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謊稱來自台灣,所編著作被廣泛追捧,忽悠歐洲一百多年

他謊稱來自台灣,所編著作被廣泛追捧,忽悠歐洲一百多年

1704年,倫敦格雷沙姆學院會議廳,英國皇家學會的各路天才圍坐在牛頓身邊,分享近來的軼事與思路。將這場聚會推向高潮的,是一場關於東方的辯論,由操著異鄉口音的喬治·撒瑪納札對陣見多識廣的耶穌會傳教士洪若翰。前者自稱是第一個登陸歐洲的台灣人,後者則因進獻金雞納霜治癒康熙的瘧疾而名噪一時。

這不是撒瑪納札第一次在名流雲集的場合大出風頭,也不是最後一次。他擁有令人艷羨的才華,僅用兩個月就寫成《台灣島志》,出版後很快售罄,並且在英國先後再版六次。作為博學的「東方來客」,他迅速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輾轉於多個貴族宴席與學術講壇,甚至有人建議他前往牛津大學開設台灣文化與語言課程。這些榮耀都來源於他的巧舌如簧與離奇經歷。

喬治·撒瑪納札

儘管長相酷似金髮碧眼白膚的荷蘭人,但撒瑪納札一口咬定自己出生在遙遠的東方島嶼—台灣。據他講述,數十年前,一個心機深沉的中國人在日本竊取皇位,加冕為莫里安大奴天皇,隨後打起了台灣的主意,將士卒載入由大象馱的轎籠里,用翻版的木馬計偷襲並霸佔了他的故土。沒有多少人見過這個惡毒天皇的真容,除了貴族,誰也不準前去晉見。而接見貴族時,他也是坐在御床上,隔著一層紗幕。

令歐洲聽眾驚愕的是,在這個天皇的統治之下,台灣也淪為傳教士的地獄。他將日本對基督教的敵意與迫害照搬到此地,降旨道:「凡外國人被發現是基督徒,或引誘本邦人信奉基督教者,將被下獄,受引誘者也一併監禁;外國基督徒若願唾棄本教,不但可以赦罪,還可獲得生活津貼,否則將被燒死。」

撒瑪納札提及,在台灣宗教里,每逢歲首,大祭司要用1.8萬個不滿9歲的男童心臟祭祀神靈。能夠安然成年的男子都是幸運兒,由於男女比例失衡,一夫多妻制不可避免。一旦發現妻子不忠,丈夫有權將其殺而食之。

依照當地法律,行刑之後,罪犯的屍體將由劊子手處置。許多好事之人登門求購,劊子手竟在家裡開起了肉鋪。撒瑪納札還經常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個19歲的貌美姑娘,原是邦主夫人的梳妝侍女,因為設計毒殺邦主而被判死刑。她被釘在十字架上,每當痛得暈過去時,執刑者就給她灌烈酒,盡量拖長她受苦的時間。直到第六天,她才咽氣。她年輕皮嫩,再加上長期的疼痛折磨,屍肉變得柔韌異常,所以售價極高,購買者爭先恐後。

撒瑪納札的離奇見聞,讓他不出意外地成為英國文壇的焦點。《格列佛遊記》的作者也曾聽過他講的軼事,並引用到自己的小說里。為了討好聽眾,撒瑪納札的敘述遍及日月星辰、婚嫁殯葬、靈魂轉世、魔鬼崇拜等,勾畫了一個神秘的異鄉。

《台灣島志》中國王的陽台

撒瑪納札的虛構越多,漏洞也就越多,洪若翰等東方學者決心將他拉下神壇。

洪若翰可不是對東方一無所知的懵懂聽眾,他當即抓住了一個致命錯誤—台灣根本不是日本的屬國,而是臣服於清廷。撒瑪納札辯解道,他的故土不是傳教士所說的台灣,而是在其周邊的另一片島嶼。洪若翰繼續詰問:「你為何像荷蘭人那樣皮膚白皙?」撒瑪納札答道:「我喜歡住在蔭蔽之處,很少接觸日光。」科學家艾德蒙·赫利另闢蹊徑,問道:「陽光能否直射台灣的煙囪?」撒瑪納札說:「不會!」他旋即意識到陷阱所在,補充道:「因為台灣的煙囪是螺旋狀的!」

撒瑪納札憑著狡黠與急智,在皇家學會的辯論中立於不敗之地。僥倖逃脫後,他於再版圖書中逐一駁斥了坊間流傳的質疑,還在開篇信誓旦旦地說:「基於不願誤導讀者之良知,我毅然擔起無可推卸的責任,從實報道台灣島之史實。」為了博取好感,他總在演講結束之際附上作為基督徒的禱告,成功吸引到無數擁躉。

即便如此,皇家學會的明智之士依然心生疑竇,畢竟洪若翰與赫利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不會公然扯謊。為了探尋真相,皇家學會多次與東印度公司的商人通信,請他們判別撒瑪納札的著述的真偽。最終,那些商人羅列出諸多疑點,足以使牛頓等人確信,撒瑪納札實乃江湖騙子,口中充斥著荒誕不經的編排。

對於這個結論,撒瑪納札還是嘴硬了大半輩子,一直在自我辯解。直到晚年,他才幡然悔悟,出版了一本自傳,聲稱「盡我所能,消解誤會」,承認自己一手虛構了台灣的歷史風物,但對前半生諱莫如深。人們猜測,他大概來自法國南部,曾是浪蕩子,但他究竟為何編造幾乎騙過牛頓的謊言,仍是一個謎團。

《台灣島志》中形形色色的台灣人

招搖撞騙的生涯遭遇瓶頸後,撒瑪納札混跡於英國報業的淵藪—格拉布街,淪為以賣字謀生的潦倒文人。他每天需要工作12個小時,才能賺夠日常開銷。不知是入戲太深還是天性使然,他長期保留著兩個被污名化的「東方習慣」—吃生肉與抽鴉片,後者無疑使他的經濟狀況愈發堪憂。

到了1710年,撒瑪納札在倫敦上流社會已經名譽掃地,但他的著述依然風靡歐洲,並被譯成多種語言,深受各國讀者追捧。

不怕流氓武藝高,就怕騙子有文化。撒瑪納札能在上流社會混得一席之地,並非全靠獵奇的段子。為了增加可信度,他吸納了希伯來與希臘語彙,加上許多憑空想像的符號,締造出由20個字母組成的「台灣文字」,還煞有介事地翻譯了一段誰都看不懂的主禱文。這些虛構的文字被收錄進許多語言學著作,甚至到19世紀,仍有不明真相的語言學家加以研究。他還以牛頭神為原型,為台灣設計了一套流通貨幣,頗具藝術氣息。為了自圓其說,他乾脆捏造了崇拜日月星辰的宗教體系,也算「藝高人膽大」了。

故事最後還有一個插曲。薩繆爾·約翰遜—18世紀英國文壇的翹楚、造詣堪比莎士比亞的國寶級文人,竟是撒瑪納札的忠實粉絲。成名後的約翰遜時常滿懷喜悅地回憶與撒瑪納札把酒言歡的時光,每當被問及誰是身邊最偉大的人,他都毫不猶豫地答道:「撒瑪納札!」撒瑪納札的行騙生涯,可謂因此而「增光添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