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最新:索達吉堪布傳講《勝道寶鬘論》23課:關於「法王」的問題,我想和金庸聊一聊

最新:索達吉堪布傳講《勝道寶鬘論》23課:關於「法王」的問題,我想和金庸聊一聊




 


最近學院在念阿彌陀佛心咒,大家都比較累,再加上晚上上課也許更疲憊。但我想,最後一座,下午六點鐘就結束了,時間尚早,第二天早上八點鐘才開始第一座,中間剛好有時間,大家累一點也值得。因此還是堅持給大家講課。


 


下周一、二講《維摩詰經》,周三講《孝經》還是《勝道寶鬘論》(問周圍人意見)?好吧,還是講《勝道寶鬘論》(眾笑),周四和周五講密法班的課。明後天也是如此。下周六可能會念《阿彌陀經》的傳承,比較簡單(《阿彌陀經》的傳承較短),也是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創造一個緣起吧。這是下周的課程。


 

還有一件事情要說一下,(對周圍人說藏語)今天是天降日,我順便看了2010年的微博記錄,當時,我的微博也是在天降日首次開通。我算了下,到現在已經九年了,等會兒12點鐘後就已經滿十年了。不知不覺中,微博也已經開通這麼久了。我看了第一條微博:今天開始開通微博。學院下雪了,我的院子裡面有一棵樹,樹下有兩個鳥雀,很可愛。


 


以前也沒寫過微博,不知道寫什麼。當時好像有兩個北京的居士來我這裡,介紹說現在新出現一個叫微博的網路平台,很有意義,你要不要開通?我稍微了解了一下,覺得確實很有價值,就從天降日開始開通——這是個吉祥的日子。然後一直到現在,也九年了。剛開始的時候,我每天都寫,現在基本上是一個月寫一次。(眾笑)


 


很多佛教徒、非佛教徒一直關注著,也有些人偶爾來瀏覽一下微博,不管怎樣,在此都非常感謝你們!剛開始我希望閱讀的人、點贊的人多些,但現在好象也不太希望人很多。人的心態是無常的,十年前我外出講課時,希望聽眾多一些,這樣大家得到的利益也多些;但現在卻有不同的想法,覺得人多可能會麻煩,要謹慎、低調,反而人少一點安全,只要有少數人真正地在聞思修行,也未嘗不可。其實,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還是堅持。


 


去年微博上給大家提供了《大學演講》的內容。今年是藏文的教言,每天給大家推薦一個我喜歡的教證。如果明年無常沒有現前,打算每天給大家發一段法王如意寶的教言和老照片,從以前教言中截取。我有很多法王如意寶的老照片,但不知道夠不夠,之後,給大家提供一個郵箱,有法王照片可以發給我,到時我可以給大家發布到微博上。


 


每天給大家發一張上師的照片,是因為一剎那思念、想念上師的功德遠遠超過無數劫觀修本尊的功德。今天在場的佛教徒,很多人沒親見上師的威儀或親耳聽到過上師的法音,但確實是直接或間接依靠他老人家悲願力和加持,我們才有了今天這樣殊勝的機緣。世間人也常說「飲水思源」,作為一個知恩、報恩的佛教徒來講,更要感恩我們的傳承上師,對自己的傳承上師要有不可退轉的信心。


 

感恩之心,也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義務,是一件最應該行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感恩心,很多利生事業可能難以持續。有這樣的印持,也許能堅持下去,即使不能繼續,初心也清凈無染。所以,這是明年2019年的計劃,每天給大家提供一張法王的照片,那怕是看一眼,也會有無量加持和利益。


 


(上師拿起一本書展示給大家)《智者入門》看過沒有?由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2014年翻譯完成,今年2018年正式出版的。這裡面講了所有與佛教有關的智慧,確實非常殊勝。以前我看過,也給別人講過,記得自己剛來學院時,前面的頌詞背得很熟,但現在我都忘了(上師笑)。以後因緣成熟的時候,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但其內容很多,也不可能全部講完。當時好象想寫個譯序,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最後沒加進去。


 



下面繼續講《勝道寶鬘論》。我還是念一下藏文,這樣凡是聽這一堂課的人都會得到加持。(上師念傳承)


 


《勝道寶鬘論》是一部非常殊勝的竅訣教言寶典。這些「十法」教言有些是邏輯性展開宣講,有些是比較單獨性地宣說。希望在座的各位,即使只聽了一堂課,只要你能記住其中一句一偈,也是最好的學習。比如今天講十法,十法裡面你最喜歡哪一法?把那一法記在筆記本上,或記在心裡,這也是很重要的聞思態度。


 


昨天我們學《維摩詰經》的時候,講到「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就類似這樣短短的一個偈頌,能記下來也很好。(上師念藏文)我一直記著藏文的,有時候藏文、漢文都能記住,有時候只能記一個。到了我這個年紀,閉著眼睛還在背、有時走路的時候也在背,你們很多年輕人,在聞思上更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在佛法上得到利益和定解。

 


今天講的十法,是每三個初中後的法一起講,這樣共九個,最後做一個總結。今天講「需要的十種法」。誰需要呢?是作為修行人非常需要的法。商人、政治家和藝術家,他們需不需要?不一定,因為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修行人完全不同。還有些學者型佛教徒,主要從事學術研究,他們也不一定需要。這裡面的竅訣,是依靠佛法修行的人特別需要的。


 


第一法講的是「最初需要有待宰的鹿從地牢逃出般深深畏懼生死的信心。」

這裡所說的最初所需,就是要像待宰的鹿從地牢中逃出來一般深深畏懼生死輪迴的信心和定解。


 


前面也講了,我們最初對法、上師三寶,如果沒有很堅定的信心,那佛法根本無法融入自心。


 


前幾天也講了,作為佛教徒,剛開始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信心。但這種信心能否保持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其實,信心即歡喜心,心裡真正喜歡、敬愛三寶。它具體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心呢?就是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的迫切心。因為生死輪迴異常可怖。


 

無論是世間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和科學家,還是所謂的國王、總統、藝術家,甚至梵天、帝釋等,他們有這種救護能力嗎?他們都沒有能力。輪迴恐怖如毒蛇窩,可怕如火坑,令人窒息如牢獄,因此我們每個人首先最需要有出離心。自己深有感觸:哇!輪迴是如此可怕,我這樣不斷地輪迴生死,何時能結束啊?怎樣能快速從中獲得解脫——非常有迫切感。這叫做信心、出離心、求法的意樂。


 


就像野鹿被關在地牢當中,一旦打開門的時候,它會義無反顧地逃離。根本不會願意停留在籠子里或地牢中。同樣,我們每個人想從輪迴中獲得解脫,一定要毫無留戀,義無反顧。這樣的心叫做信心、出離心。


 


世間人的恐懼主要是來自於生死。比如我們很害怕。害怕什麼?害怕死亡。

以前龍猛菩薩也說:「若有畏懼者,因畏於生死。」

如果有畏懼,那最可怕的是什麼呢?怕生死輪迴。我們凡夫人不知道輪迴痛苦,若凡夫人真正完全了知輪迴的種種苦狀,會感到極其驚怖。


 


如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所說:「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則於彼剎那,身心同毀滅。」

如果凡夫人真正知道了我們生生世世在地獄、餓鬼、旁生、人類的輪迴痛苦,很可能剎那間就會嚇得身心俱毀,像我們經常說的:「嚇死我了!」




佛住世時,有一位比丘憶起以前輪迴中當地獄眾生時的痛苦時,身上的毛孔就開始流血,連僧衣都被染紅,後來佛陀特別開許他穿花色的衣服,因此被稱為花色比丘。




在輪迴中擁有一種真正的畏懼感是最好的信心。當然這個信心應不可退轉、非常堅定,否則我們可能偶爾有一點出離心或信心,但隨著世事的變遷卻會慢慢退失。




很多人剛來的時候信心特別大,對輪迴也特別恐懼,但慢慢地好像對輪迴就不怕了,膽子也越來越大(上師笑),這也是作為修行人的一種失敗吧。剛開始我們好像對法很有意樂,對三寶的信心看上去也非常堅定,但因為不是特別堅固,最後就會因其他種種因緣而退失得所剩無幾,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剛開始時就要對輪迴有真正的認識,對三寶有穩固的信心,這對初學者是很重要的。




現在有些剛出家的道友會說:「我要穿好一點的僧衣、住好一點的宿舍!」或者不少佛教徒會想:「我要準備什麼法器呢?要不要準備這些、那些……」其實凡是外在的東西,有沒有都可以,最關鍵的是這顆渴望從輪迴中獲得解脫的心,這在開始時是最重要的。


2.中間需要有農夫辛勤耕耘般死也不悔的精進。




中間的時候需要像農夫一樣精進耕耘,寧死不悔地精進。




如果開始時皈依、學佛、出家,中間光是辦個皈依證、穿出家衣服,天天懈怠、懶惰、虛度光陰,其實也沒特別大的意義。我們應該對修行的法門有一種意樂,然後不斷精進,先聽聞佛法,中間自己不斷思維、修行,對整個法一定要有種精進之心。




開始要有信心,中間要精進,就像這裡的比喻所講:農夫為了秋天獲得豐收的莊稼,在農務過程中,無論施肥鋤草,在農田裡辛勤耕耘,非常努力,該做的所有事情都會去做,最後他就能胸有成竹地想:「嗯,該做的事情已經全部做完了,沒有什麼遺漏的,現在肯定沒問題了!」於是非常有把握地等待豐收的碩果。




同樣道理,在修行人的一生中,當學到法以後,應非常努力、精進地去修持,到最後才會死而無憾。我們在座的好多道友這一點上確實做得很好。有些人因為種種因緣,小時候沒能遇到佛法,但自從進入佛門後,也一直很非常精進。



我自己也這樣想:「雖然自己可能修行的時間確實少一點,但自從來喇榮後,不管哪方面都還是盡心儘力,該做的地方也很努力,如講經說法、為學院發心、為道友們提供不同語言文字的翻譯等等,倘若離開人間,至少不會感到後悔。」但這也稱不上真正的精進,若是看了前輩大德的傳記,很多地方也是沒辦法與他們相比的。




不管怎樣,作為修行人要有非常大的精進力,而且這種精進要持之以恆。若能持之以恆地精進,無論做什麼善法都會越來越增上。




《大乘六趣般羅蜜經》里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譬如風吹火 ,隨小漸成大,精進亦復然,善法而增廣。」

意即火苗很微弱的時候被風煽動,雖然最初火很小,但隨著風慢慢吹動,火苗會漸漸變大。精進也是同樣的道理,通過不斷地精進,很小很小的善法也會慢慢地增上廣大,長期的精進對於聞思任何法,都會起到不可思議的作用。




我看到很多居士和出家人,雖然剛開始學識不是很淵博,因為一直沒有放棄,最後也有很大收穫。就如農民,辛勤耕耘後一定有收穫。我們身邊一些參與講考的道友,一直堅持了很多年,雖然有時候沒有輪到自己作法供養,但仍然不懈努力,一直沒有放棄。



有些道友就比較可惜,我認識的有些人學著學著中途就消失了,我通過不同途徑打聽這個人是不是還活著?是不是還在這個山溝裡面?他們說:「這個人是在山溝里,但他在修一個特殊的法。」「特殊的法」要是能成功也不錯,但最終結果怎樣也很難說。修行人若是離開正常的軌道,成功率是比較低的。




希望以前特別愛聞思的道友,若是因為身體不好或心態不好,一兩天出一點問題也沒事。因為是有為法的原因,無論任何事情,出一點故障是正常現象,只要不放棄,到後來會慢慢恢復正常的。




我還是比較喜歡老朋友,所以你們要持之以恆地精進,需要如農夫耕耘般長期堅持,這一點非常重要。精進的人什麼時候死都不會特別遺憾,所以我們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但有些人臨死之前還是醒不過來,沒辦法。




聽說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昨天去世了,我看到很多佛教徒也特別傷心。當然,你們可能因為看過他寫的武俠小說和電視劇,深受影響,有些道友還祈禱他再次轉世、乘願再來。(上師笑,眾笑)




我對他有認可的地方,也有不認可的地方。認可的地方是他對傳統文化的深挖,和一些不共的藝術造詣等,其他人可能難出其右。不認可的是他早期小說對藏傳佛教形象的醜化……(眾笑)可以說完全是誤解,凡是藏傳佛教的法王、大師來了,都是無惡不作、罪大惡極……(眾笑)但他好像對漢傳佛教還稍微有點接納,從很多方面可以看得出來。




他的作品我雖然看得不多,但也略知一二,後來我去香港時,很想當面和他交流一下(眾笑),因為他小說里對藏傳佛教的描述大多都是失實的。




後來看到他在一本書的序中寫到:「以前的作品中對所有民族、宗教都是一視同仁、無有偏頗的,比如藏傳佛教、蒙古薩滿等,但其宗教徒中也確實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可能因為收到了種種輿論反饋後,態度才有所修正吧。但與此同時,隨著影視劇的傳播,以前那些帶有偏見的作品仍然還在人世間繼續蔓延,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良影響。




所以,有些思想家離世,有人會讚歎懷念,有人會保持沉默,有人對他的思想會保留不同的看法,但我是不希望他「乘願再來」的(眾笑),因為他筆下的藏傳佛教「大師」,雖然個個武功高強,卻都是壞事干盡。如果藏傳佛教真的像他所描述的那樣也無可厚非,但事實並非如此!




現在有些佛教徒,包括我們藏傳佛教徒,可以說是非常愚笨,而愚笨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受這些小說、文化的誤導。還有一些西方「大德」,包括學密宗的,他們在行為上好的方面不學,不好的就各種「不執著」:「密宗就是什麼都行啊,雙運啊、喝酒啊……」其實這些都是很高深莫測的境界,那有沒有這樣的人呢?在極少數的修行人中還是有的,但大多數像我們這樣的人,是絕對沒辦法行持的。




現在有些道友在弘揚生活佛教、人間佛教的時候,也是該弘揚的不弘揚,不該做的、不該說的事情偏偏大張旗鼓,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真的有生死自在的功夫,我們也不否定,但這些人對佛教的一知半解卻令人堪憂。




今天我門口來了一個人,說他已經破了根本戒,還說金剛乘、菩薩戒當中有一種方法,可以馬上清凈罪業、恢復戒體。我說我們學院不弘揚這樣的方法,學院當中也沒有這樣的傳承,你最好不要呆在學院了。




不論居士還是出家人,應該按照別解脫戒清凈戒律、無有爭議地去弘揚佛法,如果無能為力,最好量力而行!法王如意寶說過,老虎能跳過的山澗,青蛙最好不要嘗試(上師念藏文)。好好修行固然能得到解脫,但是如果青蛙要學老虎,結果可想而知。藏傳佛教當中,就有「青蛙」特別喜歡模仿「老虎」,因為老虎跳得比較遠,青蛙也很想和老虎扮演同樣的角色。究其原因,可能也如前面所說。




藏族諺語說:「拽上去,一百個人往上拽也頗感不易;拉下去,一個人往下拉也輕而易舉。」

比如我讓一百個人把他拽上來都很困難,但是讓他下墮,一個人就可以輕鬆把他拉下去。




世間很多人努力地在傳播正能量、弘揚正法,但真正能做到正法廣弘卻非常艱難,與此相反,與正法相悖、似是而非的邪法,很多人學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做起來也是輕而易舉。




希望大家精進弘揚佛法時,不要因為一己之私去做一些事情。如果生前做一些自己也不知是否如法的事情,不管如何粉飾太平,因果定不會有絲毫欺惑,臨終之時,必然悔之晚矣,大家要注意避免這些行為。




這是中間需要死也無悔的這種精進。




3.最後需要有完成大事之人般無所死亡的安心。




最後要有完成大事般的心安,達到無畏死亡的安心。




應該是「無有死亡」,可能是版本有所不同吧,這個詞在這個版本里並不明顯。意思是,開始時對法要有信心,中間要有精進,最後心要得到無死的境界,即使面對死亡也毫無懼色、十分平靜的境界。




世間能做大事的人物,比如參加競選,並最終獲得總統的寶座;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人卻賺得一筆巨額財富;努力追求成功,獲得了渴盼的人或事……雖後來也有可能出現煩惱、不滿足的情形,但那時也有成辦大事之後的心安。




比如每次學院建成一個大型建築,像大經堂或宿舍路建成以後,會有「終於完成」、「終於成功了」的安慰,我也有這種完成大事後特別安心的感覺。




修行人也一樣,因為一輩子精進修行,到最後即使面對死亡也毫不畏懼,心中快樂、安詳,無論住在哪裡都非常安心。




密勒日巴尊者說(上師念藏文):「吾初畏死赴山中,數數觀修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

最後獲得無死境界,遠離對死亡的畏懼,這是我們也很希望達到的境界。




最初很怕死亡,因此到山谷中修行,最後獲得了無死的果位。對於最害怕的死亡及何時死亡,已完全無所畏懼,好的修行人時刻都準備好了,一般的修行人應該也能做得到。如我的母親,雖然她一字不識,但往生前也說自己什麼都不害怕。雖不知真假,但從後來的觀察來看,好像確實沒有什麼畏懼。她並沒有大圓滿等高深的境界,只是特別喜歡《極樂願文》,總是一心一意地念誦。所以即便是非常普通的人,遇到佛法也能解決生死大事,也許人越來越衰老,才會越來越感覺到正法帶來的安全感。




自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受西方工業革命的影響,人類追求安心的方式轉向物質,以唯物論的指導思想,去尋求心以外的快樂。其實唯物主義並非現代才出現的,佛陀時代甚至更早前就已存在。印度的順世外道就是如此,它追求外在事物、不承認因果,是真正的早期唯物主義者。後來這樣的價值觀被西方所鼓吹,人們認為世間的快樂應從物質中獲得,所以拚命地榨取,污染環境、摧毀自然資源、無所不用其極……




你們有空時可以了解一下非洲54個國家的歷史,尤其是歐洲國家去掠奪資源、殺害原住民等,人類做了很多違背良知的事,目的就是「我要獲得快樂」,並要「永久的」快樂,這需要佔據很多資源,然而快樂並非是由物質帶來的。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所謂的明星、官員或商人,他們所擁有的外在物質可謂應有盡有,如果名聲、愛情、物質財富等能帶來永遠的快樂,那他們已擁有的可謂富足,但他們最終並不快樂,也有很多人抑鬱或自殺,可見快樂並不全部依靠物質。現在世間名人或智者也認同佛教所說的:快樂自內心而來。




修行人即便外在的財富微薄,但通過修行會逐漸地會帶來內心的快樂。沒有修行經驗的人,不一定懂得此理。


 


通過修行,不僅能夠讓人坦然面對死亡,也能像許多成辦大事的人一樣,在面對生活的時候充滿了無畏的力量,這是世間物質財富無法帶來的。


 


我也遇到過一些非常富有的人,他們說自己在沒錢的時候,認為有了錢一定特別快樂,可真的擁有了卻發現並非如此。例如一個愛車之人自己卻沒有車,他會認為能夠開賓士一定非常幸福,一旦有一天他真的擁有了一輛賓士,也許在開始的一兩天里會感到舒心,可新鮮感褪去後就覺得不過如此,隨後也許還會產生一系列新的煩惱和痛苦——這就是世間快樂的本質。


 


當然,我們並不排斥社會發展和物質享受,佛教徒從不會排斥這些,這個道理在許多場合都講過。(是不是前面講得太廣了,後面就拚命趕,對吧?這樣也很好嘛。)


 



4、最初需要像箭中人的要害般了知無暇。





接下來也是以初、中、後分別闡述。




修行人首先應當像被箭射中要害一樣了知無暇、斷除散亂。一個人若是被箭射中了要害處,便會無心其他,想盡辦法自救。同理,作為修行人,也應當機立斷地修行。就像《前行》中說的那樣:無需跟父母親朋商量。


 


一些道友想出家,來問我:「上師啊,怎麼辦?」其實,若一個人產生了出離心,便會迫切地想要求法。當時我想出家,也問過許多上師,有的說:「你千萬不要出家,很危險!會有麻煩!」有的則說:「出家可能好一點,但是再等等吧。」大德們的說法都不盡相同。


 


佛陀在《有暇經》中說:「我說八無暇,是眾生難處,得者有暇者,斯人是稀有。」

八無暇(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邊鄙地、邪見、不遇佛出世、喑啞)是眾生的難處,一旦落入便失去了修法的機會。即生中獲得了暇滿人身,有機會修行,是極其稀有難得的。目前世界上共有70多億人,這其中能夠了知暇滿人身的珍貴,並且聞思修行的人寥若晨星,因此,當有機會修行時,應當像「箭入中要害」一樣,刻不容緩地進行。


 


5、 中間需要像死去獨子的母親般修行無散亂。




母親失去獨子會尤為憶念,覺得世間任何的美食妙欲都索然無味。目前在國內,失去獨子的母親被稱為「失獨母親」,這樣的情況如今非常多,且有增長之勢。失去孩子的父母非常可憐,有的人因無法排解喪子之痛,自己開通兩個QQ號,扮演自己的孩子與自己對話:一邊問:「孩子,你怎麼樣?」一邊自己回答:「母親,我很好。」「你現在過得怎麼樣啊?」如此,無時無刻不思念著自己的孩子。


 


作為修行人,應當像失去獨子的母親般無有散亂地專註於法,如饑似渴地認真思維法義。有些道友剛開始修行時特別有緊迫感,以前我剛來學院時,也是如此,時常提醒自己不能散亂。那時學院要麼開金剛娛樂法會,要麼到了夏天去耍壩子,我就想:「哎呀,死亡無常,法王怎麼會這樣安排呢?」。如今,我在學院開一些建築相關的會議,一些堪布、道友也經常在下面說我的壞話:「我們很多事情堪布都不管,他天天干這些!」我很理解他們,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世親論師在《十地經論》中說:「如渴思冷水、如飢思美食,如病思妙藥,如蜜蜂依靠蜂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作為修行人,應當如同口渴的人想喝水,飢餓的人想獲得美味佳肴,病患想獲取妙藥,蜜蜂貪戀蜂蜜般,毫不散亂地聞思修行,直到獲得一定的境界。但是,有些人因為業力深重,前世非常散亂,今生同行等流果現前,想不散亂都非常困難。又或是煩惱深重,貪嗔痴此起彼伏,在對境面前無力剋制。總之,修行中想斷除散亂並非易事。


 


以上講了,最初應在見解上了知暇滿難得,以迫切之心修行;中間應當斷除散亂、一心專註。當然,想要完全斷除散亂也是不現實的,但起碼應該每天堅持一定的功課,如此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


 


6.最後需要像牛群被冤家趕走的牧童般了知無作。 




此處,是噶當派一些大德特有的一種反喻方式,也許一些道友不太能理解。以前我們講《開啟修心門扉》時,其中的一些比喻就比較難懂,分析之後才明白:「噢,原來是這個意思!」。


 


這裡是說,最後在得果時,通過能修所修已達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像密法中說的「能知所知一切都了不可得」。牧童的牛群被冤家全部趕走,意味著他將一無所有了,當場就愣在原地:「啊,我的牛全部都沒有了!」這就像漢地一些家財萬貫的大老闆,遭遇股票爆跌時:「啊,我的兩千萬全都沒有了!」頓時安住在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中,在稍許「安住」後,就「出定」了(眾笑)。曾經我們色達縣上,有個籌資的中間人被殺了,許多出資人聽到這個消息也是當場目瞪口呆,因為錢都泡湯了,有些人開車時連車門都不關,路上沒人他也拚命地按喇叭,到了一種幾近瘋狂的「境界」。


 


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裡幫合作社養牛,大概有幾百頭公牛。有一次,我和父親去給氂牛喂鹽水,結果發現五六十頭牛被人趕走了。我騎馬追了好幾個山谷,每次感覺快要追上的時候,它們又跑到下一個山谷去了,雖然能看到,但就是追不上。我就這樣跟著追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成功,只得無奈返回,因為家裡那邊還剩下一些牛群要趕。


 


當時我父親病得很嚴重,無法站立,我只能背著父親走一段,再返回把剩下的牛趕下來一段路,如此反覆,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當時這件事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被冤家趕走的,也有人說是被土地神趕走的。總之,當時我和父親都原地愣住了,因為如果沒有照看好這些牛,家裡就一無所有了,當時合作社扣分政策很嚴格。


 


所以,「牛群被冤家趕走」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上師笑,眾笑)。這種「境界」讓我來講的話得心應手,還可以講得更廣一點。去年有人問我曾經的一些經歷,我給他講得很細,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就不講了,你們有興趣的話我以後再講。




總而言之,修法到了最高境界時,會處於一種愣然的、無可言說的境界之中。


 



7.最初需要像飢餓之人遇到美食般對正法生起定解。





無論是學中觀或是因明,最初應當對正法產生一種毫不猶豫的、斷除一切懷疑的定解。就像一個飢腸轆轆的人遇到任何食物,即便不是美味佳肴,他也會立刻毫不猶豫地去吃。同樣,我們對正法也應生起這種定解。例如你在學習中觀,倘若中觀的法義真正深入了你的心,你便會毫無疑慮。


 


大家的聞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有些道友聽課時,法師在上面講,他就在下面吃東西,一堂課結束時他的一頓美餐也享用完了。還有些人,聽課只是為了得到畢業證、學位證等等,或是為了不被開除。其實真正的修行人,對待正法應當像非洲人遇到食物一樣開心。我從非洲回來後,覺得吃什麼都美味(眾笑)。其實我對食物本來也不挑剔,在非洲時看到許多當地人,連米飯和菜(粗茶淡飯)都吃不上,每天僅以玉米湯充饑。


 


前幾年我去納米比亞和賴索托時沒有去當地的部落里,今年去馬拉維時感受就很深刻,對我而言,那裡的確是修悲心的對境。此外,也沒什麼其他特別的感觸,但對食物還是產生了很好的定解(眾笑)。可能身邊的道友也能發現,這幾天任何食物我都覺得很香,其實不僅是我,去過那裡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觸,能有吃的已經很不錯了。現在,我見到澄清的水時也會感慨:「哎呦,這樣的水我們隨時都可以喝啊,非洲有些地方連飲用水都是污濁的。」


 


親身體會過的人感受是很深刻的,真正飢餓的人面對食物,會不顧一切直奔而去。同樣,我們對法產生非常強烈的正信時,也會斷除一切的懷疑。不論是學顯宗還是學密法,產生這樣的定解是最關鍵的。


 


8.中間需要像得到大力士之寶般對自心生起定解。




上面一條是對法產生定解,這裡是對自心產生定解。通過大手印、大圓滿、般若空性等法門來認識自己心的本性。眾生心的本性是本來具足的,當因緣聚合,通過善知識的引導,證悟了心的本性,會有種不可思議的歡喜:「哇,原來是這樣的!」


 


《大般涅槃經》中講述了關於大力士得寶的公案:曾經有兩位大力士互相角逐,類似現在的摔跤、相撲等,大力士們都十分強壯,strong(眾笑)。在比拼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大力士頭上的珠寶因猛力的衝撞嵌入了肉里,他特別肥胖,以至於過程中完全沒有感覺到,於是以為自己珍愛的珠寶丟了,非常傷心。後來,醫生在為他治療時發現了珠寶,便告訴他:「你的珠寶沒有丟,只是嵌入肉里了。」並取來鏡子讓他看(可能之前他一直沒照鏡子吧),大力士見狀喜出望外,對醫生也是感激不盡。


 


佛陀曾說,其實每一位眾生都本具如來藏,從未丟失,但若沒有善知識如金子一般的教言,便無法開顯。

如《華嚴經》雲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當依靠善知識的指引,真正認識自性、認識如來藏的本來面目時,每個眾生都會非常歡喜的。


 


以上講了首先應當於法產生定解,中間需要認識心的本性。應當了知萬法的根本是自己的心,而自心的本性也是光明空性、無二無別的,從而對自心的本性產生極大的定解。


 



9.最後需要像虛偽的騙子被揭穿般對無二生起定解。





最後,通過自己堅持不懈地修行與善知識的直指,應當像虛偽的騙子被揭穿時一樣,對不二法門產生定解。


 


禪宗常常說到「不二」。很早之前,學院來了一位漢地的和尚,個頭不高,穿著特別肥大的袈裟,當時學院路上的塵土也多,他走起路來就塵土飛揚的(上師笑,眾笑)。他對法王說「我要學不二法門,我要學不二法門!」當時我也剛接觸佛法,聽得也不是很清楚,暗自琢磨:「不二法門是什麼?」後來知道了,原來他說的「不二法門」是這個意思。當時他修行得還不錯,人也比較穩重。不知道那些早期來到學院的道友現在是死是活,很多都失去了聯繫。


 


最後需要什麼呢?——就像世間的騙子被揭穿時那樣。現在一些團伙的不法行為被揭穿後,全部都被抓起來了。此處,也是一種反面的比喻,實際表達的是:當騙子被人徹底揭穿時,會處於一種無話可說的「境界」中,那種心態是茫然的,也沒有好壞的取捨,這也是一種「無二」。


 


同理,我們通過不斷修行,認識了自己心的本性,證悟了最高的境界。那時,清凈也好,不清凈也罷,輪迴和涅槃……一切的一切,都是「不二」的,都將融入光明空性、無二無別的境界中。雖然這個比喻未必是說這種最高的境界,但當「對無二生起定解」時,至少不會再有好與壞的執著。


 


10.需要像從船頭飛起的烏鴉般斷定真如。




最後,作為修行人,需要對諸法的真相、法界、真如,有一種遣除一切懷疑的斷定的證悟。有了這種證悟,平常便會安住在這個境界中,也許偶爾也會有一些散亂,但是即便散亂也不離覺性。


 


古印度常有許多船隻去寶洲取寶,當時沒有現在這些高科技的航海設備,為了預測危險,商人們便會帶一些鴿子或烏鴉。航行途中,如果發現烏鴉不肯落回船上,就表示周圍可能有鯨魚等危險出現。直到近幾百年來人類才陸續發明了一些航海儀器,當然,現在是依靠衛星定位,更加精準便捷了。


 


修行人認識真如時也是如此,偶爾會散亂產生分別念,但不會跑得特別遠,就像取寶船上的烏鴉,茫茫無際的海中,它不可能飛得很遠,最終還是會降落在船上。據說這個傳統現在有人還在使用。


 


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葉門以及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海島(有些大德說紅色銅山就在葉門附近的海島中,不知這種說法能否成立),現在也富藏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等珍貴的寶石,從古至今都有許多商人去那裡取寶。佛經中也常出現海中取寶的公案。


 


前段時間一些旅行回來的人告訴我,金洲大師的寺院就在印度尼西亞,那裡是修學菩提心非常重要的道場,所以以後……我不能特意宣傳,否則你們又跑去印度尼西亞了(眾笑)。有時候我講到印度,大家就都跑到印度去,講到不丹又跑到不丹去,我都不敢做這方面的「廣告」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


 


今天是天降日,不知道你們今天善法行持得如何。接下來我們認真念誦《普賢行願品》,迴向所做的一切善根,也懺悔一切罪業。能與這麼多僧眾一起迴向,有無量的功德,大家應該以歡喜心念誦《普賢行願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修行三個月,我還是跟他們吵了一架!
家人已經去世多年,我們的超度是否還有意義?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