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遲來的援軍——甲午戰敗後重建的晚清海軍艦隊(1894-1911)

遲來的援軍——甲午戰敗後重建的晚清海軍艦隊(1894-1911)

原標題:遲來的援軍——甲午戰敗後重建的晚清海軍艦隊(1894-1911)


「燃燒的島群」自媒體第149篇原創文章。


1894年甲午年,由於在豐島海戰、大東溝海戰和威海衛保衛戰的三場失利,清廷的北洋水師十多年積累的家底毀於一旦,「八大遠」中,鐵甲艦「定遠」、巡洋艦「致遠」、「靖遠」、「來遠」、「經遠」沉沒,「鎮遠」、「濟遠」、「平遠」被俘獲並編入聯合艦隊。(關於甲午海戰的架空,詳見假如北洋水師贏了大東溝海戰,大清還會滅亡嗎?和海上大亂斗的猜想,北洋水師有沒有機會贏得大東溝海戰?)本文介紹北洋海軍的重建,全文共3540字,配圖23幅,閱讀需要8分鐘。


圖1. 巔峰時期的北洋艦隊,維多利亞風格塗裝


豐島海戰爆發後不久,北洋大臣李鴻章戰前曾多次提出的添購快船、快炮的請求,終於隨著戰局的惡化讓清政府真正感受到了迫切性。1894年8月2日,清廷諭旨撥款200萬兩銀用於購買軍艦,戰爭尚在進行期間,李鴻章已派人在歐洲四處尋找現成的軍艦緊急採購。

圖2. 晚清重臣李鴻章,也是海軍的主要支持者,但做多錯多被罵也最多,嗚呼


英國塞繆爾·懷特公司(J.Samuel White and Company)建造了一艘驅逐艦驗證艦「海蛇」號(Sea Serpent,工廠生產編號746),1894年3月31日被阿姆斯特朗公司購入,在埃爾斯維克船廠(J.White & Elswick)改裝,工廠生產編號621。1894年8月12日(一說8月6日),當時的清廷駐英公使龔照瑗委託中間商人巴墨(John.Palmer.Jr)購入,經李鴻章命名為「飛霆」號(英文艦名H.I.C.M.S Fei Ting)。


圖3. 「飛霆」號魚雷炮艇(驅逐艦)


「飛霆」號實際上正是流行至今的驅逐艦原型艦之一,主機為立式蒸汽機2座,功率3000馬力,鍋爐2座,雙軸推進。載煤量104噸,標準排水量349噸,滿載排水量401噸。武器系統包括2門3.75英寸速射炮,4門3磅炮,2具雙聯裝迴旋式魚雷發射管,1具艦首單管魚雷發射管。


圖4. 停在埃爾斯維克船廠改造中的「飛霆」號


但在購買後因為英國政府宣布嚴守中立,禁止武器出口,「飛霆」號一直拖延到1895年6月23日(馬關條約簽訂於1895年4月17日)才由英方駕駛回華,當年9月21日抵達天津大沽交船。在晚清最後16年里,「飛霆」號一直在北方海域拱衛京畿。


圖5. 改造中的「飛霆」號,注意牆體上的船廠名字


1900年發生了庚子事變,6月18日俄軍在大沽船塢俘獲了「飛霆」號,並把「飛霆」號當成了維修俄國軍艦的零件工廠。大到艦上的火炮、魚雷發射管,小到蒸汽機上的零件,無不被俄軍盡量拆卸取用。1902年12月9日,清政府才從俄軍手中收回該艦並在大沽船塢試圖修復,由於清末亂局,「飛霆」號的修理直到1909年才竣工,此時大清已經接近完蛋了。


圖6. 「飛霆」號魚雷炮艇模型


1911年11月12日,「飛霆」號在江蘇揚州-鎮江附近江面起義宣布倒向革命軍。

圖7. 正在發射主炮的「飛霆」號,攝於二次革命時期


1913年7月,部署於長江上的「飛霆」號開炮鎮壓了二次革命的革命軍,這是「飛霆」號極少數幾次實戰經歷。12月3日,飛霆艦退出海軍現役,由福建鹽務名義將飛霆艦購買成為緝私艦,隨後送香港船廠修理改造,成為福建鹽務緝私船隊中最大的船隻,同時更名為「公霆」。1914年,「公霆」艦在從廈門駛向福州途中,於福建外海龜山附近海域觸礁沉沒。


圖8. 「飛鷹」號魚雷炮艇模型


德國伏爾鏗船廠也與清政府簽訂了一艘魚雷炮艇「飛鷹」號的合同,約定5個月內分段建完,再以散件形式運回國組裝。但直到1895年快完成分段建造時,中日戰爭大勢已去,議和在即,緊急外購的軍艦歸國參戰不再迫切,李鴻章決定繼續委託伏爾鏗船廠組裝完畢,並啟用一批海軍官兵前往德國直接接收。


圖9. 民國時期的「飛鷹」號驅逐艦


配合英國造魚雷炮艦「飛霆」的艦名,李鴻章仍然用「飛」字型大小給這類高速軍艦命名,該艦因此得名「飛鷹」(英文為H.I.C.M.S Fei Ying)。「飛鷹」艦排水量850噸,艦長79米,寬8.71米,吃水4米,體形較大。動力系統裝備8座英國亞羅(Yarrow)船廠生產的新式水管鍋爐,2台立式蒸汽機,功率5500馬力,雙軸推進,航速可以達到22節(一說24節),煤艙載量170噸,續航力較低。


圖10. 「飛鷹」號魚雷炮艇模型,晚清時期塗裝


「飛鷹」的主炮是2門105毫米克虜伯速射炮(一說口徑120毫米),分別安裝在首尾樓甲板上,在前主炮前方還有一道防浪擋板。6門哈乞開司37毫米機關炮分設在軍艦兩舷,為避免影響狹窄的艦體空間還在舷側專門增設了6處略突出艦體的耳台,用作機關炮的安裝位。「飛鷹」號還有3具14英寸口徑魚雷發射管,1具位於艦首船體內,另2具分別安裝在露天甲板的兩舷。


圖11. 飛鷹號魚雷炮艇模型,民國時期


「飛鷹」號歸國後,與「飛霆」號成為搭檔,其晚清服役生涯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898年9月21日奉命追擊載有康有為出逃的日本商船「重慶」號,但以續航力不足為由而放棄。1900年時,「飛鷹」號提前出港,未遭俘獲。1909年,「飛鷹」號因艦體較大,適航性好而編入巡洋艦隊。

圖12. 「飛鷹」號驅逐艦,四個煙囪很好辨識


1932年7月6日,「飛鷹」號遭到廣東空軍的轟炸,一顆炸彈命中並擊穿艦底甲板,引起進水,「飛鷹」號掛出救生旗和白旗乞降,飛機因此未再繼續轟炸而該去轟炸海口市區。7日凌晨6時許,進水不止的「飛鷹」號完全沉入大海。


圖13. 「海圻」號防護巡洋艦,晚清到民國的最大軍艦


除了戰時訂購的兩艘魚雷炮艇,甲午戰敗後,痛定思痛的清政府也再度緊急撥款重建海軍。1896年,清政府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兩艘「海圻」級防護巡洋艦,分別命名為「海圻」、「海天」號。該級艦裝備203毫米主炮2門,120毫米(4.7英寸)速射炮10門,47毫米副炮12門,37毫米機關炮4門,魚雷發射管5具,滿載排水量4300噸,航速24節。


圖14. 德國造海容級防護巡洋艦


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造三艘「海容」級防護巡洋艦,分別命名為「海容」、「海籌」、「海琛」,1898年7-9月陸續交付服役。該級艦裝備105毫米40倍徑克虜伯速射炮8門,3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6門,8毫米馬克沁機關炮6門,60毫米克虜伯行營炮1門,14英寸魚雷發射管3具,滿載排水量2950噸,航速20.75節。


圖15. 英國造海圻號防護巡洋艦


1899年5月,「海圻」號和「海天」號完工並於同年駛抵中國。當年11月,發生了義大利試圖強租浙江東部三門灣的事件,清政府手上有了五艘「海」字型大小大艦,腰桿硬氣了一點,拒絕了義大利的要求,並出動艦隊與義大利的三艦對峙,迫使意方放棄了這一無理要求,也給海軍爭取到難得的支持。可惜的是,作為當時中國噸位最大的兩條軍艦之一的「海天」號,不幸於1904年4月26日在江蘇鼎星島遇霧觸礁沉沒。


圖16. 「海圻」號的動畫版


「海圻」級2艦和「海容」級3艦成為晚清海軍的主力艦隻,其排水量雖略小於「定遠」級鐵甲艦,但卻大於「八大遠」的另外六艘早期裝甲巡洋艦,航速也遠遠超過,加上其他新型驅逐艦的採購服役,至1909年,風雨飄搖的清朝重新組建起一支包括13艘戰艦、總排水量1.8萬噸的艦隊。

圖17. 「海圻」號模型,旁邊是濟遠等,可見「海圻」之大


1910年,載洵、薩鎮冰等到美國、日本考察海軍,在國外考察期間,又向各國訂購了永豐(即後來著名的中山艦)、鯨及、龍湍、同安、建康、予章、江鯤、江犀、肇和、應瑞、飛鴻、永翔等艦艇,具體下期再說。1911年清朝滅亡,這些訂購艦艇為民國政府所接收。


圖18. 出訪歐美的海圻號,注意艦首的龍紋


1911年4月,程璧光指揮「海圻」號遠涉重洋訪問歐美,途經4大洲,進出8國14港,總航程3萬多海里,開中國軍艦走向世界海洋的先河。「海圻」號在遠航途中,清政府被推翻,返航後的「海圻」號改換了旗幟,成為民國海軍的重要成員。


圖19. 抗戰中奮勇作戰的中山艦


保存到民國的四艘「海」字型大小艦實際上是兩個級別,分別為英德兩國製造,質量上還是不錯的。然而到了1937年又一次中日戰爭爆發後,四艘「海」字型大小艦艦齡已達近40年,且嚴重缺乏防空武器,1937年9月25日,在江陰-靖江之間的狹窄江面自沉,以充當第二條長江堵塞線。其中「海圻」號的203毫米八英寸重炮到此時僅存一枚炮彈,因此也被一併放棄。


圖20. 江陰沉船堵塞線,四艘海字艦集中在左側偏上游處


1937年11月江陰失守後,日軍曾對沉船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撈,梳理出一條狹窄的航道。解放後自1953年起,上海救撈局開始部分清除「封鎖線」的沉船,至1964年,共計在江陰封鎖線上打撈沉船38艘,後於1968年,又打撈起2艘沉船殘骸。


圖21. 江陰沉船堵塞線的歷史照片


其中,「海蓉」號自沉于靖江羅家橋港口(時任艦長為歐陽勣),1959年4月25日撈起。「海籌」號自沉於江陰阻塞線南北浮間(時任艦長為林鏡寰),1964年撈起。「海琛」號自沉於江陰長山腳附近(時任艦長為張鳳仁),1960年撈起。

圖22. 起義後的重慶號巡洋艦,可見主炮還是很威武的


此外,上海救撈局還擬將打撈起的「海蓉」艦的主機設備修復後裝入「黃河」艦(原「重慶」號巡洋艦,此時已經打撈待修復),並增加必要的救護、打撈設備和工具,將「黃河」艦改裝成中國第一艘海洋救護打撈工作船。然而當時國家已經進入困難時期,對「黃河」號的改造工程最終取消,汽輪主機給了某發電廠,最終下落不明。


圖23. 八國聯軍侵華徹底摧毀了清政府的威信,導致了中國的劇烈革命


清末重建北洋艦隊的努力,隨著清政府的覆滅而消逝,自八國聯軍侵華後,晚清最後的11年過得風雨飄搖,沉重的內外壓力使得海軍無法得到更多的經費和理解支持,而這些艦隊到了民國時期又成了各派軍閥勢力爭奪的對象,甚至成為犧牲品(飛鷹艦),沒有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海軍!


敬請關注「燃燒的島群」,搜索訂閱同名公眾號,內容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燃燒的島群 的精彩文章:

堪稱骨骼驚奇!二戰日本海軍登陸艦和可上陸作戰的內火艇們
他們在戰鬥——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的飛機裝備-戰鬥機篇(1937年)

TAG:燃燒的島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