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蕭瑟淡遠,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圖》與蘇東坡的道教情懷

蕭瑟淡遠,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圖》與蘇東坡的道教情懷

蘇軾《木石圖》(又名《枯木怪石圖》)的現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蘇軾傳世的繪畫作品不多,現存有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和上海博物館的《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兩卷。

蘇軾少年時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響,尤其是《莊子》對其一生的藝術創作至關重要。

本文從蘇東坡的生平和詩文創作,及其畫作中枯木怪石和竹石墨竹的形象,與大家一起領略大文豪的道家思想和精神內涵。

1

得吾心矣

蘇東坡(資料圖)

蘇東坡好讀《莊子》,曾稱其言:「昔昔有見,口不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林語堂在《蘇軾傳》中,評價蘇東坡,「為人父兄夫君頗有儒家的風範,骨子裡卻是道教徒,討厭一切虛偽和欺騙」。

蘇在讀莊子時,找到共鳴,如遇知音。莊子思想將在蘇東坡未來的藝術創作中也得以體現。

赤壁賦(資料圖)

在文學創作中,蘇的文墨句法多效仿莊子,並活用其中的典故和詞句,語言中體現出的闊達胸懷與格局盡顯莊子思想的本色。

蘇軾的「自其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慕乎?」一句,源於《莊子》的「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老饕賦》中的「庖丁解刀」源於《莊子》的「庖丁解牛」。

《前赤壁賦》中寫到:「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是一種莊子式的面對萬物蒼生的超然心態。

2

竹之淡

竹 鄭板橋(資料圖)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作為中國文化中恬淡的象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之淡的追求。

老子推崇「恬淡為上」(《道德經》三十一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德經》三十五章)。竹子給人的這種精神上的愉悅,使得隱士、文人爭相詠竹、畫竹、養竹。

白居易《養竹記》中載:「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見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可見,竹代表君子,深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愛。

瀟湘竹石圖(資料圖)

存於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描繪的是「左右煙水雲山,渺無涯際,恰似湘江與瀟水相會,遙接洞庭,景色蒼」的場景。

蘇東坡說:「余亦善畫古木叢竹」,「竹寒而秀,木瘠而壽,石丑而文(紋),是為三益之友。」蘇東坡筆下的竹,暗示了他對恬淡生活的嚮往和立身為君子的人生追求。

3

枯木怪石

枯木怪石圖(資料圖)

蘇東坡的繪畫作品中,枯木、怪石除竹子之外常出現的元素。

他在《詠怪石》中,提及家中無用的怪石突然託夢(「誰知茲石本靈怪,忽從夢中至吾前」)與自己爭辯,

突然領悟到「怪石」的「雷霆凜霜我不遷」的氣節和「雕不加文磨不瑩」的真性,於是將這兩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駭然覺坐想其語,勉書此詩席之端」)。

此圖中的枯木形象與怪石可謂異曲同工。枯木看似沒有生命,蕭瑟淡遠,尚有「逢春」之時。

蘇東坡一生坎坷,以「枯木」自喻,是一種「居廟堂之遠」的淡遠,但他在生活和藝術創作中處處體現著「生」的希望,充滿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蘇東坡的《怪木竹石圖》在抗戰時流入日本,故宮博物院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錄》中記錄此畫:「坡上一大圓石偃卧。右方斜出枯木一株,上端向左扭轉,枝作鹿角形。右邊有小竹二叢,樹下有衰草數十莖。無款印。」

枯木、竹、石三元素同處一畫之中,是蘇東坡精神的最高寫照,表達了恬淡、真性、尚生的精神主張。

《枯木怪石圖》的再次現身,讓我們有機會從蘇東坡的畫作中感受到這位文豪的精神世界。

在其現存的詩文、書畫之中,可以發見他與《莊子》的淵源之深,自莊周一脈相承至東坡的這種人生態度值得今人好好品味。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南嶽、北嶽大帝」的神職是什麼?
太上金籙羅天大醮壇場介紹之道德壇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