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魏晉南北朝大家族的好處就是即便衰微,仍然有機會復興

文史宴:魏晉南北朝大家族的好處就是即便衰微,仍然有機會復興

文/雲翳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融通三教的早期嘗試

3

陸機陸雲死於非命,給吳郡陸氏的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不僅代表了自漢末以來家族最顯赫的宗支——江陵枝(陸遜所啟)——遭到族滅,同時更意味著又一個動亂時代下家族的生死存亡問題。

「二俊」以後,接過家族領袖地位的是他們的從弟——陸曄、陸玩兄弟。與機、雲相比,曄、玩二人無論是當時名氣還是後世影響都遠遠不及。當陸機名動洛陽、攪弄風雲之時,陸曄還僅僅是以孝行聞名鄉里。陸氏也是自曄、玩接手後,原本的江東「首望」地位被顧氏所取代。這一切好像都在寓意著陸氏衰敗源於「二俊」死後,家族後繼無人。

好像終究是好像,《晉書》里的隻言片語告訴後來者陸曄並非庸人。《晉書》本傳說陸曄「少有雅望,從兄機每稱之曰:『家世不乏公矣。』」在陸機看來,他的這位從弟是有著位列三公的才幹。然而,陸曄卻是見官躲著走。他被舉孝廉後,「除永世、烏江二縣令」,皆辭不就。晉元帝司馬睿「初鎮江左,闢為祭酒,補振威將軍、義興太守」,陸曄又以病辭。

哥哥辭官,弟弟不僅效仿,還拒婚。陸玩先是拒絕了東海王司馬越的徵辟,又同樣用生病的理由辭掉了司馬睿的侍中一職。直到王敦用軍法逼迫,「不得已,乃從命」,才做了長史。更有意思的是,當朝丞相王導初入江左,思結人情,想跟陸家來個秦晉之好,誰料陸玩卻說:「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玩雖不才,義不能為亂倫之始。」

要知道,婚姻對於士族的立足發展是多麽的重要,選錯了婚姻對象,不僅會導致家族門弟的下降,甚至會影響政治地位。與不論是在門第、族望還是政治地位都高於陸氏的琅琊王氏聯姻,怎麼算都是一件皆大歡喜的美事。陸玩卻義正言辭的拒絕了。看樣子,陸玩名字中的「玩」字,玩的不是當時的權貴之家,就是後世的趨炎附勢、攀龍附鳳之徒。

瞧不上王導的陸玩

當然,這是戲言。對於剛入江東的僑姓統治集團來說,重視與結交江東土著大族是理所應當,一如當初孫權聯合陸氏那般。但是,陸曄、陸玩對於江東新主人沒有像先祖陸遜那樣積極合作、強強聯合,而是採取了一種保持距離、消極避讓的態度。

在經歷了孫吳時代的家族輝煌、西晉平吳後的盛極而衰以及近在眼前的二俊慘死之後,陸氏家族的掌舵人陸曄、陸玩於更加動亂的時代里將家族發展方向從積極進取、建立政治、軍事功業向明哲保身、保證家族延續發展上進行轉變。

自陸曄、陸玩之後,其後輩子孫大多淡於政治,注重德行堅守、名望積累。陸玩的兒子陸納「少有清操,貞厲絕俗」,對兄長之子私自盛宴款待名士謝安的行為非常憤怒,不僅罵他「不能光益父叔,乃復穢我素業邪」,還施以家法,杖打四十。陸玩的從曾孫陸徽是「清平無私」、「清名亞王鎮之,為士民所愛詠」。陸玩的玄孫陸慧曉「清介正立,不雜交遊」,曾為了奉養老母辭官回家,十餘年不出仕。

更有甚者,還有人抱著明哲保身的態度,躲避政治是非。這些人並非無能之輩,只是不銳意進取。比如南齊陸閑任職揚州別駕,在齊明帝駕崩的時候感覺大難將至,直接「不復預州事」;梁、陳之間的陸瓊,到了晚年「深懷止足,思避權要」,經常稱病不管事,等到要為母丁憂的時,索性直接辭官回家。

可以說,面對百年間就四次易代的動蕩政局,陸氏家族在整個南朝時期再也沒有出過像陸遜、陸抗那樣對軍政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

這種政治上的衰落,一方面是因為自劉宋之後,南朝各代君主為了加強皇權,堅持重用寒人、打擊士族的國策。作為比僑遷士族還低一等的吳郡陸氏當然深受打擊。另一方面緣於一批憑軍功興起的江東世家大族對陸氏等傳統吳地大族政治地位的衝擊(如吳郡張氏、吳興沈氏以及會稽孔氏對劉裕建國的支持)。

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陸氏自身選擇了一條韜光養晦、明哲保身,偃武修文的家族發展道路。若是細查南朝正史,不難發現陸氏在南朝任職多居文官,少有武官(有影響的僅陸山才、陸子隆二人),他們似乎有意遠離軍權以安統治者之心,不再「道家所忌」,只願做一個政治上的看客。

另外,家族之中有不少人在南朝都為官數朝。比如宋齊間的陸慧曉、歷任宋齊梁三朝的陸澄。陸氏與其他士族一樣,看慣了亂世間的朝代、皇位更迭頻繁,立身仕宦的首要目標不再是忠君報國,而是保己保家。但又與其他士族不一樣的是,陸氏一族深受儒家傳家的門風影響,在頻繁易代里、政治變革中往往持冷淡、緘默的態度,不去積極投靠另一方,明哲保身,樂於擔任清顯的職位,而後追求德操名望,修文習藝,以保證家族的延續發展。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偃武修文之後,吳郡陸氏在表面的政治領域裡明顯衰落,卻於潛藏的文化層面上悄然崛起。

縱觀整個兩晉南朝時期,陸氏一族見於史冊的著作家就有陸機、陸雲、陸慧曉、陸厥、陸倕、陸罩、陸山才、陸玠、陸瓊、陸瑜、陸凱、陸景、陸法真、陸澄、陸杲、陸煦、陸雲公、陸琰、陸璉等人。其文化之盛,堪稱中古吳地世族第一家。

我們可以列出部分人物的著述情況:

陸澄

《新唐書·藝文志》:鄧基、陸澄《地理志》150卷。

《隋書·經籍志》:《漢書注》1卷;陸澄注《漢書》120卷;《雜傳》19卷,《地理書》149卷;《地理書抄》20卷;《述政論》13卷;《缺文》13卷;《政論13卷」

陸杲

《梁書·陸杲傳》:《沙門傳》30卷。

陸煦

《梁書·陸煦傳》:《陸史》15卷,《陸氏驪泉志》1卷。

陸罩

《隋書·經籍志》:《梁簡文帝集》85卷。

陸雲公

《隋書·經籍志》:《棋品序》1卷;《陸雲公集》10卷。

陸才子

《梁書·文學傳》:「才子、雲公文集,並行於世。」

陸瓊

《隋書·經籍志》:《陳書》42卷;《嘉瑞記》3卷。

陸展

《隋書·經籍志》:《陸展集》9卷。

陸少玄

《隋書·經籍志》:《佛像雜銘》13卷。

陸倕

《隋書·經籍志》:《陸倕集》14卷。

陸修靜

《宋史·藝文志》:《老子道德經雜說》1卷。

陸厥

《隋書·經籍志》:《陸厥集》8卷。

陸琰

《隋書·經籍志》:《陸琰集》2卷。

陸瑜

《隋書·經籍志》:《陸瑜集》11卷。

陸玠

《隋書·經籍志》:《陸玠集》10卷。

陸璉

《新唐書·藝文志》:《梁軍禮》4卷。

《隋書·經籍志》:《軍儀注》190卷。

陸機陸雲的文化成就自不待言,陸平原的《文賦》、《平復帖》大名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在二俊之後的東晉時期,陸氏家族無人大放異彩,因為那是屬於「王謝」的天下。進入劉宋之後,家族開始嶄露頭角。先是陸凱的七世孫陸澄「搢紳領袖,儒宗勝達」,接著是陸慧曉以寫作博得齊高祖蕭道成的讚賞。而他的三個兒子「並有美名」,小兒子陸倕文學成就最高,名列竟陵八友之一。

像陸慧曉這種父子、兄弟皆有才名的現象在陸氏一族並不少見。宋梁之間的陸杲及其弟陸煦、子陸罩也有文名。陸倕的從孫陸雲公父子幾代人文名則更盛。陸雲公自己在朝廷掌著作,被譽為當世蔡邕。他的從兄陸才子與他並有文集流行世間。他的三兒子陸瓊文名不亞乃父。陸瓊的從弟陸琰、兒子陸從典,陸琰的弟弟陸瑜,陸瑜的從兄陸玠、從弟陸琛,都創下了不俗的文學成就。

回過頭來看整個南朝時期的陸氏文化成就,有兩個人還需著重描述。一個是號為「書櫥」的陸澄,另一個是名不見正史的陸修靜。他們二人雖然文名不及陸機,但對於陸氏家學有著不可忽視的開拓之功。

當年陸機在吳亡之後,雖然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玄學思想,但對於儒學傳家的整個家族來說,仍然跟當朝顯學保持著距離。陸玩自己就親口承認:「竟不能敷融玄風。」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南朝時期,整個社會思潮發生了新變化。玄學不再獨佔思想界,佛學開始產生影響並迅速擴展,而儒學逐步恢復原本的正統地位。這種變化對於具備深厚儒學功底的陸氏家族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當此時,陸澄先是奉命編撰《法論目錄》,搜羅漢末以來的法論著作;後來又著成《與王儉書》,遍論儒家經典,融和儒玄。他憑藉家族儒學的深厚積累,為佛學撰史、為玄學立論,試圖以儒學積澱會通三家,為家族的文化傳承發展開闢新路。

陸修靜與陸澄大致生活在同一時期。但此人是一個道士,名不見於正史,只在《道藏源流考·道學傳輯佚篇》中有其生平記載。他一生不僅潛心修道,而且對東晉以來散亂的民間道教進行了有組織的整頓並制定了嚴密的儀規。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陸修靜編纂了我國第一部道教目錄著作——《三洞經書目錄》,為後來道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陸修靜改革道教的理論當中,能夠發現儒家諸如仁孝觀念、佛家「三業清靜」理論。他的思想里蘊含著融合儒釋道三家的想法。

上清派宗師

與寇謙之齊名的大道士陸修靜

陸澄與陸修靜會通三家、融合儒釋道的開拓之舉,使吳郡陸氏家族的思想格局不再局限於傳統儒學的一隅之地,而是能夠兼容並蓄,博採眾長,擁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在他們之後,後輩子孫仍有人研究佛道之學,如陸杲著《沙門傳》、陸瑜學老莊。家族子弟的治學廣泛折射出陸氏一族不僅堅守儒學傳家,還能讓儒釋道三家思想同存於家學當中。正是這種既保持儒學傳統又博採眾家思想的開明家學的傳承,才使得南朝時期吳郡陸氏能夠文化興盛、門第不衰。

自偃武修文之後,陸氏的家族文化通過數百年的積累發展,已然獨具特色、自成一脈,是為江東社會極為重要的一個文化堡壘,某種程度上引領著同時期江東文化的發展方向。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故東漢以後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於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託。中原經五胡之亂,而學術文化尚能保持不墜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家門化矣。故論學術,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

儒門之風復興於隋唐

4

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動亂年代裡的偃武修文、潛心學術,使吳郡陸氏在隋唐盛世中迎來了又一輪家族輝煌。

其實,在經歷過侯景之亂、江陵陷落、隋滅陳等多重打擊後,南朝士族損失慘重,在新的格局裡勢力遠遠不如關隴士族和山東士族。

曾經東晉一流高門陳郡謝氏,在隋唐之世已找不到六朝時期的人物風流。與陸氏同列「吳四姓」的吳郡朱氏,兩《唐書》里更難尋其衣冠榮耀。而陸氏在兩《唐書》里留有事迹者多達33人。

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吳郡陸氏」一欄,有名有姓者151人;仕宦為業的109人;身居五品以上高官的45人,這其中包括陸敦信、陸元方、陸象先、陸希聲、陸贄、陸扆6位宰相。

嚴格來說,陸氏在隋唐時代既缺乏顯赫軍功蔭庇家族,又少有高門婚姻輔助仕途,之所以仍能保持如此高的政治地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學深厚,子弟能夠憑藉才學晉身。

若說陸氏沒有軍功佐助,多少有點武斷。在隋朝剛剛統一天下的時候,陸氏家族的扛鼎人物陸知命就為新朝立下了大功。

隋文帝在滅陳之後雖有過誇耀江南士人姚察、許善心的言行,卻沒有真正重用他們。大隋朝堂從骨子對江南士族是排斥的。後來又在陳國故地強制推行蘇威的《五教》,最終導致了聲勢浩大、席捲江南的高智慧之亂。

當此時,陳亡歸家的陸知命挺身而出,「以其三吳之望」幫助晉王楊廣「諷喻反者」,憑一己之力說降17城,帶領整個陸氏家族支持新朝,為隋朝順利平定江南叛亂做出了重大貢獻。陸知命因功「拜儀同三司」,弟陸恪也被重新啟用,陸士季、陸德明等人也紛紛出仕隋朝。吳郡陸氏自三百年前陸機陸雲之後,再一次由南入北,從家到國,開始了大一統時代下的家國奮鬥。

反秦制起義席捲陳朝故地

陸知命幫楊廣平亂,是陸氏復興的標誌

楊廣登基後,對於吳郡陸氏頗為重用。他不僅對坐事免官的陸知命很快官復原職,還相當器重陸氏代表人物陸德明。感念君恩,維繫正正統,陸氏一族對於隋朝具有強烈的政治認同感。

在隋末大亂之際,佔據洛陽的王世充想要篡位,用話試探陸士季,沒想到被陸士季一口回絕,一氣之下將陸士季罷官。王世充又想請陸德明做自己兒子的老師,陸德明恥之,不惜服用巴豆散自殘身體,「杜絕人事」。這樣忠臣不事二主的行徑,在近三百年的陸氏家族史上是很少見的。經過長時期的社會動亂之後,深受儒家門風的陸氏子弟,開始顯露出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

細究起來,陸德明、陸士季不算蔭功入仕。

陸德明早在陳末就成名當世,陳亡後以江南名儒身份北上仕隋,入唐後更深受唐太宗賞識,列為十八學士之一。陸德明是當時南朝經學的集大成者,他所寫的《經典釋文》為儒家經典及老莊等14種書正字、注音、釋義,是五經統一前唐初最重要的經學總結。他的兒子陸敦信受教其父,貞觀年間能夠同李百葯、孔穎達一同擔任太子侍講,可見其學問深厚。

陸德明位列天策府十八學士

至於陸士季,是「學《左氏傳》,兼通《史記》《漢書》」,到了唐代還擔任太學博士、弘文館學士。陸士季的兒子陸謀道因為精通《漢書》被「敕授舒王侍讀」;陸謀道的兒子陸元感一直醉心研究從乃父繼承而來學問;陸元感的兒子陸南金又是「頗涉經史」。

可以說,自陳亡至唐初的百餘年間,陸氏家族經學氛圍十分濃厚。之所以如此是隋唐時期已經廢除九品中正制,國家採取科舉取仕,門第不再是首要甚至唯一影響仕途升遷的因素,科舉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傳統士族的政治地位受到巨大衝擊。對於數百年來儒學傳家、文化不墮的吳郡陸氏來說,這反倒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優勢。陸德明、陸士季等人都是憑藉經學聲望入仕。

到了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陸氏家族又湧現了許多以科舉明經科(偏重儒家經典著作)為官的人物。武則天時期的宰相陸元方「初明經,後舉八科皆中」;他的兒子陸象先「舉制科高第」,最後做到睿宗朝的宰相;陸象先的孫子陸康也以明經入仕。陸元方的從叔陸餘慶制舉入仕,後來官居玄宗朝太子詹事。陸餘慶的兒子陸璪「舉明經」,後任玄宗朝西河太守。

唐代前期陸氏家族的經學可謂風生水起,而曾經榮耀六朝的文學成就卻少見當世。催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在唐代前期的科舉制度中,明經、制科的地位要高於進士,陸氏一族迫切希望爭取新的政治地位,於大一統時代里有所作作為,故而家族文化在這一時期偏向於經學而非文學。

但是,到了唐代中後期,隨著科舉進士科(中晚唐以詩賦取士)地位的逐步提高、南北學風的不斷交流,陸氏家族又以文學見稱當時,湧現出許多文采一流的人物。

在政治上,中晚唐陸氏一族所出的三位宰相都有詩文美才,其中陸贄文采斐然,進士及第,官居德宗朝宰相;陸扆也是進士及第,歷任翰林、中書舍人,最後做到了昭宗朝的宰相。

在文化上,家族不乏博通經史、工於詩文在唐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人傑。代表人物就有詩人陸龜蒙;「通《易》《春秋》《老子》」的陸希聲;元稹之師陸翰;開宋學之路、中唐新《春秋》學派代表人物、柳宗元之師陸質;韓愈的座師陸贄;與孟郊、韓愈等交往甚密的陸長源等人。

自兩漢延續而來的深厚家學底蘊使得陸氏一族在唐代人才不斷,縱然失去了門蔭世襲做官的特權,也能通過科舉制度,維護著簪纓世家的士族地位。

仕宦隋唐的陸氏,一改南朝時期明哲保身、消極從政的為官之道,轉而積極入世、謀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高理想。

隋唐易代之間,就有陸知命的挺身而出、陸士季、陸德明的恥與王世充為伍。《世說新語》載:「吳四姓:舊目云:『張文、朱武、陸忠、顧厚。』」這是魏晉時人對於吳地四大望族的門風評論。忠,是儒家學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是儒家士大夫們信奉的人生准側。從陸康到陸遜再到陸凱,「陸忠」二字可謂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家風,於兩晉南朝時期表現不顯,但並未廢棄。直至隋唐世代,「陸忠」家風又成為吳郡陸氏顯著的從政風格。

唐睿宗景雲年間,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爭鬥激烈。被太平公主舉薦為相的陸象先堅決反對睿宗易儲,拒絕參與政變密謀。唐玄宗在先天政變後為此特意封賞陸象先。但是當玄宗想要徹底清洗太平公主黨羽勢力時,陸象先又反對玄宗,暗中保護相關官員,導致當年年末就被免去宰相之位。

唐德宗貞元年間,佞臣裴延齡禍國殃民,卻深受德宗重用。是時「無敢言者」,曾經在涇師之變中有定難中興之功的陸贄仗義執言,多次上書痛陳裴延齡的罪行。只可惜忠言抵不過奸臣的詆毀和君王的猜忌,陸贄被德宗免去相位,一貶再貶,最後老死貶所。

挽救唐朝的名相、駢文大家

陸贄陸宣公

唐憲宗元和年間,陸亘出任兗州刺史,面對藩鎮跋扈、擁兵自重的現狀,面奏憲宗,促成憲宗下達駐守將士歸刺史統管的詔書。

兩《唐書》里留下了不少陸氏人物正直清謹、犯顏直諫的言行,如此的似曾相識,彷彿陸賈、陸遜、陸康之輩是從漢史錯進了唐書。事實上,只是家風在一直延續不廢。

有唐一代,陸氏一族將家族榮辱與國家興亡緊密結合,家族興盛一直與唐廷相始終。公元905年,吳郡陸氏最後一位宰相陸扆作為士族代表與裴樞、獨孤損、崔遠等三十餘「衣冠清流」死於白馬之禍,陸氏遭到沉重打擊。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此後,以吳郡為郡望的統一世族消散於歷史的長河裡,只有散亂在各處的陸氏族人還在譜寫著家族歷史的新篇章。

吳郡陸氏的世家風骨

5

對於中古吳郡陸氏七百年的家族史、無數彪炳史冊的人傑,很難用一篇文章、寥寥萬餘字能夠細究完畢。或許,我們也只能通過浩瀚史書里的隻言片語來一窺其風骨。

思及當下。試問,一族有如此多的人傑、成就難道僅憑外在權勢就可獲得?顯赫門第、傳承不斷也只是因為積代衣纓、長居高位?

錢穆先生曾論:「一個大門第,決非全賴於外在之權勢,而能保泰持盈達於數百年之久。更非清虛與奢汰,所能使閨門雍睦,子弟循謹,維持此門戶於不衰。當時極重家教門風,孝悌婦德,皆從兩漢儒學傳來。」

當初陸遜針對培養子弟立下家訓:「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不憂有才不得用,而患無才居高位。如此嚴格的子弟培養方式,陸遜之後陸抗陸機之輩能青史流芳並不是偶然。

史書說陸澄「行坐眠食,手不釋卷」,記陸倕「少勤學,善屬文。於宅內起兩間茅屋,杜絕往來,晝夜讀書,如此者數載」,敘陸瑜「少篤學」「幼長讀書,晝夜不廢」。陸氏子弟能夠如此勤學苦練、映雪讀書,能成為文化世家也是理所當然。

回望歷史,不必苛求是否有千年的世家,而當博採其世家風骨。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時下有太多的為官不正、為富不仁,富不過三代的戲碼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台。今天的人需要做的事情還太多太多,蘇軾那句「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也不應該只留在門聯上。吾輩之人,當慎思篤行!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東漢皇帝與功臣皇后長達百年的相愛相殺
文史宴:此人幫仇家打下半壁江山,最終仍被仇家害死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