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讀史札記:中國古代沒有床嗎?

何新讀史札記:中國古代沒有床嗎?

原標題:何新讀史札記:中國古代沒有床嗎?


何新讀史札記:


中國古代沒有床嗎?

近年有一種奇怪的說法,謂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席地而卧,沒有椅子也沒有床。床和椅子都是胡人傳來的。其實這類說法純屬一知半解的胡說!


床是牀的俗字。東漢《說文》以床為坐具:「牀,安身之坐者。」但是東漢的《釋名》則謂:「人所坐卧曰牀。牀,裝也。所以自裝載也。」上古的床是載具,可坐可卧。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古代的床形制頗詳細,略云:古代的床是卧具,但人也可以坐於其上。床的形態與幾相似而較低矮,多了兩條橫木(桄)。「安身之幾坐也。牀之制略同幾而卑於幾,可坐。故曰安身之幾坐。牀制同幾,故有足有桄(橫木)。」宋《廣雅》說:「棲(身)謂之牀。」《通俗文》說:「八尺曰牀。」】


關於床的最早文獻記述,在《易經·剝卦》:「剝牀。」王弼註:「牀者,人所以安也。」

戰國著作《孟子》中記錄了上古的大舜與床有關的一個故事:「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舜的弟弟象走進舜的寢宮,舜坐在床上,彈琴。(這裡的「琴」字是名詞做為動詞。)


明代的《廣博物志》說神農氏始做床,呂望發明了榻。


榻的出現略晚於床。西漢後期,出現了「榻」這個名稱,是專指坐床的。河北望都漢墓壁畫、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和陝西綏德漢墓石刻中,皆有坐榻的圖像。


榻,實際就是板凳和座椅的前身。《釋名》說:「長狹而卑者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通俗文》說:「三尺五曰榻,獨坐曰枰,八尺曰床」。


從商代的甲骨文推斷,商代已有床。但是床的出土實物,則有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楚國的漆繪圍欄大木床。這是目前所見最早並且保存完好的實物。此大木床由床身、床欄和床足三部分組成,周圍有欄杆,欄杆為方格形,兩邊欄杆留有上下床的地方,長2.18米,寬1.39米,但是足高僅僅0.19米。這張床又大又矮,適合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這種漆木豪華的大床,顯然是貴族用品。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室內已經具有席、床、幾、案的組合格局,秦漢依然。漢代以後,床榻已經較為普遍地進入普通民居,供人坐、卧、寢。



山東安丘漢畫:床(1982《文物》雜誌)


床與榻在功能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床略高於榻,寬於榻,可坐可卧;榻則低於床,窄於床,有獨坐和兩人坐的。與床能坐能卧不同,榻僅供坐用,後進一步演化就變成板凳和座椅。


魏晉延續了秦漢時期居室以床榻為起居中心的方式。晉代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屏風與床相結合而形成帶屏床,也是這時出現。


晉代女史箴圖的床


唐宋時代床榻的新形式不斷出現,唐代又出現了欄杆床,上有帳幔,造型雍容華貴。


五代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圖右可以看到一件三圍屏式大羅漢床



韓熙載坐於椅榻之上


後來又發明三屏以至多屏的屏風榻,極受貴族人家的寵愛。此時期床榻的高度已經大大增加,床體也變大,與今天的床已相差無已。


(2016-03-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時事 的精彩文章:

何新:論陸遊、趙構及岳飛
何新: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兵團的獨立組建和作戰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