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大凡古人尺牘,或敘離別之情,或詢家人之安,或與同好暢述人生,或與友人切磋文藝,言之所吐,一往而情深,施於尺素,雖不計工拙,而隨手揮灑之際,真意流露,若此尺牘出於名人書家之手,則更是彌足珍貴,於是世人竟相珍藏,每得名家尺牘,視若拱璧,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今天,但遺憾的是隨著書寫工具的改革、信息的流通和電腦的發明,用毛筆書寫尺牘的文化現象日趨消退,而歷代名人尺牘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澱和特殊的書寫格式不但受到書家的青睞,同時亦受到收藏家和鑒賞者喜愛。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並列唐宋八大家。書法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極具個性意趣的風格。東坡生性豁達豪放,情感細膩,能唱大江東去,也吟共嬋娟,反映在藝術上,詩文風格多變,氣勢恢宏又文辭瑰麗;書法豐潤秀逸趣味橫生,左顧右盼神采飛揚,滿紙都是濃濃書卷意,非極大才氣不可為之。

蘇軾《致季常尺牘》,又名《一夜帖》,行書,30.3 X 48.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致季常尺牘》,又名《一夜帖》,是蘇軾謫居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寫給朋友陳季常的信札。陳季常是蘇軾老長官陳希亮的兒子,喜談佛法,晚年隱居在黃州、光州之間,因為與當時謫居在黃州的蘇軾時有往來,便成了好友。在這封信札中,蘇軾托陳季常向王君轉達: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畫龍已暫借給曹光州,一旦曹光州還畫以後,他便馬上還給王君。

這幅作品質樸敦厚,用筆凝重,筆畫豐腴多肉,且結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漸趨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字體型態等也隨之改變,相當具有變化的趣味。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謫居於黃州的期間,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頂峰時期,這幅作品即是他在這段時間所作的行書精品之一,作品遒勁茂麗,肥不露肉,神采動人。

原文: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纔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蘇軾《治平帖》卷,宋,蘇軾書,紙本,行書,縱29.2cm,橫45.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軾啟:久別思念不忘,遠想體中佳勝,法眷各無恙。佛閣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數年念經,度得幾人徒弟。應師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頭橋、堋頭兩處墳塋,必煩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頻與提舉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歸去,相見未間,惟保愛之,不宣。軾手啟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師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治平帖》是蘇軾書寫的信札,內容主要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根據帖後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當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時年約30餘歲。該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徵吻合,正如趙孟頫所稱「字劃風流韻勝」,並譽之為「世間墨寶」。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畫蘇軾像及釋東皋妙聲所書《東坡先生像贊》。鑒藏印有「商丘宋犖審定真跡」、「吳江張荃德載圖書」二方。

《平生壯觀》卷二、《裝余偶記》卷二、《盛京書畫錄》第二冊著錄。

蘇軾《渡海帖》,行書,元豐三年(1100),紙本,28.6X40.2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符三年(1100),蘇軾被詔徙廉州(今廣西合浦),路過澄邁(今海南澄邁)時未遇趙夢得,便留下此札。為其晚年書跡之代表,如同東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全作信筆寫來,渾然天成。此札用筆勁利,結體斜向右上,時人認為頗有李邕(北海)之風,如黃庭堅語:「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釋文: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雲。恐已到桂府。若果尒。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尒。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忽忽留此帋。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蘇軾《東武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書於元佑四年(1089)。紙本。行書,尺牘一則。凡五行,計四十七字。28.7厘米×66.1厘米。

東武,即宋時密州,又曰諸城。《古今地名大辭典》:「漠置。隋始改曰諸城。」

《續資治通監長編》卷四二九:元佑四年六月丁未(初八日)紀事:「王鞏知密州」。時東坡正在二次赴杭途中。是年三月,東坡除龍圖合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州事」四月出京,五月至南都,六月渡江入浙西境,七月到杭州任。此帖稱「東武小邦,不煩牛刀」云云,想是致東武(密州)守王鞏之信。還云:「雖隔數政,猶望掩惡耳。」這應該是提起熙寧末東坡曾知密州事的謙詞。「真州」即儀真,元豐八年,東坡曾在此謀劃買田卜居。帖所謂「真州房緡」,似指此等事。固此帖定在元佑四年東坡守杭時較宜。此帖可能是同一信的增頁,故無上款。

釋文:東武小邦 不煩牛刀 責無可以上助萬一者 非不盡也 雖隔數政 猶望掩惡耳 真州房緡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軾又上

蘇軾《春中帖》 約1092年(元祐七年)

蘇軾《歸安丘園帖 》,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覆盆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覆盆子甚煩采寄 感怍之至 令子一相訪 值出未見 當令人呼見之也 季常先生一書 並信物一小角 請送達 軾白

蘇軾《尊丈帖》 約書於1093年(元祐八年)

釋文:尊丈不及作書 近以中婦喪亡 公私紛冗 殊無聊也 且為達此懇 軾又白

蘇軾 《行書答謝民師論文帖卷》紙本 縱27厘米 橫96.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卷為蘇軾於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寫給友人謝民師的一封信,談他對文學遣詞達意的見解。現存墨跡已闕文章篇首部分。

《答謝民師書》 蘇軾原文

近奉違,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軾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於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紛紛多言,豈能有益於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字,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然軾方過臨江,當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記錄,當為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今日至峽山寺,少留即去。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

《蘇軾答謝民師論文帖》是蘇軾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時所書,亦即他去世前一年由儋州(海南島)遇赦北上時途徑廣東清遠峽山寺時,寫給他友人謝民師的一件書扎,內容是答覆謝民師關於寫作上提出的問題,表述了他對文章寫作的一些見解。此文與南宋郎嘩注《經進東坡元集事略》中所載原文對照,前段共脫佚一百四十八字,現帖上起首處「軾啟是文之意疑若」八字並非原文所有,而帖末「軾頓首並拜民師帳句推官閣下十一月五日」文集中亦末見,帖後題跋部分有明代著名書家婁 堅仿蘇軾書體補寫的一段闕文,另有陳繼儒等人題跋。此帖為紙本,縱二七厘米,橫九六點五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細玩此帖,書 與文交相輝映,通篇一氣貫注,有不可止遏之勢。俞和曾評其書謂:「東坡先生在當時諸公間第一品人也,余每於人家見尺牘片紙,未嘗不愛賞,得其遺迹猶可想其風度,況筆精墨妙耶。」亦正如婁堅在卷後跋云:「坡公書肉豐而骨勁,態濃而意淡,藏巧於拙,特為淳古」。無疑此件尺牘當為蘇軾生平中的精品。

蘇軾《邂逅帖》,又稱《江上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令子帖》 約書於1094年(紹聖元年)

釋文:令 子 所 示專在意來日相 見即達之 但未必有益也 輒送十緡 省 為一 莫之用 患 難流落中 深 愧不能 展 毫末 也 不罪 不罪 軾 手 啟

蘇軾 《次辯才韻詩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寶月帖》 書於1065年(治平二年) 行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態,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靈變無常,神采飛揚。行間氣脈貫串,全幅氣韻生動。筆法精嚴,但不拘束;姿態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無法之間。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釋文:大人令致懇 為催了禮書 事冗 未及上問 昨日得寶月書 書背承批問也 令子監簿必安勝 未及修染 軾頓首

蘇軾《獲見帖 》,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

蘇軾《新歲展慶帖》 書於1081年(元豐四年)紙本,行書,前帖縱30.2cm,橫48.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新歲展慶帖》與《人來得書帖》二帖合裝為一卷。卷後有董其昌跋。鑒藏印有「御府書印」、「御府寶繪」、項元汴諸印、安岐諸印等。

此二帖均是蘇軾寫給陳慥(季常)的書札,《新歲展慶帖》是相約陳慥與公擇(李常)同於上元時在黃州相會之事;《人來得書帖》是為陳慥的哥哥伯誠之死而慰問陳慥所作。

《東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記載了蘇軾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五月貶謫黃州時與陳慥相見之事。並有「明年復往見之……凡余在黃四年,三往見季常,而季常七來見余……」在《東坡集》中共有蘇軾寫給陳慥的十六封書札,「俱在黃州時作」。《新歲展慶帖》中所寫時間(上元)與《岐亭五首序》中所記「明年復往見之」的時間與事由一致,而宋傅藻《東坡記年表》中記載,東坡於「元豐四年辛酉在黃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由以上記載可推知,該《新歲展慶帖》應作於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春季,蘇軾時年44歲。該帖在徐邦達先生的《古書畫過眼要錄》中有詳細的考證。

蘇軾在黃州時與陳慥書信往來頻繁,在與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陳慥,可知二人友誼深厚。

新歲展慶》、《人來得書》二帖下筆自然流暢,勁媚秀逸,筆筆交代分明,精心用意。雖為書札,卻寫得非常精緻,字的入筆、收筆、牽連交代分明,是蘇軾由早年書步入中年書的佳作。

《墨緣匯觀》、《大觀錄》著錄。

釋文:

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何如?數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遊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註)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蹔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文閣下。正月二日。   另紙行書:子由亦曾言(此字旁註),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怏悵。但頓著潤筆新屋下,不愁無好畫也。

蘇軾《人來得書帖》北宋蘇軾書。紙本,縱29.5厘米,橫45.1厘米。正文行書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軾再拜」,但未署發信年月。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人來得書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後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之句。帖上鈐有「吳土諤」、「御府寶繪、「儀周賞」等。帖後有董其昌跋:「東坡真跡,余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

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後入清內府。安岐將此帖與《歲新展慶帖》合成一帖,並稱坡公傑作。《人來得書帖》凝重,筆法流暢,為書牘傑作。

釋文:

軾啟:人來得書。不意伯誠遽至於此,愛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報,而止於是耶。季常篤於兄弟,而於伯誠尤相知照。想聞之無復生意,若不上念門戶付囑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則朋友之憂蓋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以就遠業。軾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諱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撓亂,進退不惶,惟萬萬寬懷,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軾再拜。

另紙行書:知廿九日舉掛,不能一哭其靈,愧負千萬,千萬。灑一擔,告為一酹之。苦痛,苦痛。

蘇軾《北游帖》

蘇軾《廷平郭君帖》 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

蘇軾《廷平郭君帖》 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 行書

釋文:軾啟 辱教 具審孝履支持 承來日遂行 適請數客 未得走別 來晨如不甚早發 當詣見次 梅君書寫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賚書去 且為致懇 酒兩壺 以飲從者而已 不宣 軾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蘇軾《京酒帖》 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 行書

釋文:京酒一壺送上 孟堅近晚 必更佳 軾上道源兄 十四日

蘇軾《職事帖》 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

蘇軾《陽羨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蘇軾《久留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蘇軾《屏事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釋文:

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 未敢上狀 至常乃附區區 軾惶恐

蘇軾《歸園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溫馨提示:ART藝術共賞轉載發布內容如有侵權,請後台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我們希望在資源共享的同時,與您共同維護互聯網的良好生態,謝謝.

歡迎加入ART藝術收藏交流群,

由編輯邀請入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藝術共賞 的精彩文章:

巴西繪畫:你身體的白色花朵,你臉上的開放睡蓮
賣出14·3億的書法,原來長這樣

TAG:ART藝術共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