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人借東風為什麼能夠成功?

古人借東風為什麼能夠成功?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747-古人夜觀天象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三國故事中,

借東風

一節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但很顯然,登壇做法只是故事中諸葛亮掩飾的手段,正如京劇《借東風》所唱:

我料定甲子日東風必降

。」歷史上,主持赤壁之戰的是周瑜,他也確實料到了長江上刮東風的便利。


 


古人預測天氣

真有這麼神奇么?




周公瑾甘拜下風



 


在漫長的生產和預測過程中,古人根據自己的智慧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天氣預測方法。通過認識天氣現象,他們也確實

能夠做到大略地預測氣象變化

。殷商時期甲骨文上已經標有風、雨、雪、虹、雷電了,可見這事也不一定需要超高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農耕民族的智慧





小學時,我們已會背

古人總結生產生活經驗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制定的一種指導農事的曆法,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的,

基本成型於春秋戰國時期






二十四節氣

影響了農業人口的衣食住行

,以節氣為核心指導人們根據冷暖雨旱的變化進行適時的農業活動。後來,根據實際生產經驗,人們又總結出來了

更多的農諺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等等。




這裡還有另一套秘笈




不過這種節氣法只能大致推測季節更替,用於農事。具體的近期天氣狀況還是難以預知。那麼

古代官方有天氣監測相關的部門

嗎?有。這就要說到

欽天監

了。




古代觀測設備


 


欽天監是人們熟悉的部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

,職

能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但其初期職能還是比較寬泛的,很難做到精確地預測短期天氣。


 


到了

明清時代

,受到

西方傳教士影響

,朝廷建立

了「觀象台」,

進行天文和氣象觀測,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古觀象台和南京雞鳴山觀象台。只是這些觀象台能做的事情還是

局限於事後記錄天氣

,預報並非其力所能及。




第一位擔任欽天監正的外國人湯若望


 


朝廷解決不了問題,老百姓還是得自己想法子啊。

動物的感覺系統比人類敏銳得多

,而當天氣將變時它們會行為異常,人們逐漸發現觀測動物行為就是一個不錯的天氣預測方法。




俗話說"

老牛抬頭朝天嗅,雨臨頭.馬嘴朝天,大雨眼前

"。這就是說下雨之前氣壓低,牲畜難以散熱,便會張大嘴巴頭朝天來散熱。牧羊人也都知道羊是「活濕度計」,如果它喜歡躺在屋檐下,天就要下雨;如果羊在草地上蹦跳,則為晴天。




日常求雨擺件?




其他小動物也是預測天氣的能手

。雨前空氣中水汽增加,蚯蚓會出土活動,螞蟻會因蟻穴變潮而不能安居,離穴亂竄;氣壓低,昆蟲多在低空浮游,蜻蜓為了覓食,往往在離地二、三米處的空中飛行,蜘蛛不會結網;雨後氣壓變高,蜘蛛結網,意味天氣晴朗。






通過觀察這些動物,

農民們就能大致上了解附近的晴雨

,為生產搶險做好準備。


 






海洋航船怎麼辦




在地面高台上觀察天氣和觀察動物表現,顯然是佔據陸地的農民們的心頭好。對於那些

常年漂泊在海洋上的海員

來說,天上的

風和雲

重要性就要高出很多了。




既要掌握寬廣的海洋


也要理解變幻的天空




「東風送濕西風乾,南風吹暖北吹寒」、「一日東風三日雨,三日東風一場空」,這些口訣說明不同的風會帶來冷暖乾濕不同的天氣。




其科學原理則是

上風口的地理屬性不一致

,氣流的溫度、濕度、攜帶物質各方面也就大有不同。沙漠吹來的風,可以嗅到沙塵的氣息;海上來的風,就帶著鹹鹹的水汽。在北半球,冬季強烈的西北風推著冷空氣南下,造成大範圍的雨雪寒潮天氣;而夏季來自海洋上的東南季風帶來大量的水汽,也會給帶來大量的颱風暴雨天氣。

通過識別風向和風的氣味,還真是對預測天氣有所幫助




古人為了測風,還做出過不少發明。例如

東漢

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

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烏

,安裝在「靈台」上使用。經過多次改造後,這種儀器變得越來越靈敏,小風來了也可以轉動。魏晉南北朝時候,人們則改用輕便的木頭來製造相風銅烏,這擴大了它的使用範圍,無論是城牆、庭院,還是旅途中的舟車,都可以用它來測風。




比如塔頂的相風鳥




到了

15世紀末

,歐洲航海者則在阿拉伯水手的指導下,了解了

東北信風相關知識

,利用它服務於商業貿易船隊航行;

17世紀,「晴雨計」在航海廣泛使用

,用以預測風暴,但它實質上是測量氣壓變化的;

19世紀

,靠著在航海實踐中積累資料,人們開始編製用于海域航行的

各種航海氣候

圖,便於航海者設計航線;上世紀50年代,海洋氣候圖志逐漸系統和完善,並成為航海和航路設計的主要依據……




若不是掌握了科學知識


諸葛也算不出來




即使沒有現代的高科技監測手段,人們還是能找到氣象預測的好辦法。




但相比風,

雲在晴雨預測方面可能更實用一些




西漢董仲舒在《雨雹對》

中說:「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描述與現代的暖雲降雨的理論基本相符。

《詩經·小雅》

也有雲,「上天同雲,雨雪雰雰。」意思是,下雪時候的雲,在天空中是同色且分布均勻的。確實,在下雪之前,雲層常常是比較均勻的高層雲;而當下雪時,就變成雨層雲了,雲的分布同樣也比較均勻。




禿積雨雲(前)與砧狀積雨雲(後)




而在夏季,如果即將

下大雨,天空會出現一種烏壓壓的密雲

,正如蘇軾所言,「滿座頑雲撥不開……浙東飛雨過江來」,這裡的頑雲就是濃密且含水量豐富的積雨雲。積雨雲出現之前,可能還會出現一種「

炮車雲

」。這種雲底部平坦,頂部隆起,而後頂部逐漸伸展,變成炮車的形狀。如果炮車雲最終形成,對流強烈的積雨雲也就不遠了。




看雲不僅能預測雨天,也能預測晴天

。「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這是說如果天上出現了魚鱗斑一樣的雲彩,就可以放心地曬穀子了。

魚鱗雲

實際上是一種透光高積雲,雲塊較薄,呈白色,出現時常預示著持續的晴日。






學會了看雲,也就學會了

預測天氣的實用方法

,對於古人的幫助是很大的。


 






令古人詫異的現代天氣預報




以上這些方法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其中有不少方法也

確實有自己的科學

性,在當時無疑是很先進的了。但僅僅通過對天象的觀測,和經驗主義的口訣來預測天氣,其結果還是難免粗疏,不僅時間間隔不穩定,精確程度也比較堪憂。所以當人們掌握了

氣象衛星

技術之後,這些古法已經很少被使用了,大家都更信任科學的天氣預報。




看天氣預報還是看小姐姐




不過使用天氣預報還是比較麻煩一些,老年人要守在電視機前或者看報紙才能看到預報,即使是年輕人看手機,也有一個操作的過程。

如果有人像皇帝身邊的欽天監一樣,只要張口問一句就能回答天氣問題,那該多好呀




今天要推薦的這款

小度智能音箱Pro

,就可以滿足人們的這個需求。只要叫一聲「小度小度」,小度就會即時響應,回答你有關天氣的問題。




「小度小度?」


「在呢!」




但如果僅僅只是做到這些,那小度音箱的智能水平還不能算是高。小度能夠回答的,不僅是氣溫、天氣狀況、降水概率等簡單的數據,在極客模式下,你在8秒內都不需要再叫「小度小度」喚醒人工智慧,

可以像和真人對話一樣不斷地拋出問題。而小度也能精確地識別出你的問題,並且給出非常實用的建議

,比如今天要穿什麼衣服,要不要帶傘等等,讓你像是有了一個貼身的天氣衣著管家。當然,小度還能夠調用上千萬的音頻和音樂節目,為你的生活帶來更多樂趣。


 


一起來看看吧。









 


人們的生活總是會受到天氣的影響,所以

人們總是想知道未來的天氣

,規劃自己的行動。從古人夜觀天象、研究動物、看雲觀風,到現代人利用氣象衛星觀察風雲變幻,不變的是人類對天氣的預測需求。說不定,三國故事裡,諸葛亮如果有了

小度智能音箱Pro

,還能有更多傳奇故事流傳下來呢。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宋朝為什麼總是一個打兩個?
茶葉的原產地中國為什麼已經比不上國外了?地球知識局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