時的大太監王振想和他湊近乎都碰了釘子。那麼這個于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這個于謙在小時候就非常聰明,有位僧人曾說他日後將成為宰相,拯救一個國家。剛做官的時候,于謙就是御史,這個御史在古代就相當於現在的督查,看到有其他的官員違紀違法的,于謙就能上書給皇帝。



估計就是因為這個,于謙就得罪了不少人,但奈何皇帝非常喜歡他,覺得于謙對自己的工作非常上心,一絲不苟,而且工作能了也非常好。所以不久之後,于謙就被調到地方去做官。

于謙到任後,對百姓愛護有加,因為本人是非常節儉的,所以從自身做起帶動百姓,還能在發生災情的時候帶頭救濟,所以當地的百姓都非常的敬愛這位父母官,在於謙在位的這段時間,地方的更方面都在不斷的發展。



于謙不但受皇帝的欣賞,還得到百姓的敬愛,可以說雖然沒有多高的俸祿,但是心中應該是無比自豪的。我們前面也說過於謙得罪了當時的王振,因為王振想要用點小利益拉攏于謙成為自己幫派中的一員,但是于謙清廉端正,根本不將這個大太監放在眼裡。王振就開始給於謙找事。當時有另外一名官員,和于謙的名字很像,這個官員可能不是個做官的料,經常出錯,終於被王振抓住次大的,正好栽贓到于謙頭上,于謙就被判了幾年邢。



于謙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根本沒放在心上,可是百姓就不幹了,這麼好的官被抓進去還有誰能繼續勝任呢?所以天天都有人擊鼓鳴冤,就連朝中的很多大臣和親王都在給於謙說情,王振也抗住不了,只能再把于謙放出來。就這樣過了十多年,于謙因為政績出色,被朝廷調回來做了兵部侍郎,這個時候的于謙才算是真正接觸到了權利的中心,也為他以後的結局寫下了伏筆。

大明朝的曾有過皇帝被俘的一段時間,也就是于謙當了兵部侍郎不久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只能當讓皇帝的弟弟先暫時登帝管理朝政。當時可謂內憂外患,皇帝讓人家抓了,蒙古的軍隊還在離京城不遠的地方隨時準備進攻。



很多大臣覺得北京不太安全,紛紛提出先遷到南京去,休養一段時間。這個時候于謙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因為曾今的大宋就是因為南遷一下子將國家分成了兩半,氣數也很快就到頭了,大明萬萬不能重蹈覆轍。


于謙在這個時候肩負起了沉重的任務,雖然作為兵部侍郎,但是並沒有什麼打仗的經驗,但是出名的北京保衛戰反而是這位文弱書生一手主宰,當時的于謙不但解決了部隊的糧草問題,還訓練一批沒有作戰經驗的預備隊伍。數次擊退蒙古兵的進攻,成功迎回了大明的君主。戰後的于謙不要任何賞賜,所以更得皇帝的信任了。


但是曾經的皇帝回來了,這兩個帝王到底要哪個繼續掌權呢?于謙也正是因為這個陷入了風波中,很多大臣主張讓原來的皇帝繼續掌權,這個皇帝想要重新登基就要拉攏更多的勢力,曾經對於謙恨之入骨的一些人趁機讓皇帝處理掉于謙,就算有再多的人給於謙鳴冤,這個時候也很難讓皇帝改變主意了。


于謙死後不多久,皇帝就將曾經陷害他的人都繩之以法,但是失去這麼一位好官,還是很可惜的。


原創:琥珀 嚴禁抄襲 抄襲必究


圖片均來自網路,若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足壇第一視角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劉備三次拜訪隆中,關羽也對諸葛亮的做法非常不滿
這本奇書為什麼傳給了諸葛亮而不是司馬懿

TAG:足壇第一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