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減少煩惱的絕佳方法,每個人都適用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減少煩惱的絕佳方法,每個人都適用


往期回顧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1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2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3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4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5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6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7





大家晚上好,今天繼續講生活中的禪定。講課之前請大家發菩提心,這點非常重要。


 


大家聽課的目的是學習以後去打坐修行,修行的結果是成就、了脫生死,斷除所有的煩惱,停止生死輪迴。我們學佛,每次都要提醒自己是為了讓更多人的了脫生死,這非常重要,這叫做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為了成佛而學習。


 


接下來我們講禪修。在佛教中,禪修方法浩如煙海。以小乘佛教五部大論中的《俱舍論》為例,其中提及的禪修方法就有五六十種之多。除此之外,小乘佛教還有很多其他的禪修種類。大乘佛教則有完全不同的禪修方法,這類禪定的方法對小乘佛教來說,非常陌生。就小乘行人而言,他們甚至連大乘禪修的很多名稱都未曾聽聞過。此外,密法的禪修方法也同樣不勝枚舉。






    

 # 禪定的分類                           




如此之多的禪修方法,我們並不需要每個都修。佛教中所有的禪定,總體可歸納為兩種:

寂止和勝觀。


 


 寂止。

簡單地說,就是將原本混亂的心通過寂止的修法,讓其逐漸平靜,最後達到心如止水的狀態。

 


比如:一桶渾濁的水,我們放在一處,不去動它。過一段時間後,桶中的水就會從渾濁不堪,變得清澈無比。同理,我們的心目前如同這渾濁的水,雜念紛飛。平時我們時常忽略心中多如牛毛的雜念,只有打坐的時候才會發現

。此時,我們只是發現了而已,

雜念,一直混亂地存在我們心中。


 


在這樣混亂的狀態下,我們能否證悟呢?


 


只有走向密法大圓滿、大手印,或是密法中的圓滿次第等此類強制性的方法,才能把如此混亂的念頭當下斷除,即可當下現見心之本性。平時心如渾濁之水,則無法看到心的本性。何為渾濁?水本身從來不會渾濁,因其分子本為清澈透明。但要是其中摻雜太多的泥土,水的清澈透明度就會下降。最後,肉眼看水即為渾濁。水分子和泥土如何分離?就需要不動渾濁的水,過段時間後,泥土就會逐漸下沉,最終水方可恢復清澈本性。


 


 心的本性也是如此。

現在我們打坐時有如此之多的雜念,內心的狀態非常糟糕。似乎沒有辦法打坐,前途渺茫。但此時,如同渾濁之水,

實際上表明念頭繁多的心,其本性從來沒有混亂不堪。它永遠都是清凈的,跟雜念無任何關係。

但為何我們感覺不到心的本性呢?就是因為「水」中「泥土」的成分多了,遮蓋了水分子,肉眼就看無法看見。


 


煩惱雜念只是表面現象,這似乎很糟糕。有如此之多的煩惱;五花八門的無聊想法;莫名其妙的焦慮... ...但是心之本性不是這樣的。


 


除了這些糟糕的狀態外,所謂的本心或者說佛心真的存在嗎?我們是不是需要盲目跟風,迷信佛經裡面承認的心的本性?當然不是,佛經只是為了引導我們走向解脫之路而已。實際上,佛經最後講的心之本性處於我們內心的最深處。通過聞思修行,到了現見的那一刻,我們自然能感覺到心的本性真的如水分子一般,永遠都是純潔清凈的,只是在這之前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比如:一桶水,現在非常渾濁的時候,沒有辦法證明水是透明的。此時,如有一人,一出生便沒見過乾淨的水。若要向他證明,使他相信渾濁水的本質是透明的,則會束手無措。但如何讓他相信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需要他去相信那些曾見過清澈透明水的人。這些人也許曾在異地見過水是透明的,或者曾見過幾十年前此地透明的水。只不過這裡的水後來因環境污染,造成現今水是渾濁的。這些人以前看過透明的水,所以只能相信他們的話。否則無法得知水的本性是透明的。


 


佛陀曾宣講過如來藏(心之本性或佛心)。當時,佛說:「你們要相信我的話,因為沒有錯。」之後,將舌伸出,舌上有法輪圖騰。之所以有此因緣,是因佛曾在多生累劫中從未撒過謊。後來,佛陀又說:「如有一日,你們自己有一定的境界,就可了知心的本性是何樣子。」


 


就目前的狀況而言,我們的「心」並不清凈,我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清凈的本心。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24小時,接觸到的心從來都不是清凈的,而是混亂的意識。

如何相信清凈本心的存世?就需要先暫時根據佛講的方法來修,修為增上,才能明白心的本性的確有可能不是我們之前認識的那樣。

再往前走,就會越來越相信佛講的,心之本性是光明、純潔,清凈的... ...

寂止和勝觀,就是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心之本性的兩種禪定方法。









寂止就是把心中混亂部分降低,到一定時候,就沒有太多的波動,至少自己感覺不到明顯的雜念,基本上會停留在一個較為平穩的狀態,在寂止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了解心的本性是什麼樣的。這時會發現,心的本性,即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如果徹底了解「本來面目」以後,就是明心見性。當我們徹底了解心的本性之時,等於徹底地了解了我們自己。


 


人是由什麼構成的呢?就是物質和精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因為有物質的身體,但物質不能代表我們,因為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要離開身體,它只是我們暫時所擁有的東西。如果非要有一個東西代表我們,只能是意識、心,又或精神。


 


這有什麼用?我們會發現日常生活中每天面臨的煩惱、痛苦還有不順心的事情,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本質而產生的。如果能夠了解自己,那麼日常的這些煩惱所導致的痛苦,以及殺盜淫妄的行為等,就都不會發生。


 


例如:我們做夢的時候,會遇到或喜歡或憂怖的夢境。當我們看到夢中的這些事情,心中就會不斷地產生恐懼、歡喜,或者抱怨等。有了這些以後,又會導致說話、做事等行為的發生。說出來的話又會影響到別人,進而產生一系列的夢中事件發生。因為當下不了解這是夢,不了解夢境的本質,所以發生了這些。如果當下了知這是夢,知道夢的本質,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情。




認識心的本性就如從夢中醒來時一樣。


 


我們日常工作是為了減少生活中的痛苦。怕沒有經濟來源,生活過得不好;或者年邁體衰時,沒有人照顧... ...太多的顧慮導致每天拚命工作。這一切不是因為喜歡工作,而是無可奈何。實際上每天的工作,並不一定能消除我們的痛苦。工作只能解決生活中的一部分痛苦和困難,遇到諸如衰老、死亡,還有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其他痛苦,則根本不可能消除。


 


證悟以後,所有的煩惱從源頭上解決了。從此以後沒有煩惱、痛苦。我們不但能解決自己的痛苦,也能讓更多人學到此方法。


 


現階段之所以對認識心之本性的這條路不太了解,是因為我們對生活中的世俗事情關注過多。我們都知道努力工作可以賺錢,之後會過一個水平稍微高一點的生活。大家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願意在此方面付出。


 


另外一方面,因為我們不了解心的本性,所以在這方面投入得不夠。以此緣由,我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都沒有解決本質的問題。只是解決了臨時的問題,但臨時的問題解決以後,又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不知道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問題永遠沒完沒了,所以我們反覆地失敗。


 


我們

現在需要了解的是我們的本質。了解的方法,不是從肉體上,而是精神上。

因為如果有一個自我,則精神可以代表我們。我們需要探索心的本性是什麼樣的。


 


這個方法,需首先將雜念降至一定程度,否則沒有辦法看到心的本性。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修大圓滿這類的法,只要根機成熟,不需要修太多寂止便可直接看到心的本性,包括當年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他沒有修太多寂止,就看到了心的本性。




因為根機成熟,這些修法自有一套方法,能夠直指心性,讓我們當下證悟。雖然,我們

最終要學大圓滿,但在此之前,要讓我們的根機與大圓滿相應,這樣一來,大圓滿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如果我們與大圓滿的法不相應,不在一個頻率上,就不能證悟。

聽大圓滿的人很多,但因為很多人的根機並不成熟,所以不知道證悟的人能有多少?


 


實際上,大圓滿獨特的方法就是直指人心,而不是一步一步地來,但我們的根機跟不上,所以只能一步一步地走,這樣才有意義。


 


佛教講的所有東西,尤其是一個人整個的修行過程,修行道路上所得到的收穫,每一個進步,我們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

實際上,我們之前也講過,佛教講的就是一個人內在的變化,或者說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經驗。




比如,沒有學佛時的我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煩惱,學佛後的我還有沒有這樣的煩惱?從有到無,我是怎樣將其斷除的?在此過程中積累了什麼經驗?這些我們都會非常清楚,所以,千萬不要把佛教的修行看得非常神秘。有一些佛教的名詞,如果沒有解釋,我們都不知道意思,以及文字背後的內容,這些需要有善知識的講解。如果我們不去修,只是去講佛菩薩的境界等這些不可思議的東西,就會使其變得神神秘秘,但

實際上,只要我們去實修,不難發現佛教並不神秘,而是實實在在的,使內心經驗提升的過程。


 


首先,通過修寂止把內心的波動降低,就像讓渾濁的水經過沉澱以後變得清澈。











然後,第二個方法叫作勝觀。




 什麼是勝觀呢?

勝,就是非常殊勝的。我們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心的狀態,現在開心、現在不開心……但這樣的看到只是一種錯覺,是對內心的錯誤認識,並不準確,所以並不殊勝。

我們現在要提升內心的層次,提升內心以後就能夠看到本心和本質,這便是智慧。

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智慧。其實這種智慧是我們內心本身存在的,但是之前因為有太多煩惱,所以埋得很深,在日常生活中不起作用。就像一杯渾濁的水,水分子的本質是清凈的,但因為有太多雜質,我們看到的水是不幹凈、不透明的狀態。現在看我們

的內心,看到的也是渾濁的現象,各種各樣的念頭亂了套,沒有規律而言。我們平時接觸到的,不是本心,而是表面。現在我們的心平靜以後,有機會看到其本來面目,這就是勝觀。勝觀就是智慧。這時我們徹底發現心的本性。


 


大乘和小乘、顯宗和密宗,佛教講的所有的禪定都可以歸納在以上所介紹的寂止和勝觀兩個禪定中,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 靜慮·凡夫行禪定                      




 


前幾天我們講了「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內容,結合現代人的生活、三觀和心理狀態講的。如果不以佛經作為前提,我們所講的,頂多算是心靈雞湯,而不是佛教。但如果完全按照當時佛陀的語言,或是《瑜伽師地論》的語言來講,我們會很難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所以,我們把《瑜伽師地論》的內容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進行結合來講。


 


今天,我們的禪修若按照《瑜伽師地論》的分類來講,禪定有三種分類。不僅是禪定,六度的每一度都可以分三種,

第一個禪定叫凡夫行禪定,意即凡夫人也就是沒有證悟的人可以修的禪定。

這種禪定在其他佛經中,如《大乘經莊嚴論》中,也被稱為現法樂住。




現法,就是現實生活中為了解決一些煩惱,解決一些心靈上的痛苦和疾病,為了得到禪定的禪悅,而修的禪定。為了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快樂、喜悅而修的禪定,安住在現實快樂,叫作現法樂住禪定,這與凡夫行禪定是一個意思。




沒有證悟的人所修的禪定,最高級別就是四禪八定,尤其是四禪,如果能夠修出四禪,雖然沒有證悟智慧的成分,但心的平靜度已經非常高。並且,很多神通也是在四禪的階段中修出

來的,因為我們心的功能與物質一樣。過去古代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外在的物質有那麼多功能可以開發——一個那麼小的原子,就可以摧毀整個城市;那麼小的一個粒子,可以變成我們生活中有用的東西。過去的人不知道空氣中有氫氣和氧氣,也不知道空氣中可以傳播聲波、電等,後來科學技術讓物質功能發揮其作用。


 


佛在佛經中講了四個不可思議,其中一個就是物質的力量不可思議。當時佛就知道,如果我們有技術,物質可以開發出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功能。同樣,我們內在意識的功能更加不可思議,但到目前為止,除了佛教的修行以外,沒有辦法開發我們

的意識。




雖然我們沒有證悟,但禪定修得好,像他心通等佛教講的各種各樣的神通都可以開發出來,即能開發出意識的很多不可思議的功能。比如他心通,能知道周圍的人在想什麼;或人的肉眼,能夠看到原子、粒子……這些完全可以做到,只要有這樣的技術開發,我們的心本身就有這樣的功能。這個技術,就是四禪八定。




雖然我們覺得不可能,但如果你跟三百年前的人講通訊、網路等發展情況,他們也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根本無法接受。實際上,只要技術允許,這些不但可能發生,還會有無限可能。


 


意識的功能更加豐富,如果有足夠的技術,就可以開發,其中一個技術就是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最高的境界,就是內心非常平靜,在這個境界中,可以開發出它的很多潛能,比如不需要語言,完全通過心靈與動物,或不在我們這個時空維度的生命進行溝通。這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胡說八道。


 


不過,如果只有這個禪定,依然不能斷除我們的煩惱,尤其是我們細微的煩惱種子不能被破壞,只有平時比較明顯的煩惱會減少。修了四禪的人,脾氣都很好,不會生氣,心很平靜。但僅僅是平靜而已,如果長時間不修行,也會退失,或因為其他原因發生很大變化。另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就是除了內心平靜,知道一些我們現在的感官不能知道的以外,超越世俗、更深層次的心的本性仍然無法了知,所以這種禪定最多只能作為我們現世減輕壓力和焦慮的輔助工具。現在佛教的禪修在西方國家非常流行,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發現這能幫助緩解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如果沒有更高的追求,不想成佛,暫時也不想考慮解脫,但心理問題要解決,否則有再多的錢、再大的名聲,都是沒有用的。我們也知道有很多人,雖然名氣很大,但因為抑鬱症而自殺,也有很多人,雖然有錢,但也因為受不了抑鬱症的折磨而了結自己的生命,還有那些有權力的人,自殺的依然不在少數。因為心理不健康,金錢、名聲、權力都無法給他帶來快樂和幸福,最後為了解決心靈的痛苦而走上了絕路。因此,哪怕我們不成佛,不管下一世,但因為無法解決自己內心的痛苦而走向絕路,無論是從有神論、無神論、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等任何一個角度來講,都是不對的。


 


平時,自己懂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們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解決方法,只能求助於心理醫生,但現目前絕大多數的解決辦法是,如果嚴重了,就是讓人吃藥,最後還是靠物質解決,而不是依靠內心的力量。

依靠外在的物質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即使只是暫時控制,也會製造更多煩惱,一直都無法徹底解決。

所以我們不要依靠別人,要自己解決,而自己解決的方法,就是禪修。前面我們也講過,即使不想成佛、不想解脫,哪怕不信佛教都可以,但要是精神不健康,對個人生活和家人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個問題需要解決。


 


自己懂得如何解決,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非常重要。這就是情緒管理、自我管理。我們平時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個自己要懂。我們懂很多知識和方法,但卻不知道自己的內在問題如何解決,導致痛苦產生,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未來,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所以,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解決,要打坐修行,尤其是在我們不開心、有煩惱的時候,或是莫名其妙不開心、焦慮的時候,要懂得運用這些方法自己解決問題,這都是可以用一個非常簡單的禪修法來解決的。


 


這就是我們講的凡夫行禪定,或稱現法樂住,也就是靜慮。這對現代人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在西方,無論是否有信仰,無論信仰是什麼,都會進行禪修,禪修沒有這方面的界限,而且這種方法在未來一段時間,會越來越興盛。

原因就在於,大家知道禪修會讓我們感覺到快樂,解決我們諸多心理問題。




四禪八定外道也修,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那時的印度有特別多的宗教,比現在多得多,有些宗教的理論也很深,方法也有很多。印度的許多古老宗教也有禪修,他們修禪修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為了神通,需要有禪修的基礎,二是因為人可以通過禪定極度放鬆,他們追求通過禪定帶來的喜悅,也就是禪悅。




後來佛教誕生,也有禪修,佛教把禪修作為一種基礎,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本性,有了智慧,有智慧以後,目的就不僅僅是為了化解壓力、追求喜悅了。

當我們徹底了解自己的本性,就如一個人從噩夢中醒來一樣,我們完全可以從輪迴中蘇醒。

佛教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


 


除了寂止,後面還要有勝觀的禪定,這樣才能達到目標,這是第一個禪修。











 


    

  # 靜慮· 義分別禪定                        




 


義分別,也是佛教的術語。意思是,心靜下來以後再去分析。「義」,外在的世界、內在的精神,叫作義。

「義分別」,就是通過佛教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去尋找萬事萬物的真相,進行分析、研究、觀察,最後得到一個結論。結論是什麼呢?結論是萬事萬物都是如幻如夢的。

這也是在禪定中去分析。


 


為什麼要在禪定中去分析呢?




平時我們沒有禪定的時候也可以觀察分析,只是這時我們心本身就很亂,靜不下來,專註力很弱,所以這時候去分析雖然可以得到結論,但是深度卻不如禪定當中觀察的程度。

心靜下來想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所以禪修可以用到任何其他方面。




西方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打坐。警察、軍隊、學校學生們通過打坐來提高專註力。提高專註力對現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眼耳鼻舌身接受到的外在信息又多又亂,我們的意識跟著外面的信息來源跑,我們的心本就非常散亂,加之有這麼多外面的東西干擾,就變得更散亂。


 


除了佛教的打坐修行時能夠觀察到雜念,當我們要坐下來認真思考東西,遇到考試等重要事情,心也靜不下來,沒有辦法很認真地去想某一件事情,這個時候禪修是非常有幫助的。

禪修把我們非常混亂的精神規範起來,讓其專註於一個事情,禪修就達到這個目標。


 


禪修可以提升我們的專註力。

在禪定中思考,我們對無常、空性等了解深度會有所不同。

比如說修最簡單的慈悲心,在有寂止禪定的基礎上去修慈悲心,與

修加行的時候,在沒有禪定的基礎上去思考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是不同的。

在有禪定的基礎上去思考,對萬事萬物的了解程度可以更高、更深,這種禪定就叫作義分別禪定。


 


前面我們講的禪定就是心平靜的狀態,什麼都不想;後面是義分別禪定,平靜下來了以後再去思考、分析、觀察,這樣以後,通過觀察和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和沒有禪定所得到的結論完全不同,非常有意義,這叫做義分別禪定,或者靜慮。




 


    

 # 靜慮·如來善法                           




 第三,如來善法。佛歡喜的禪定。

這個就是深入了解空性,證悟空性的禪修。


 


將禪定分為這三種。

這三種禪定當中,第一個現法樂住禪定或凡夫行禪定,是沒有進入佛門或者沒有信仰的也是可以修的。

西方有很多修行禪定的人,他們沒有信仰,或者絕大多數人是對西方宗教有信仰,但對佛法沒有信仰,但他們也一樣可以通過禪修解決問題。


 


第二個義分別禪定,是佛教資糧道和加行道的禪定,即未證悟階段所修的禪定。在禪定中去觀察分析世界是什麼樣的?自我是什麼樣的?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煩惱?我為什麼輪迴?通過觀察,可以找到很多答案。




第三個如來善法禪定,是一地菩薩以上的所有禪定,這些禪定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禪定,這些禪定的名稱我們都是聞所未聞的。


 


我們剛才講的凡夫行禪定、義分別禪定和如來善法禪定,是《大乘入楞伽經》所講。

另外三種禪定,

是《瑜伽師地論》講的禪定。大乘佛教的禪定非常多,簡單了解這兩個就可以。這些禪定也可以歸納為「寂止」和「勝觀」。




 第一個是現法

一樂住禪定。




 第二個是能引菩薩等持功德禪定,

通過禪定能夠產生菩薩等持功德。等持就是禪定,也就是產生菩薩禪定的功德。這種禪定能產生大乘、小乘等各種禪定的功德。我們可以學五部大論中的《現觀莊嚴論》,其中講了許多大乘的功德,《俱舍論》則講了諸多小乘佛教的修行功德。以上就是第二種禪定。


 


 第三個,饒益有情禪定,

尤其是菩薩的一地以後,他們的修行或者是饒益眾生的各種事情都是在禪定的狀態中進行。我們現在要完成一件事情,就需要親自去做,但一地以上不需要親自做什麼,在禪定狀態中可以完成。就像現在高科技創造了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之前我們人要去完成的工作,現在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可以去完成。同樣的,一地以後,他們有這樣的禪定,就在這個禪定當中去完成利益眾生的各種事情,比如

通過禪定到地獄或中陰界去度眾生。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饒益眾生,但我們沒有辦法通過禪定幫助眾生。雖然去利益眾生,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要盡心儘力去做,但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少,和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力量相比,我們的能力微不足道,能做的事寥寥無幾。不過,這不代表我們不去利益眾生。前幾天講,我們

主要是要提升自己的禪定智慧,然後再去利益眾生,這是最好的方法,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到一地就不去饒益眾生。


 


在沒有機器人的時候,所有事情都是人去做,大型公司的辦公廳有成百上千人。有了人工智慧以後,人都不見了,只剩下幾個,但是工作量比之前那麼多人做得還完成得更多更好。我們現在就是因為沒有禪定,自己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力度不夠。有了這樣的禪定以後,就能像人工智慧一樣廣泛度化眾生。所以一地菩薩以上,才真正有利益眾生的力量。


 


比如說,幾千人自己拚命去幹活,還不如發明一個了不起的機器人,他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很多人很長時間完成的工作量。所以,

一地以上菩薩的力量非常大,這叫饒益有情禪定。而我們現在的饒益有情禪定就是慈悲心和菩提心。


 


如果我們連慈悲心和菩提心都沒有,那就沒有任何技術,沒有任何力量幫助眾生。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像石器時代的人,只有石頭,沒有任何工具。如果有了菩提心,還沒有禪定,就像發明了很多機械,還沒有人工智慧時一樣,這些機械的力量當然超過很多人的力量,能完成很多人很長時間完成的工作。

人工智慧出來以後,之前的所有這些工作加起來也比不上人工智慧的工作量。同樣,對於凡夫來講,沒有菩提心時,有菩提心卻沒有禪定時,既有菩提心又有證悟的禪定時,能夠利益眾生的力度各不相同。當我們既有菩提心,又有證悟的禪定時,我們就會像擁有一個非常高級的人工智慧的工具一樣。道理就是這樣的。


 


實際上我覺得佛陀開發人類內在的潛力,在利益眾生的工作上

發揮了作用;現代科學家開發物質的力量,發明了很多機械、人工智慧等,兩者走的路不一樣,一個是精神範疇,一個是物質範疇,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樣的,規律是一樣的,這是第三個禪修。


 


這三個禪修就可以歸納為我們剛才講的兩種方法,第一個是寂止,第二個是勝觀。寂止的方法不具體介紹,沒有時間,而且具體方法之前已經講過很多次,但還是簡單地說一下。




 








寂止有很多修法,尤其是在密法裡面,但所有修法中,最好的一個,顯宗密宗都在講,就是我們之前講的——看佛像,看著佛像然後觀想佛像,把我們的心定下來。




為什麼說通過觀佛像修寂止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呢?


 


第一,這次雖然講的是生活當中的禪修,但也需要前期訓練,否則,在生活當中也用不上,所以第一個我們看佛像修禪修。先是用眼睛看,最後用意識去想。




當用眼睛觀察很長時間以後,用意識去想,一點也不模糊,可以把佛像觀想得非常清楚。觀想完了以後,任何時候都可以觀想,只要兩分鐘時間立即把佛像觀想出來,然後在佛像前面可以發心、發願、祈禱,或者我們把內心專註於佛像,可以感覺幾分鐘時間的平靜。比如堵車的時候,靜下來觀想一下,我們也就同樣可以感受到禪定的平靜、輕鬆和自在,生活中處處可以用。在這個之前做專門的訓練,我們打坐去修,修成功以後,然後在生活中任何時候可以觀想。


 


第二,臨終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其他的法,只要佛像觀想得清楚,釋迦牟尼佛也好、阿彌陀佛也好,在臨終之際,完全可以起到破瓦法的作用,有助於往生。

臨終的時候如果沒有其他竅訣,只有這一個就可以。如果佛像觀想得比較清楚,下一次修密法本尊,觀想本尊的時候便會非常容易,完全可以作為修本尊的很好的基礎。


 


第三,作為佛教徒,隨念三寶,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平時也會念誦《

隨念三寶經》,隨時隨地都要去想三寶,憶念佛法僧,三寶當中的佛已經在我們腦海當中了,映在我們意識當中,需要祈禱時,可以很快把佛像調出來,就像把電腦畫面調出來一樣。能夠隨時隨地念三寶,非常有意義。我們平時需要懺悔、積累福報、皈依、發菩提心的時候,也可以觀想佛像,在佛像面前皈依,發菩提心。




這是修寂止最好的方法,具體的步驟已經講過了,可以看《慧燈之光》的書和視頻詳細了解。


 


第二個方法,勝觀,就是要證悟空性。

證悟空性的方法非常多,第一個方法,是通過中觀邏輯推理的方法分析觀察,我們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我們人,尤其是最關鍵的自我是什麼?外面的很多物質,我們不了解沒關係,但要了解我們自己,這是最關鍵的。通過中觀的思維方式觀察以後,我們會發現,原來所謂的自我,完全是抽象的概念。


 


比如說一本書,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不是具體的東西,這樣講很多人不太理解。因為一本書它是300張相互沒有任何關係的紙湊在一起的。

如果把300張紙分開,則不能叫一本書。但300張紙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觀念立即會發生轉變,認為是一本書而不是300張紙。這到底是一本書還是300張紙?除了300張紙以外還有一本書嗎?所以,一本書肯定是抽象的東西,真實存在的是300張紙。當這300張紙合在一起時,我們內心中產生的觀念,將其定義為一本書。


 


「我」的觀念,跟這個道理一模一樣。我們的身體由多少細胞構成?這些細胞完全可以各自分開,那麼這些細胞分開以後的每一個細胞是不是身體?當然不是!




細胞不是身體,身體也不是細胞。我們認為哪一個是真實的?這些細胞堆積在一起是人的身體,分開以後,就是細胞,每一個細胞上面都沒有身體,如果我們認為這些細胞是真實存在的,那我們所認為的身體的觀念就是一種抽象的觀念而已,不是具體的東西。身體如此,這些細胞又長什麼樣子呢?根本不是我們觀念當中的自我。我們觀念中的自我和我們看到的細胞相差十萬八千里,完全兩回事。




隨後分析精神,也是這樣。最後,我們會發現原來這些東西都是未經觀察時的盲目概念。


 


但是,沒有人去觀察,也沒有人懷疑過,無論是什麼科學家、哲學家也不會告訴我們不對。短暫的人生就這麼過去,誰也不會關心這個自我是對是錯?是抽象還是具體?短暫的一生轉瞬即逝,誰也沒有發現什麼不對。現在觀察的時候卻發現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發生在「自我」的觀念上——一旦自我不成立,外面的成立了又怎麼樣?有什麼用?進一步觀察後發現,實際上,萬事萬物都是一大堆的錯覺。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叫做義分別禪定。





 


這樣把人的身體、精神分析以後,最後發現沒有身體,都是一大堆的細胞,再分析下去,細胞變成分子、原子、電子……最後不存在,這樣一觀察,根本找不到一個存在的東西,這個道理非常甚深。

深入了解以後,就會徹底明白,我們的盲點不是外面的東西,而是關於我們自己的真相。外在的真相,有科學家和哲學家他們去研究,但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世俗間,有神通的了不起的這些人,還有我們平時供奉的神仙,也沒有弄明白自己是什麼,所以大家都在輪迴中流轉。




最終我們要在禪定當中思考。用簡單的方法去分析,得到結論的時候,就在結論當中安住,這也是禪修。




今天把禪修的框架告訴大家,具體方法已經講過,

視頻和書都有,今天不需要講。


 


我們要一步一步修,首先是四前行,然後是五加行。

為什麼呢?因為

如果沒有出離心,直接去修禪修,就不是佛教的內容,外道也會修。

前面講了現法樂住的禪修,四禪八定的境界在禪修中是非常高的境界,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變成了外道,不屬於佛教的戒定慧中的「定」。尤其是我們剛才講的,把佛教的禪修作為化解壓力的正念禪,還沒有四禪八定這麼高,這種禪定更不是佛教的禪修,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禪修必須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否則,我們去打七、修禪,時間再長再好,頂多是外道的禪定,這個一定要明白。


 


所以我們先不講禪定或寂止,先修出離心、菩提心,在此基礎上,修什麼禪都是佛教的禪,都是解脫道。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修禪,修得再好,甚至七天沒有任何雜念,達到這種程度又能怎樣?由於不是佛教的禪定,所以跟解脫道沒有任何關係。




盲目地做任何事,都非常可怕,不但是世間的事,學佛也不能盲目,否則,遲早會出問題。




我們平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聞思,否則,只是盲目地學佛,最後會退失信心。佛教始終非常重視聞思修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以後,對解脫道會有一個整體了解,然後就會有一個長遠的計劃和修行的方案。有了計劃後按照計劃,一步步去做,哪怕做到一點點也是有意義的。


 


否則,不了解整體的修行方法,在一時衝動的情況下,臨時修7、8天禪定,稍微有一點感覺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感覺是肯定會有的,修什麼樣的禪定都有感受,但是感受有了以後,到底有什麼用呢?有這個感覺後,人可以放鬆了,睡眠調整了,心情好了,最多不過如此,當然這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有價值的,但是放在佛教修行上面是沒有用的。


 


聞思一定不能缺少,一定要先聞思再修行。

修行也不要直接去修無念的寂止和勝觀,而應先修加行,比如修人生難得,其實這也是一種寂止,通過修人身難得的修法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並不是所有寂止的修法都沒有思維,有些是有思維的,通過思考,可以讓心靜下來。很專註地修四加行,這也算是一種修寂止。


 


一面修無念的寂止,一面修加行,這些都非常有意義。首先,要對修行的路有足夠了解,必須知道先後的次第和順序,從最簡單和最基礎的開始,一步步走,保證已經走完的路都是準確的,沒有走錯路,不然走過的都是錯的,那就沒有任何作用,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


 


禪修十年八年以後,有可能我們也會遇到各種禪修派別,甚至有許多禪修大師,會創造自己的禪修,這也是商機,高昂的學費可以讓他們賺很多錢,從而亂象橫生。在這些亂七八糟的禪修中找不到佛教真正的禪修,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有智慧,先

搞明白佛教的禪修是什麼,然後再去修,不要盲目去修各種各樣的禪修。




雖然今天還沒有面臨這樣的情形,但以後可能會遇到,那時,真正的禪修有可能會消失,我們會面臨這一天。因此,現在就要把這些事情弄清楚,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修,就會有收穫。即使暫時沒有很明顯的成效,只要不放棄,路沒有走錯,就一定會有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主題丨建立可持續的修行公約
慈誠羅珠堪布丨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對治懈怠的秋冬錦囊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