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今天是平安夜,你們誰也不準在這裡動干戈,請將武器放在門外。」

今天,我們說三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的真實故事,三則人性光輝戰勝殘酷戰爭的真實史事。首先,從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說起……

01

已故美國總統里根在紀念二戰勝利40周年的演講中,講述了一個感人的真實聖誕故事。

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打響二戰最血腥的戰役——阿登戰役。這個戰役前後廝殺一個多月,德國與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雙方傷亡慘重。德軍傷亡人數達10萬,盟軍傷亡8.1萬,其中美國士兵佔95%以上,達7.7萬人,犧牲近2萬將士,是美軍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

故事發生在1944年12月24日,平安夜。

地點是德國戰區許特根森林。森林深處,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維肯的德國婦女,為了逃避戰亂帶著12歲的兒子弗瑞斯,住在林中一個用於狩獵的小木屋裡。

伊麗莎白?維肯做了一頓雞肉餐,和兒子靜靜等待丈夫回來團聚。丈夫應徵在附近小鎮當民防軍,是一名廚師。每天的食物靠丈夫帶回來。

大雪封山,戰火未滅。丈夫還能回來嗎?

突然,小木屋門前傳來了一陣梆梆的敲門聲。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小弗瑞斯

12歲的小弗瑞斯以為父親回來了,跑過去開門,但母親伊麗莎白覺得敲門聲和以往不對,很快吹滅蠟燭,攔住他,自己上前把打開門,兩名戴著鋼盔的士兵站在門前,另一名則躺在雪地上,像死去一樣。其中一名用他們不懂的語言企圖和他們溝通。然後,指著躺在雪地的人說個不停。伊麗莎白意識到這是敵方的美國兵!

原來這三人是美軍第8師第121步兵團的士兵,在滿天風雪中與部隊走失,他們一面躲避德軍的追擊,一面尋找己方陣地,已經在森林整整徘徊了三天三夜,饑寒交迫,身上滿是凍傷。其中一個美國兵大腿中彈,失血很多,能否活下來還是個未知數。

這些荷槍實彈的美國大兵,沒有一腳踹開木屋強入民宅,沒有舉槍殺人,卻禮貌地敲門請求小木屋主人留宿。

伊麗莎白雖然聽不懂對方的話,但她明白美國兵的意思。她站在門口聽著美國士兵的懇求;沉默了一陣後,請他們進屋。

她將傷兵安置到小弗瑞斯的床上,將床單撕開做成繃帶為傷兵裹傷。她讓兒子去弄一桶雪,為凍傷的士兵揉擦手腳,又讓他去把他們家的公雞赫爾曼捉來殺了,另外多拿6個土豆做聖誕晚宴。

不久,小木屋便瀰漫著烤雞的香味。同時,伊麗莎白髮現她可以和另一位美國兵用法語交流,緊張的氣氛立刻緩和下來。

這時候,又傳來梆梆的敲門聲。弗瑞斯想,多半是其他迷路的美國兵,走去開門一看,結果發現4名德軍士兵站在門口。弗瑞斯頓時僵在哪裡。「我被嚇得動彈不得。」後來的他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我站在那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儘管是孩子,但連他也知道納粹德國規定,收留敵軍者格殺勿論。

伊麗莎白冷靜地出來對帶隊的德軍下士說,「聖誕快樂!」下士說明他們與自己部隊走失,在森林中迷了路,希望借宿一晚。

這真是冤家路窄!

怎麼辦呢?

是留還是不留?

應該怎麼回答?

處理不好的話,可以想像後果能有多嚴重嗎?

而且,眼下根本就沒有時間考慮了。

這時候萬沒想到,伊麗莎白說,「歡迎進來暖和身子,也歡迎和我們共享聖誕晚餐,不過......我們還有其他客人,這些人不是你們的朋友,希望你們容納他們。」

德軍下士馬上警覺地追問,「裡面什麼人,是美國人嗎?」伊麗莎白問答說是,並說,「今天是平安夜,誰也不準在這裡動干戈,請將武器放在門外。」

德軍下士死盯了伊麗莎白一陣,放下了武器,走進小木屋。

小木屋內的美國大兵緊張起來,連忙掏槍。眼看一名叫拉爾夫?布蘭克的士兵已經亮出了手槍,手指扣在扳機上,隨時準備射殺進門的德軍,但伊麗莎白喝住了他們。她用法語說了同樣的話,「今晚是平安夜,不準殺戮,把槍給我。」

伊麗莎白從布蘭克手上收繳了他的手槍。

然後,她安排狹路相逢的敵對士兵坐在桌前,因為房子狹小,美、德士兵不得不緊緊地擠在一起,肢體碰觸,氣氛仍然緊張。他們彼此提防著,誰也吃不準會發生什麼事情。伊麗莎白面帶微笑一邊和他們說話,一邊忙來忙去準備聖誕晚餐。

幾分鐘後,小木屋的溫暖,食物的噴香,尤其是主人的熱情,讓對立雙方緊繃的神經慢慢鬆弛下來。隨後,美國兵將自己的香煙盒掏出來,請德國士兵抽煙,德國兵則從背包中拿出一瓶紅酒和一塊黑麥麵包與大家分享,另一名美國兵則分享了速溶咖啡。

其中一名德國兵看見受傷的美國兵,走過去為他檢查傷口,並用自己的急救包為他處理包紮槍傷。這位德國士兵幾個月前曾是海德堡一所醫學院的學生。他能用英語與美國兵交流。他告訴美國兵說,因為天氣寒冷,傷口沒有感染,僅是失血太多,並無生命之虞,休息和營養會使他恢復健康。

此時,彼此的疑心已開始消失。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畫家再現當年美德士兵同桌聚餐的情景

晚餐端上了桌,伊麗莎白開始做飯前祈禱,她含著眼淚禱告說,「感謝主的恩典,讓大家能在這場恐怖的戰爭中和平地共聚一室;在這個聖誕之夜我們承諾不分敵我,友好相處,分享這頓並不豐盛的聖誕晚餐;我們祈禱儘早結束這場可怕的戰爭,讓大家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鄉,兒子可以和媽媽團聚,可以與姐妹擁抱。」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話音未落,士兵們已淚流滿面,他們為伊麗莎白的禱告深深打動,戰場上結下的仇恨已經煙消雲散,心中嚮往著家鄉和親人,充滿著對和平的期待。

隨後,曾相互殊死廝殺的7名士兵在一個屋檐下共眠,溫暖舒適地度過了平安夜。

第二天早上,伊麗莎白給美國傷兵餵了雞蛋湯。德國下士用地圖告訴美國兵他們陣地的所在地,並特意告訴他們不要去蒙夏鎮,因為德軍已重新佔領該地區,去那裡等於自投羅網,又送給美軍士兵拉爾夫一個指南針。德國兵還做了一副擔架,給美國傷兵使用。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雙方再三感謝伊麗莎白和弗瑞斯之後,握手告別,朝不同方向離去。

此後,弗里茨的母親伊麗莎白再也沒有見過其中的任何一名士兵。但她每次回憶起這件事時,她總是說「上帝和我們一起在吃晚餐」(God wasat our table)。

但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1958年,當年的小弗瑞斯已經長大結婚,並移民到夏威夷開了一家比薩餅店。他的父親於1963年去世,母親伊麗莎白則於1966年去世。在美國朋友的敦促下,他把這個經歷寫了出來,投稿給《讀者文摘》發表。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弗瑞斯·維肯

多年來,弗瑞斯一直想與7名士兵重逢,但遲遲不能如願。

1995年3月,美國電視節目《未解之謎》將他的故事製成視頻播出。

不久,馬里蘭州弗雷德里克鎮一家養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員打電話告訴《未解之謎》,他那兒的一名二戰老兵和朋友家人多年來也在講述同樣的故事。

1996年1月,弗瑞斯來到了馬里蘭州,相隔51年後的弗瑞斯和當年的美國兵拉爾夫再次見面。二人相擁,喜極而泣。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拉爾夫和弗瑞斯50年後的重聚

拉爾夫對弗瑞斯說,「你母親救了我們的命!這是生命意義中最崇高的。」弗瑞斯回答道,「我現在死也可以瞑目了,畢竟我母親的勇氣沒有被遺忘......」

後來,弗瑞斯又聯繫上了另一名當年的美國兵阿爾弗雷德,但他卻未能找到德國士兵。

弗瑞斯·維肯於2002年12月8日在美國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9歲,距1944年「平安夜事件」57周年紀念日的到來只差16天。同年,好萊塢出品了一部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影,片名叫《平安夜》(SilentNight,又譯《寂靜的夜》《遭遇平安夜》《平安夜遭遇戰》)。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最後一名經歷過那次事件的士兵阿爾弗雷德·安德森則於2005年11月21日去世,享年109歲。

02


第二個故事發生的時間點,是1945年4月。

當時的納粹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同盟國軍隊從東西兩線向柏林挺進。柏林城內的眾多建築已在之前的轟炸和炮擊中變成廢墟。

隨著蘇軍率先攻入柏林,城裡的戰鬥越來越殘酷,蘇軍與德軍在每一條街道進行激烈的巷戰,寸土必爭,戰鬥極為慘烈。

在槍聲短暫的間歇,街道中間的一座廢墟中突然傳來孩子的哭聲,那是一個德國兒童在絕望地哭泣。身處兩軍互相對射的猛烈火網之下,這名兒童隨時都可能在戰火中喪命。

就在交戰雙方都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幕不可思議的場景上演了……

一名年輕的蘇軍士兵竟然猛地站起身來,毫無防範地徑直地走向那座傳來哭聲的廢墟。

蘇軍戰友們發現了他的舉動,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圖。他們停止了射擊,槍口警惕地對準前方,隨時準備用火力掩護接應自己的夥伴。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讓人意料不到的是,街對面的槍聲戛然而止,德軍也立刻停止了射擊。在雙方無數槍口的對峙下,這名蘇軍士兵走到那座廢墟,把孩子抱了起來,慢慢地朝著街道邊上的一個安全掩體走去。

此刻,剛剛還是槍聲大作,子彈橫飛的戰場上,只留下那士兵一步步緩慢而沉重的腳步聲,整個街道處於不可思議的沉寂中。一位蘇軍隨軍記者出於職業的敏感,不失時機地用相機將這個感人的瞬間記錄下來。

第二天,柏林上空許多飄落下來,傳單上印刷的是蘇軍士兵奧沙羅夫解救德國兒童的照片,傳單上赫然寫著:「柏林,請停止槍聲!」當柏林市民看到傳單時,不少人流下了感動的眼淚。一些德軍士兵也放下武器,走出了戰壕。

士兵奧沙羅夫成為英雄,面對媒體的提問:「為什麼在戰場上,你敢於在槍林彈雨中站起來?」他的回答是:「愛,會讓槍聲停止。」

他流著淚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1941年10月,德軍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進攻。蘇聯政府在莫斯科以西構築多道工事,進行艱苦的抵抗。可是激烈的戰鬥仍然不斷向莫斯科逼近。

在杜波塞科沃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上,幾名德軍士兵正在小心地搜索前進。突然前方傳來一陣狗叫聲。他們循聲追去,只見一隻小狗趴在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身旁,輕輕地舔著他的臉,少年顯然是受了傷,躺在地上動彈不得。

小狗轉過身,對著德軍士兵發出急切的悲鳴。少年猛然發現了身旁的德軍士兵,感到大禍臨頭,驚恐不已。無奈之下,他用手指著小狗,然後對士兵們不斷地搖手,哀求他們不要殺死自己的小狗。

儘管聽不懂少年的話,士兵們還是明白了俄國少年的意思。而小狗依然在不停地舔舔受傷的少年,然後向士兵們搖著尾巴,發出低低的嗚咽聲。士兵們也知道,小狗是在乞求他們救救它的主人。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幾個德軍士兵沉默了,片刻之後他們一聲不響地繞過少年和小狗,繼續向前走去。而那個少年正是當年的奧沙羅夫。

正是因為當年的感動,才讓幾年後的他做出了那樣的選擇。

03


第三個故事,也發生在二戰中。

當時的盟軍的空軍已經開始大規模轟炸德國,而德國飛行員也不甘示弱地進行反擊。

1943年12月20日那天,一位名叫查理·布朗的美國轟炸機飛行員,正和其他七名戰友一起,準備去轟炸一個德國彈藥廠。然而他們駕駛的B17轟炸機還沒有抵達轟炸地點,就被德軍地面高射炮擊中機頭,駕駛艙玻璃、 二號引擎以及用來節流防超速的四號引擎全部受損。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不僅如此,炮擊還導致機組成員瞬間一死六傷,只剩下布朗努力架機逃亡。雖然他努力調整飛機的姿態,但這架龐然大物依然搖搖欲墜……而且,飛機下方就是德國人的領土。

更糟糕的是,機艙內的氧氣已經快要耗盡,駕駛艙還出現了電氣故障,而用於止痛的嗎啡在寒冷的高空已經凍成了冰坨坨,每個傷員都只能忍著劇烈的疼痛,在顛簸的空中祈禱。

就在布朗覺得大難臨頭的時候,忽然發現機艙外有另一架德國飛機正和自己齊頭並進一道飛行。而且,那個德國飛行員還用非常誇張的身體語言打著手勢,看起來是要自己降落……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這名德國飛行員叫做弗朗茨·斯蒂格勒,當時正在地面給自己駕駛的梅塞施密特-Bf 109 G-6戰機加油。

一邊抽著煙, 斯蒂格勒一邊看著空中的動靜,這時他發現有一架美國轟炸機在空中被擊中,並冒出了濃煙。

見此狀況,斯蒂格勒立刻架機起飛,並接近那架中彈的B17轟炸機。從舷窗外就能看見,裡面的機組成員全都負傷,甚至可以辨認出他們臉上痛苦的表情。

此情此景令斯蒂格勒想到了許多年前,自己的上司對他說過的一句話:在戰爭中,你們的身份是戰鬥機飛行員,至始至終都要記得這一點。你們必須要對得起身為飛行員的尊嚴和榮譽!如果我聽說你們有誰對一個跳傘的敵軍開火的話,我會先斃了他!

於是,斯蒂格勒打定主意,他想將這架美國轟炸機引導到德國的機場降落,並接受投降。

布朗和他的戰友們也看出了他的想法,然而,他們完全不能接受降落受降這樣的結局。並沒有下降飛行高度。

斯蒂格勒理解對方的感受,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試圖引導對方飛至中立國瑞士的疆域,完成降落。

可惜的是,布朗並沒有領會他的意圖,繼續保持著飛行。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於是,兩架飛機只好在德國領土上空繼續飛著……這時,斯蒂格勒忽然發現了一個不妙的情況:下方的幾門高射機槍發現了這架轟炸機,調轉槍口準備開火……

此時此刻,斯蒂格勒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他駕駛戰機飛到那架B17的另一側,用自己的機身擋在炮口之前,阻止了德國地面部隊的開火。

最終,勇敢而堅定的斯蒂格勒一直引導著美國人到了海岸線邊緣,並目送著那架B17緩緩降落在開放的海域上,才架機離開。臨行前,他還不忘下方的美國轟炸機敬了一個軍禮。

大難不死的布朗被英國方面援救了,他向上級報告了這個事件,但上面禁止他將此事透露給任何人,更不能傳達給媒體。他們不希望盟軍會因此而對德國人手下留情。

而德國飛行員斯蒂格勒也就此失去了下落,直到二戰結束,布朗也沒有打聽到他的消息。但是此後的幾十年里,他一直沒有放棄尋找。

時間一直到了1900年,在一次電視節目中,布朗驚訝地發現當年那個德國飛行員居然還活在人世,並且就住在離自己不遠的溫哥華……

布朗立刻動身前往加拿大,親自拜訪了當年的恩人,倆人變成了莫逆之交,一直到2008年雙雙離世,都是最好的朋友。

1944年的那個平安夜,讓「愛」替代戰爭!


愛是全人類的語言,無關膚色、宗教、國籍。祈願世界和平。

總有一天,親歷者會全部離我們而去,請記住這些故事,為逝者、為我們自己,也為了後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