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全球各國治理霧霾花了多少年?

盤點全球各國治理霧霾花了多少年?

原標題:盤點全球各國治理霧霾花了多少年?


空氣污染帶來的傷害,曾經如此慘絕人寰


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污染,最早出現於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煤炭被大規模應用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數以十萬計的煙囪、蒸汽機釋放出大量煙塵和二氧化硫。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污染也在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國出現。但那時人們普遍將滾滾濃煙視為一種進步、繁榮的象徵,如一名芝加哥企業家在1892年時說,「煙霧是工業聖壇上的香火,在我看來非常美麗。它顯示出人類正將自然無意識的力量轉換為讓人類舒適的力量。」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1/4的人的死因與空氣污染有關


然而,空氣污染的惡果很快顯現了出來。1873年的大霧讓行人看不清道路,很多人甚至走進了泰晤士河中;1879年—1880年的冬天,即有3000人死於大霧。統計顯示,1840年—1900年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有1/4的人死於因空氣污染引起或加劇的肺病。倫敦被形容成為「一座由沼澤、迷霧、煤煙與馬糞組成的城市」,獲得了「霧都」之名。①


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兩天內63人因空氣污染死亡


更大的災難發生在比利時的馬斯河谷,那裡以產煤業和金屬加工業聞名於世,同時還遍布鋅廠、過磷酸鈣廠。1930年12月,比利時、荷蘭大部分地區被濃霧籠罩,封閉的馬斯河谷尤其嚴重。至少有數百名居民出現鼻、口、喉嚨、氣管等部位疼痛,兩天內有63位患者死亡。事後調查,引發霧災的主因是工業企業和私人住戶的燃煤。當時專家預言,「如果同樣的天氣條件在同樣的時間長度內出現,並延續著同樣的工業活動,同樣的事故將會再次發生。」並稱,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泰晤士河谷中的倫敦,死亡人數將在10倍以上。②

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奪走上萬人的生命


1952年12月,災難真的降臨在了倫敦。在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加之幾日無風,煙霧瀰漫不散。在白天,倫敦人低頭看不見自己的鞋;上演《茶花女》的劇院,觀眾看不到舞台,只能被迫散場;倫敦交通為之癱瘓。許多人呼吸困難,眼睛刺痛,不停流淚,總計約有10萬患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4天時間內,有4000多人死亡;兩個月後,又有8000多人去世。45歲以上人群的死亡數是平時的9.3倍,1歲以下嬰兒的死亡數是平時的2倍。此後,倫敦因空氣污染造成的煙霧,又在1956年、1962年分別奪去1000多人和750人的生命。③


1980年代,巴西的庫巴唐,因空氣污染,35%的嬰兒活不過1歲


其他一些相較落後的地區,也緊隨發達國家之後,被空氣污染所困擾。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在上世紀20年代,還是一個只有3萬人的小城,但是1970年這裡的人口已達到100萬。使用褐煤的發電廠,及家用煤爐排放出大量煙塵、二氧化硫,使安卡拉成為土耳其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巴西的庫巴唐在1950年時還是一片沼澤,1980年成為一座有10萬人的城市,鋼鐵和化肥占巴西全國產量的40%。同時,庫巴唐的嬰兒死亡率是其旁邊聖保羅州的10倍;35%的嬰兒活不過1歲;這裡的樹都變成黑色的枯枝,以至被稱為「死亡之谷」。④


20世紀50年代初的倫敦霧霾


含鉛汽油造成的空氣污染,一度導致美國兒童鉛中毒率高達85%


在因燃煤造成的污染尚未徹底解決的時候,20世紀出現了一種新的空氣污染源——汽車尾氣。汽車排放出的各種污染物,其中有些與陽光發生作用,產生煙霾;有的會增加酸雨。1921年,有人發現在汽油中添加鉛,可以提高汽車發動機的運行效率,還能去除汽車的卡塔撞擊聲。此後,含鉛汽油進入市場,汽車尾氣的危害中又多了一項鉛污染。早在含鉛汽油生產之初,就發生過工人鉛中毒事件,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兒童鉛中毒率高達85%。


1955年,汽車尾氣生成的光化學煙霧,致使洛杉磯數百人死亡


在被汽車尾氣污染的城市中,以美國的洛杉磯最為著名。1940年,洛杉磯已有汽車250多萬輛,每天消耗汽油1600萬升,因此地三面環山,水平方向空氣流動緩慢,很容易集聚化學煙霧。1943年,人們一覺醒來,發現空氣中散布著淺藍色的濃霧,發出刺鼻的氣味,讓人誤以為是遭到了日本化學武器的進攻。數據顯示,1940年—1946年,洛杉磯每天的降塵從100噸升至400多噸,大霧連年不斷。1955年9月,洛杉磯又發生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兩天內有超過400名65歲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統衰竭而死,這個數字是平時的3倍。1959年,洛杉磯出現煙霧的時間多達187天。當時研究發現,石油工業每天排放的碳氫化合物為500噸,而機動車每天排放1300多噸。⑤

1980年代,墨西哥城的鳥,因空氣污染,飛行途中會跌落到廣場上


汽車普及後,尾氣污染也蔓延全球。希臘的雅典在1983年有100萬輛汽車,加之那裡道路錯綜複雜,時常擁堵,汽車發動機經常空轉著等待道路暢通,以至煙靄嚴重。20世紀90年代雅典的煙靄濃度已是洛杉磯的2—6倍。墨西哥城的汽車從1950年的10萬輛,增加到1980年的200萬輛,以至20世紀80年代,機動車排放物佔到墨西哥城全部空氣污染物的85%。在這裡,學校有時會因為臭氧警報而聽課,父母會為孩子帶上口罩。1985年污染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鳥會在飛行中跌落到墨西哥城的廣場上。有研究機構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僅懸浮顆粒物一項,就會每年殺死墨西哥城超過12500人。⑥



洛杉磯街頭叫賣空氣的人

污染易治理難,換回清潔空氣,往往需要幾十年


這些日趨嚴重的污染事件,讓民眾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促使各國政府出手整治。但一夕竟功,從來只是幻想。


倫敦摘掉「霧都」帽子,用了30年


在1952年的「倫敦霧霾事件」後,英國政府正式向空氣污染宣戰。1956年,英國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煤煙污染的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往郊外」。1968年,又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


然而這些法令的推行並不容易,按照《清潔空氣法》,英國環境部負責控制註冊工廠的排放物,而地方政府控制其他非註冊領域的排放物。中央與地方對企業管轄區的爭奪,為法令落實帶來不利影響。同時,普通民眾雖是空氣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但出於利益考慮,也反對政府的一些環保舉措。比如礦工原本可以免費獲得分派的煙煤,作為薪金的一部分,一旦改用無煙煤,礦工就要多一筆使用無煙煤的開支。而改造供暖設備,除中央撥款外,地方政府和戶主還要支付約30%的成本,這也是民眾所不願承擔的。⑦幾經努力後,至1975年,倫敦每年的霧日已下降到15天;1980年更下降到5天,摘掉了「霧都」的帽子。為治理空氣污染,倫敦付出了30年的時間。


洛杉磯空氣達到潔凈標準,用了超過60年


洛杉磯的情況同樣充滿波折。美國聯邦政府在1963年、1967年先後頒布《清潔空氣法》和《空氣質量法》,著力控制空氣污染。上世紀60年代末,一種汽車尾氣凈化器被發明出來,能有效減少碳氫化合物和碳化物的排放。當時市政當局要求所有汽車必須安裝這種凈化器。此舉遭到汽車製造商的激烈反對,先是批評凈化器技術上有問題,之後又聲稱改裝成本太高。這樣一直到1975年,洛杉磯的汽車才全部安裝了尾氣凈化器。


除了強制加裝凈化器外,洛杉磯還制定法規,鼓勵市民「搭順風車」。高速公路最左側的車道被設置為「共乘車道」,一輛車上至少搭乘2人,才允許在這條快速道上行駛。如果單人開車在共乘車道上行駛,要被罰款271美元。2003年,洛杉磯每年有50萬人共乘出行。這樣多管齊下,至1999年,洛杉磯首次實現全年沒有一級空氣污染警報;2007年,洛杉磯地區的空氣終於達到了清潔標準,此時距1943年霧霾大爆發已過去了64年。⑧



1937年12月,切爾西主場迎戰查爾頓的比賽中,因為大霧,只好提前終止比賽。但查爾頓門將巴特拉姆並不知道隊友已經離去,繼續在賽場上「堅守」了15分鐘。


日本治理空氣污染,花了30年


由於空氣污染物主要是燃燒煤炭,以及尾氣排放造成的,因此改變能源結構,推廣使用相對清潔的燃料,是治理空氣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發展,由於在二戰中戰敗,工業發展一度停滯,空氣情況轉好。但在經濟重新起步後,環境問題愈發嚴重,甚至出現了「四日市公害」(因污染嚴重,四日市常年煙霧瀰漫,很多市民患上哮喘病,並因此死亡)這種重大事件。從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大舉治理空氣中的硫氧化物。


日本採取的辦法包括:一、「原料和燃料低硫化」,使進口原油低硫化,火力發電廠使用低硫重油,推廣使用重油脫硫技術等;二、「排煙脫硫」,通過技術去除廢氣的硫磺成分;三、「促進能源節約和向污染低的產業結構轉型」,減少對石油能源的依賴,盡量使用清潔能源。⑨在日本現今的能源結構中,核能、天然氣,以及太陽能、地熱、風能等佔有重要地位,加之節能技術的推廣,至20世紀90年代,日本硫氧化物的總排放量僅為50萬噸,是60年代高峰時期的1/10;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含量從1975財年的0.050毫克/立方米,減少到了2010財年的0.021毫克/立方米。日本治理空氣污染,前後也花掉了30年左右時間。⑩


美國解決空氣鉛污染,用了超過25年


含鉛汽油的逐步淘汰,是全球防治空氣污染的一項重要成果。生產含鉛汽油的主要公司由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聯合創辦,他們一直阻止美國通過有關鉛添加劑的法案。直到1970年,美國才立法規定,到1975年加油站必須使用低鉛汽油。至80年代,美國、日本、西歐相繼停止銷售含鉛汽油。1994年,美國空氣中的含鉛濃度降低了95%,兒童血液中的含鉛量回歸正常水平。(中國晚自2000年1月1日起停止生產含鉛汽油,2000年7月1日起全國停止銷售和使用含鉛汽油)


從上面幾個案例可知,幾乎人類史上所有的空氣污染問題,在治理過程中,都各自遭遇了很多阻力,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看見成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時間長度,是從當局開始採取治理措施算起,而在採取治理措施之前,還有漫長的污染期沒有計算在內。



曾經煙霧瀰漫的日本城市


注釋:


①④⑥(美)麥克尼爾:《陽光下的新事物:20世紀世界環境史》,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57—84頁;②梅雪芹、徐暢:《「霧氣何能致人於死」——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成災問題探究》,《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12期;③伊口田:《從「霧都」走向生態文明的倫敦》,《中國減災》2013年第8期;⑤⑧賀震、賀殊:《藍藍的天上白雲飄——洛杉磯霧霾之戰記略》,《綠色視野》2014年第4期;⑦武魏楠:《倫敦啟示》,《能源》2013年第2期;⑨傅喆、寺西俊一:《日本大氣污染問題的演變及其教訓——對固定污染髮生源治理的歷史省察》,《學術研究》2010年第6期;⑩林伯強:《發達國家霧霾治理的經驗和啟示》,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116—120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匯 的精彩文章:

戚繼光時代的倭寇有多少是中國人?
揭秘國民黨巨頭的「聯日反蔣」秘史

TAG:歷史百家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