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后的棺材越抬越重,皇帝見狀後立馬說:趕緊停下,擇日再葬

太后的棺材越抬越重,皇帝見狀後立馬說:趕緊停下,擇日再葬

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這裡,談及孝庄文皇后,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曾經一部《孝庄秘史》火遍全國,孝庄文皇后這一歷史人物為大眾熟知。影視劇中,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刻畫出一個個細膩鮮明的人物形象,使觀眾沉迷其中,流連忘返。尤其是孝庄文皇后與多爾袞的愛恨情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最後,多爾袞死去,不知有多少觀眾為之落淚。熒屏上劇情觸動人心,觀眾情至深處,心中不禁想要追溯那段歷史歲月,了解真實的孝庄文皇后。在《康熙王朝》中,演員斯琴高娃演繹了孝庄文皇后的大氣磅礴、智謀皆備,儼然是現代人眼中的「女強人」形象。

世人常說,孝庄一生充滿坎坷,伴隨諸多不幸。其夫君在世時,愛的人為宸妃,她自己淪為陪襯。其後,生下一子福臨,卻是多情早夭之命,未能得成大統,這註定先後喪夫喪子的孝庄皇后,晚年無權可依。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危,該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 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在她死後,未能與夫君皇太極合葬在昭陵,反而被安排至東陵之地,等同流放屍身。孝庄文皇后名滿一生,最後,卻落得如此境地,不免令人唏噓。 當然,隨著近代史學家對清史研究的深入,發現孝庄文身上存有不少疑點,顯然與歷史所傳存在出入。那麼,她是否真的一生坎坷?為什麼死後不能與皇太極合葬?種種疑點,我們可從存世史書中找到蛛絲馬跡。

原因一:民間盛傳「孝庄下嫁多爾袞」——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太皇太后病逝,終年七十五歲。依照清朝祖制,晚於帝王逝世的皇后,需要在帝王墓旁設立後陵墓,以作安葬之地。 令人疑惑的是,孝庄文皇后逝世後,並未選擇安葬在皇太極陵墓旁,而是葬在了孝陵紅牆外。 至於原因,民間流傳稱:因孝庄選擇下嫁多爾袞,觸犯了清廷皇室的規矩。一定程度上,孝庄淪為二婚皇后,此等身份,又怎配與皇太極合葬一陵呢。不過此說法爭議較大,無史籍作為依據。南明張煌言曾在《張蒼水集》中記載這樣一首詩: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此詩矛頭指向很明確,正是孝庄文皇后。詩中明確點明孝庄居住的「慈寧宮」,且直言「太后婚」,目標顯然是孝庄與多爾袞二人。正是因為此詩,孝庄文皇后的名節受到沉重打擊,影響力逐日下降。 那麼,張煌言又是何人?竟然對宮廷之事如此了解? 根據史料記載,張煌言是當時聞名的抗清英雄,為南明魯王政權的主力骨幹。在明末時期,他麾下的軍隊與鄭成功部眾為國內主要的抗清力量。

康熙三年,張煌言不敵滿清軍隊,抗清失敗。在清軍嚴密搜捕下,他逃至一處小島上秘而不出。然而最終還是蹤跡泄露,被清軍得知。清兵扮成和尚的模樣,偷偷潛入小島,將張煌言抓住,併當即處死。顯然,張煌言與清廷有著滅國之仇,他恨不得用盡手段毀掉清廷的統治,像康熙之類的帝王在張煌言眼中,不過是跳樑小丑、判臣賊子罷了。 由此,他作詩挑出孝庄與多爾袞的醜事,自然可以理解。並且,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實》,針對太后下嫁說的各種根據,均一一予以駁難。 民間除了流傳「孝庄下嫁多爾袞」的說法外,還有另一個版本,即:孝庄在其夫君死後,並未進行改嫁,而是守貞至死。那麼疑問又來了,既然如此,順治帝繼位後,為何稱多爾袞為皇父?如果孝庄未與多爾袞結親,順治帝應該稱呼其為皇叔。

眾所周知,順治帝能夠成功登基,離不開多爾袞的背後支持。多爾袞為何要支持一個小毛孩?這就難免讓人想到他與孝庄皇后的關係。順治帝名為福臨,為孝庄皇后之子,如此看來,孝庄皇后與多爾袞親近,或多或少有為自己兒子鋪路的動機。 福臨登上皇位時年僅六歲,並無執政能力,由此,朝中一切事務皆交由多爾袞、濟爾哈朗兩位親王處理,即為攝政王。福臨在早年常稱多爾袞為「皇叔攝政王」,而多爾袞亦未過多在意。 其後,多爾袞率兵剿滅了李自成勢力,逐漸變得居功自傲,豈會將一個幾歲的小皇帝放在眼裡。順治五年,在多爾袞的多番脅迫下,小福臨改口叫他為「皇父攝政王」。可知,當時順治帝並非出於真心實意,只是迫於形勢屈服。

如今再看,倒也能體會到順治帝心中的諸多無奈,他作為一國天子,不僅要委曲求全喊多爾袞皇父,甚至,連他的母親孝庄文皇后,都下嫁給多爾袞,順治帝自然內心窩心,導致積久成病。 原因二:謎團重重的「庄妃託夢」——民間盛傳的「孝庄文皇后下嫁多爾袞」,頂多算是八卦事件,不再深究,另一件引發人們關注的疑點則是孝庄文皇后的葬址問題。上文可知,孝庄文皇后逝世後,未選擇與皇太極合葬,而是被獨身埋葬於東陵之地。 那麼,到底是什麼緣由造成這種情況呢?據載起源於一個傳說——「庄妃託夢」。 民間曾有流傳,孝庄文太皇太后去世後,她一手撫養成人的康熙帝不忍祖母魂飄異鄉,特命人將孝庄文皇后的靈柩移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

盛京距離京城遙遠,路上免不了艱難險阻,為此,清廷招來一百二十八名精壯轎夫,負責此次抬送事宜。出發時,一行人浩浩蕩蕩,轎夫們輪流抬著孝庄文皇后靈轎,向盛京方向行去。這些轎夫身體健壯,力量十足,乃是清廷精挑細選出的壯士,此次護送任務顯然輕而易舉。 說來也怪,眼看眾人快步間出了北京城,不待幾日就能到達盛京,卻突遇意外。抬送隊伍經過遵化孝陵大紅門前,轎夫們忽然覺得靈轎猛然一沉,肩上似有千斤重壓,上百個轎夫每走一步都一場吃力。 最後,實在無可奈何,眾人只能將靈轎放下,尋思這古怪之事,然而最終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最後,隨行的官員內心嘀咕:「難不成老祖宗是想在這歇會?」

想到這,他一身冷汗,忙下令眾人就地歇息。 歇息片刻後,眾人遂準備啟程,然而下一刻,古怪的事情再次出現。那頂靈轎猶如釘死在地面上,仍由轎夫們肩頂,就是抬不起來。一百多名精壯轎夫,連番發力,靈轎亦紋絲不動。種種古怪引得眾人議論紛紛,隨行官員意識到事關重大,當即差人通報皇帝。 康熙得知後,亦拿不定主意,急忙將滿堂文武召集起來,共同商議此事。大臣們相互議論一番,最終,也沒有給出有效的建議,康熙無奈散去眾人。 散朝後,他一人待在寢殿內,茶飯不思,心中挂念著祖母之事。康熙對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有著極深的情感,此次移棺盛京就是為了圓了祖母的心愿,可現在卻在遵化遇到了古怪之事,這又該如何做呢。康熙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覺間昏昏睡去。

他做了一個夢,發現自己來到了一處仙境,周圍祥雲氤氳,仙鶴飛鳴,還伴有仙樂繞耳。在遠處雲霧中,邁出一道人影,康熙帝定眼望去,頓時大喜:「呀,皇祖母」。他急忙跪下相迎,磕頭不斷。 孝庄文皇后走進康熙,開口道:「我捨不得你們這些兒孫,就不去遠方的盛京了。我願意守護在這裡,你們就把我埋葬在兒子福臨墓旁吧。」說完這些,孝庄文皇后即消失了。康熙瞬間驚醒,他當即傳令停止移棺,並在祖母靈柩停留處,修建起一座「暫安奉殿」,並停靈其中。 當然,這個故事顯然虛構成份極大,算是對「孝庄葬地疑問」的一個附會說法。除此之外,民間還有諸多針對此疑問的傳言,真假無從可知,這裡不再贅述。

原因三:言之鑿鑿的「孝庄遺囑」——上文我們提到,孝庄在當時為「女強人」形象,無論是政治還是行事,皆有著自己強硬一面。強勢作風的背後,恰好說明她的大權獨攬,這樣一位皇后,若死後想要葬在盛京,又有誰敢忤逆旨意呢? 若說孝庄之後誰的權力最大,自然屬新帝康熙,可是,康熙為孝庄文皇后一手帶大,對自己的祖母情感深厚,自然不會與孝庄文皇后作對。既然朝中無人敵對,孝庄為何會葬在遵化而不是盛京呢?這就只有一個原因,即:陵墓選址為孝庄自己決定的。 並且,後來傳出的「孝庄文皇后遺囑」亦很好的佐證了這點。那麼,孝庄文皇后為何放棄葬於盛京之地,簡單來說,有三點: 一、不願打攪逝去多年的皇太極; 二、不願勞師動眾,減輕百姓勞役之苦; 三、不忍遠離子孫後世,因此,選擇葬於靠近北京的遵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柴油愛美麗 的精彩文章:

珍貴老照片:大地震前四年的唐山景象,難得一見!
最睿智的皇帝,先後兩次上位,又3次主動退位,死後美名遠揚!

TAG:柴油愛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