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陰守城戰打碎三位王爺 清軍葬禮用的是一頭一腳還有一個狗腦袋

江陰守城戰打碎三位王爺 清軍葬禮用的是一頭一腳還有一個狗腦袋

在明末清初,道士紛紛仗劍下山懲奸除惡,而很多比較有骨氣的文人紛紛「遁入空門」,表示堅決不肯與范文程洪承疇孫之獬為伍。三千道士下洞庭,歸來勇士不滿百,各地道觀也大都精銳盡出傷亡殆盡,所以在清廷打壓之下,道門日漸式微。而遁入空門的仁人志士,也不是全無作為,比如少林五祖協同開創了洪門天地會,福建莆田少林寺也被清軍燒毀。而江南文人士大夫也表現出了他們應有的骨氣和忠義,紛紛投筆從戎揭竿而起,特別是他們自發地困守江陰一座孤城八十一天,打碎了清軍三位王爺,以至於清軍最後為這三位王爺舉行葬禮的的時候,只有一顆人頭一隻腳,還有一個黃狗腦袋。

順治二年,清廷朝令夕改,原本下令剃武不剃文,剃官不剃民,但是有孫之獬這樣的漢奸建議,多爾袞下令、多鐸執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就激起了江陰百姓的強烈憤慨,於是發生了歷史八十一天的江陰守城戰(可參見《江陰城守紀》)。說來也搞笑,清廷任命方亨為江陰知縣,卻只給他派了四個「八旗兵丁」護送上任。這方亨帶著四個八旗兵耀武揚威來到江陰,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剃髮易服令,可是他不知道江陰一向以「人心齊民性剛」著稱,又豈是區區四個八旗兵所能嚇唬住的?於是大家揭竿而起,連垂髫童子也提著刀子沖了出來,一千多人吶喊者包圍了縣衙,但那四個八旗兵還敢堵在衙門口,滿嘴都是大家聽不懂的異族語言,耀武揚威地向老百姓射箭(四個清兵想彈壓一個縣,他們以為是三百多年後呢)。

這時候秀才程璧提著八十斤大刀沖了進去,一看弓箭沒有嚇住老百姓,這四個清兵開始四散奔逃,兩個躲進了廁所,其中一個還掉進了旱廁坑裡,另外兩個一個躲進夾壁牆,另一個狗急跳上了房。一千多人包圍之下,他們當然跑不出去,四個傢伙像老鼠一樣被拿下了,還是梗著脖子裝傻充愣說「滿語(反正也聽不懂,是不是滿語大家也不知道)」,等到雪亮的大刀架在了脖子上,他們忽然開始說人話了:「我們不是滿人,是蘇州人,別殺我!」大家一聽,說的還真蘇州方言,都被氣樂了:「本以為是達子,沒想到是偽軍!」

大家會商的結果是:如果真是八旗兵,屬於戰俘,斬首了事,但這四個牲口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漢奸,所以必須凌遲處死。那四個假八旗兵被凌遲的時候,剮了一千多刀還能叫喚呢:「我不是滿人是漢人!」但是行刑者的刀子下得更仔細了:「漢人當漢奸,罪加一等!」

這裡要插一句程璧的介紹,因為此人後來曾率五百勇士突圍求援,只可惜他找到援兵的時候,江陰城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程璧後來遁入空門,在海上打游擊,最後與五百勇士一同殉國。這位程璧在《清稗類鈔》里連名字都沒留下,但是他的綽號卻是如雷貫耳:煎海僧。這位煎海僧程璧原本是明朝一秀才,但是卻酷愛練武,他練功用的就是一柄八十斤重的大關刀——程璧是江陰首屈一指的富戶,而且有功名在身,有能力也有資格置辦盔甲戰馬,是可能拿著重兵器靠著戰馬的衝擊力衝鋒陷陣殺敵的(他的大刀重量只有劉綎的三分之二)。

說完程璧,咱們再回到江陰之戰。起義的江陰百姓推舉一位姓陳的典史(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獄的屬官)來主持大局,他們殺了清廷任命的知縣方亨和主簿莫士英,開始分發武器彈藥——沒錯,是彈藥,因為明軍已經大量裝備了火槍火炮,雖然守備已經逃走,但是軍火卻留了下來,據說有「火藥三百瓮,鉛彈子千石,大炮百座,鳥槍千張」。等到江陰士民武裝起來了,數萬清軍也包圍了了上來,而且其中有王爺封號的高級將領就有好幾個。

那場仗打得很艱苦,但是戰果卻很輝煌,清軍七王、薛王、十王全部被打死,其中薛王被江陰的大炮炸得只剩下一個頭,十王被燒得只剩下一隻腳。七王爬山城頭被一個叫劉耐的勇士用槍戳進了嘴裡,旁邊一個勇士補刀,城下的清兵鬼哭狼嚎:「那是我們七王,殺不得!」城上軍民鬨笑:「就是多爾袞多鐸來了,也照殺不誤!」

一仗被打死了三個王爺,清軍撤了。回到大營的清軍發現他們的三個王爺也湊不夠一個完整身體:薛王剩下一個頭,十王剩下一隻腳,過二月二可以,但是舉行葬禮是遠遠不夠呀,於是他們就派出使者送上大量金銀,要求贖回他們七王的遺體。負責城防的另一位典史閻應元(十王就是被他燒得只剩下一隻腳)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交給了使者一個精美的盒子:「你們的七王也就剩下一個頭了,拿回去好好安葬吧。」

雖然沒討回來整個七王,當時拿回一個腦袋,也算能交差了。於是清軍大營開始為兩個頭一隻腳舉辦葬禮,但是他們打開那個盒子的時候,氣得紛紛吐血:這哪裡是什麼七王頭,分明是一顆黃狗腦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看似最該被踢出梁山的五個壞人卻是梁山不可或缺的 理由只有一個
「宋朝無將清朝無相」人所共知 怎麼出來個「一代名相陳廷敬」?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