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葉劍英談1953年調任軍委副主席:有人告了我的御狀

葉劍英談1953年調任軍委副主席:有人告了我的御狀

原標題:葉劍英談1953年調任軍委副主席:有人告了我的御狀


來源 | 《同舟共進》2013年第07期


作者 | 馮錫剛

原題《劉邦·屈原·孔明——讀〈葉劍英詩詞選集〉並集外兩首》 本文系節選



葉劍英


1980年代初,《葉劍英傳記》編寫組搜集這位政治家詩人的作品,得讀作於1954年題為《青島》的五言律詩:

小樓明一角,深隱綠叢中。


海闊天如蓋,山遙島似熊。


輕波垂釣叟,旭日弄潮童。


忽憶劉亭長,蒼涼唱大風。


尾聯頗突兀,似與全篇情調不甚諧協,不易理解,編寫組遂就教於作者:「劉亭長」是否另有所指?葉劍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毛主席。」聞者愕然。

這真是一個有意味的歷史細節。


這首五律在收入《葉劍英詩詞選集》(以下簡稱《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之前未曾公開發表。既有這等寓意,當不難理解寫作當年何以秘不示人。作於同年的七絕《北戴河休養》則於1957年交由上海《文匯報》發表:


大陸迴環海一灣,望中迢遞起層瀾。


雙鳧碌碌沙鷗懶,病卧東山惜歲年。


《選集》編者釋末句為「東山,北戴河療養勝地的一處」。不過從詩的意蘊看,「東山」可能是雙關語,典出東晉謝安。詩人當年行蹤自北而南,故先有「病卧東山惜歲年」的喟嘆,繼有「忽憶劉亭長」的感慨。葉劍英早年即投身革命,《選集》開卷為18歲時所作七絕《油岩題壁》,抒發「也曾拔劍角群雄」的豪情,其後所作多系「移宮換羽關時局」之作。

1954年,在共和國的歷史上,至少有兩件大事不可不察:一是2月召開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二是9月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七屆四中全會以通過《關於加強黨的團結的決議》公諸世人,實質以整肅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載入史冊。這是開國後中共高層的首次「路線鬥爭」。葉劍英雖與高饒並無糾葛,卻在兩年前已遭坎坷。1952年6月,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相當於中共「八大」之後的政治局常委會議),與會者有周恩來、鄧子恢、葉劍英、方方、陶鑄等相關人員,議題是解決廣東的「地方主義」。其時葉劍英主政廣東,方方輔佐,在土改等問題上與陶鑄等發生分歧。因葉、方均系廣東籍,在人事安排上與陶鑄等不免互有側重。這便是所謂「地方主義」的由來。毛澤東點名批評方方「土改右傾」,「幹部問題犯地方主義錯誤」,宣布由陶鑄取代方方。毛澤東未點葉劍英的名,算是給了面子,說是葉「對這個問題沒有什麼責任」,但仍強調:「包括劍英同志在內,各地的同志都應從這件事中總結教訓,防止今後再發生此類錯誤。」葉劍英當然明白弦外之音,不能不在會上作「總結教訓」的檢討。返回廣東後,迅即主持召開中共華南分局擴大會議,一再檢討在「土改右傾」與「地方主義」錯誤上「應負主要責任」。後來,葉劍英還在部屬面前以「主帥無能,累及三軍」自責,可知他內心的苦痛、抑鬱。這年8月中旬,竟至胸部疼痛,有時心律失常。中共中央得到葉的病情報告,即派專家赴穗治療,稍後又以專機接到北京治療和休養。次年春,葉劍英上書毛澤東,要求返穗工作。孰料中央另有安排,雖名義上仍保留葉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代主席一職,實際已讓葉轉入軍界,當年10月葉劍英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對於這次調任,葉劍英認為是「有人告了我的御狀」,「一腳踢開了我葉劍英」。方方、馮白駒、古大存等廣東籍老革命家,後來無一不以「地方主義」的罪名遭到貶黜,處境每況愈下。對於黨內鬥爭的「無情打擊」,這位歷經滄桑而又史識深邃的老革命家看得分明;對於波譎雲詭的高饒事件,這位始為封疆大吏,又以遭「告御狀」而折返軍界的老臣,絕不糊塗。「蒼涼唱大風」,著一「蒼涼」,意蘊自見。史載漢高祖劉邦平英布之亂,歸途經故鄉沛,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誅殺了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劉邦卻不能不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犯難。毛澤東稱道的封建帝王,秦始皇以降,當數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不無巧合的是,這兩位開國君主既須依賴「猛士」守四方,又因其「猛」而恐桀驁不馴,故心生忌憚,致有「藏弓烹狗的『德政』」(郭沫若語)。飽讀史書的葉劍英當然熟知這些史實。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在人事安排上,後來授予元帥的十位軍事領導人中,朱德任共和國副主席,彭德懷、林彪、賀龍、陳毅、聶榮臻任副總理,劉伯承、羅榮桓任副委員長,徐向前與葉劍英未進入國家領導人之列。還要再過十年,在人大和政協兩度換屆時徐、葉兩帥方能受任副委員長和政協副主席。嚴格地說,政協副主席在當年尚未列為國家領導人,故葉劍英確實可以稱得上「大器晚成」。


1955年9月,葉劍英與朱德、彭德懷等元戎被授予元帥銜。儀式隆重,毛澤東親自授銜。十位元帥中,林彪、劉伯承以病療居青島未返,葉劍英則以擘划行將在遼東半島舉行大型軍事演習為由,告假缺席。葉之低調由此可見一斑。儘管如此,還是經歷了一場有驚無險的政治風波。1958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中共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有一千四百多人與會的擴大會議,主題是「埋葬教條主義」,批判「資產階級軍事路線」。鋒芒主要針對劉伯承元帥及其副手蕭克、李達兩位上將。曾出任過解放軍監察部部長的葉劍英不贊成「軍事科學院是教條主義大本營」的責難,認為雖有教條成分,但「不必安上一個教條主義的帽子」,一度也被點名為「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代表人物之一。在6月下旬的兩次彙報會上,毛澤東評論劉伯承歷史上的功過是非,說出了重話。劉伯承不得不抱病檢討,隨即辭去軍事科學院院長之職,從此投閑置散。蕭克、李達調離軍界,分別改任農墾部副部長和體委副主任。與此同時,總參謀長粟裕大將以莫須有的罪名遭撤職。葉劍英向未獨自領軍征戰,因而未能成為紅軍時期三個方面軍的軍事領袖,也並非抗日時期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的首長,更非內戰時期四大野戰軍的統帥,始終是一位「參座」。正是這樣的「弱勢」,增加了逢凶化吉的安全係數。

以元帥的資質,葉劍英既未在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之後進入政治局,也未在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之後如同林彪、柯慶施、譚震林、李井泉獲得晉陞,乃至在1959年4月召開的二屆全國人大上,未獲得副委員長、副總理和政協副主席中的任何一個職銜。引人注目的是,作為大將的羅瑞卿在二屆人大出任副總理。


整肅劉伯承、粟裕僅一年,昔日出手凌厲的彭德懷竟重蹈覆轍,在1959年7月召開的廬山會議上被打成「反黨集團」頭子。接替粟裕出任總參謀長的黃克誠大將則成為「反黨集團」的第二號人物。


世事洞明的葉劍英自然明白,這又是一樁莫須有的冤案。在整肅的嚴威之下,很少有人敢於不識時務。德高望重的朱德僅僅說了句「彭總艱苦樸素無人能及」,便遭到「隔靴搔癢」的當眾羞辱,後來因「同情」而被迫檢討,檢討書下達至縣團級黨委。8月16日,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通過《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的當天,葉劍英寫了這樣一首七絕:


廬山雲霧弄陰晴,伐木丁丁聽有聲。


五老峰頭偏向右,東方紅後見分明。


這是《選集》之外的一首佚詩,徵引者的解讀是:「最後兩句,是暗指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一些老帥、老臣,曾經贊同過彭德懷的意見書呢,還是『東方紅後』偏右的『五老』的懺悔呢?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解釋的空間。」《選集》未選此詩,多半是緣於後兩句的「主流」意識罷。《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說到毛澤東於1959年7月23日發表反擊「右傾機會主義」的長篇講話之後,有這樣一段文字:


第二天,即二十四日上午,有兩個同志(引者註:即聶榮臻和葉劍英兩位老帥)來到我處。問我考慮好了沒有?我說,我寫給主席的信,是根據國內某些具體情況和廬山會議的情況寫的,並沒有什麼準備和懷有什麼陰謀目的。他們又問我寫信事先同其他同志交換了意見沒有?我說:「除周小舟同志有兩次到我處談了些湖南省的具體工作情況,我給他說我準備寫封信(沒談到內容)給主席外,沒有同其他同志提起過。張聞天同志有幾次來我處談了些全國性的經濟建設工作,並沒談寫信的問題。」他們又說:「不能單從信的方面來看,而要從如何對全局有利著想。」他們並以熱情和激動的心情談到,「要拋開信的本身,從全局利益來作檢討。」談了兩個多小時,熱淚盈眶而別,感人至深。我非常感激他們對我的幫助,決心從嚴檢討自己。


不合情理地以「要拋開信的本身」相勸,不就是因為彭致毛的信本身並無可以指責的內容嗎。所謂「從全局利益來作檢討」,不就是要維護領袖的權威嗎。聶、葉兩位老帥如此相勸,多半出於奉命行事的無奈。(老帥中陳毅留守北京,劉伯承、羅榮桓、徐向前病療告假未上廬山,林彪等批彭火力兇猛。)「熱淚盈眶而別」確實是「感人至深」的一幕,彼此的苦衷心照不宣。彭德懷「決心從嚴檢討自己」,透露出多少委曲,不能不為「全局利益」而作違心的檢討。


葉劍英這種難於直言的心情,在9月間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期間,目睹追逼彭德懷的所謂「軍事俱樂部」和「裡通外國」的情景,尤為痛切,乃借他人之杯酒,澆胸中之塊壘,於13日這天,「借用杜公詩句,改過最後二字」以抒懷:


當歌欲一放,淚下恐莫收。


濁醪有妙理,庶用慰離愁。


這是杜甫作於安史之亂時的《晦日尋崔戢李封》一詩中的最末四句。原詩末句最後二字為「沉浮」,葉劍英遂以改過的「離愁」二字為題。這首杜詩系廿韻卌句的古風,是最能體現「詩史」風格的體式。詩中有「思見農器陳,何日甲兵休」的慨嘆,更有「至今阮籍等,熟醉為身謀」的悲涼。最後四句可謂「篇終接渾茫」,表達了詩人對酒當歌,長歌當哭的憂國憂民情懷。葉劍英以「離愁」結句,當為點睛之筆。


這年11月7日,葉劍英在廬山會議期間拍攝的照片上題寫了兩行詩句:


斯人老去心猶壯,獨立高崖有所思。


照片上葉劍英站立於「豁然貫通」的石板之上,拄杖遠眺。身後是一棵松樹,崖壁鐫刻著「縱覽雲飛」四個大字。所思者何,耐人尋味。



誠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創或推薦好文章,我們將第一時間發布您的內容,郵箱:107000701@qq.com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智謀 的精彩文章:

抗日名將從未打過敗仗,曾坑殺400餘人,居然還受到美國總統表彰!
緬甸建國之父昂山將軍,趕走英國殖民者,但也曾協助日軍擊敗中國遠征軍

TAG:古今智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