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持而保之的三寶:《道德經》中的做人修身智慧

持而保之的三寶:《道德經》中的做人修身智慧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李海峰

《道德經》是古聖先賢留下的高深的智慧,言簡而意豐。

其中,對於做人智慧概括得比較全面的是第67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這裡老子談到了做人修身最重要的三種智慧,第一種是慈愛,第二種是節儉、惜物,第三種是不敢居於眾人的前面,不爭名利保持謙虛謹慎。有真正慈愛之心才能有當仁不讓的勇敢,儉嗇惜物才能物資豐廣,不敢處在眾人的前面所以能成為萬物的尊長。如果捨棄慈愛求取勇武,捨棄儉嗇求取寬廣奢侈,捨棄居後而追求領先,這是一條死路。

這段話概括了老子看待為人做事、日常生活之中的智慧,稱之為「三寶」、「持而保之」的意思是要在生活細節與實踐中遵守並且長久地銘記於心。

「三寶」中首先說到了「慈」,《說文解字》解釋:「慈,愛也。」 對於這一字的解讀,儒家談到的是仁慈,側重在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之心;佛家強調「慈悲喜舍」,認為慈是給予眾生快樂,悲是解除眾生痛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家慈悲的廣闊,遍及動物、植物、人類等一切六道眾生;而老子的慈側重的是自然層面,慈愛的原因是由於人與萬物同源同質,都是由「道」產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萬事萬物具有同樣的道性,不應該有太大的分別。

慈首要的是愛,如果要給予外在世界愛,首先要有內在心靈的穩重與清靜,穩重是家國安寧的保障,清靜是戒除浮躁的良方。《道德經》26章中寫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所謂清靜,首先在於寡慾。

慾望是躁動之源,私慾過重,則物我顛倒,故擁車萬乘,不如自己一身之貴重。

能把心中慈愛行持在生命中的人,並且經常性地保持在這種狀態中的人,心靈是寬廣而寧靜的。心靈的虛靜達到最高境界時,可以觀察到宇宙的變化、萬物的生長與消亡。

「第二寶」是儉樸,有勤儉質樸、愛惜物品、珍惜福報的意思,與其相反的是奢侈與浪費。這是老子教導做人智慧的第二條。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待人要慷慨寬厚,待自己要節儉惜福。這是為什麼呢?古人相信每個人的福報是有限度的,一味奢侈浪費消耗了福報,人的生命也容易隨之逝去。

《道德經》中強調「見素抱撲、少私寡慾」,強調質樸是因為老子總是看到事物相反相成的整體結構,而不是單純的線性思維。老子看到了社會倡導看似美好的原則時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由此認為理想的社會最佳狀態是自然本真的樣子,不去提倡利益,不激發人們的慾望,非常淳樸與真誠的社會狀態。理想的社會制度是不刻意妄為,順應自然,不隨意破壞自然的「朴」。

「第三寶」要長久堅持的是不做天下間「領先」的人,成就謙虛之德。《道德經》認為剛而能柔、明而不耀、貴而自卑,這才是永恆的美德。《道德經》第15章在描述得道之人的狀態時,老子也著重提到了謙下做人的理念,「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時時持守謙虛之德以自處,就能夠注意事物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體察柔弱不爭的應變之道。

老子不僅強調謙虛之德,更倡導實踐中的體悟感悟、引導與支持。人所遵循的道,在書籍上體現的不過是語言,語言自然有可貴之處,但有時意義的指向之處是不可以用言語傳達的。知識有時不是能夠直接教授的,而是需要在實踐中自己體驗、體悟到精髓;知識有時是膚淺的,生命的體驗卻是長久珍貴的。

(作者是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市哲學會秘書長。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10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2018第五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主題論壇

暨中歐第七屆中國家族傳承論壇

幸福與財富

12月9日-10日 | 中國·深圳

年度經典巨獻

與您榮耀共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用個案研討來加速實務經驗的累積
尊重個人與成人之美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