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文 | 窈小窈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養育無小事,每一件都是「大事」,都可以養成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前些天,女兒突然得了濕疹,用藥一周後濕疹沒了,可又長出了幾顆像癤子似的東西。

娃爸連忙大半夜預約了第二天的早診挂號。

第二天天剛亮,女兒生物鐘6.40自然醒了。在她吧嗒吧嗒去上廁所時,娃爸跟我說:「不行,今天就給她請假一天吧。」

我說,待會聽聽醫生怎麼說,我們先把書包背過去,如果沒什麼大問題不影響上學,還是正常去幼兒園吧。

娃爸一臉心疼:「幼兒園而已,少去一天沒關係的。」

從廁所回來的女兒聽到了支言半語問:「媽媽,今天不用去幼兒園嗎?」

我向爸爸使了個眼神,把剛剛那番話又重新組合了下告訴女兒。

大概,很多父母和娃爸一樣,認為幼兒園不過是去玩玩,用不著講究規矩。少去一天,遲到一兩個小時都無所謂。

和女兒同班的一個小朋友,她幾乎每天都遲到,她媽媽的理由是:7:40入園太早了,孩子都睡不夠,遲到一個小時,孩子能多睡一會。

還有小朋友,一周上學的時間就那麼一天,其餘幾天都以病假打發老師。實際上,小孩子只是輕微的不舒服。

離譜的是,還有的是孩子撒嬌不願意上學,家長跟老師謊稱生病請假。

柏拉圖說,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待遇,莫過於讓他心想事成。

父母對上學無所謂的態度,恰恰達成了孩子想逃學的小心思。

(當然此處說的「逃學」,並非指那些因為某些重大原因,造成的孩子厭學。這裡的「逃學」是指單純意義上孩子撒嬌耍賴不去上學。)

事實上,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蘊含著教育。養育無小事,每一件都是「大事」,都可以養成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結果,都會通過孩子的行為得到顯現。

在《3-6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尼爾森曾說過一個案例。

一個叫詹森的孩子和媽媽去超市,他看媽媽拿起一份免費的當地報紙放進了包里。

在街道的原處,一個女人在提供免費品嘗的餅乾。媽媽給自己拿了一塊,並且給了詹森一塊。

在整個購物過程中,他都一直開心的嚼著這塊餅乾。

當他們走到自己的汽車旁邊時,媽媽把詹森放到了他的汽車座椅上,發現兒子的口袋鼓鼓的。

打開一看,原來是個棒棒糖。

生活中,我們也遇到過類似案例。

帶孩子去超市,各種試吃;還沒稱斤買單的小零食,讓孩子先吃幾塊,或者在買單的前,悄悄地塞兩塊在兜里。

殊不知,大人不經意間的小舉動,看似無所謂,卻給孩子留下了一個印象:超市裡的東西,可以隨便吃隨便拿。

順走超市裡的東西,說好聽點是試吃,難聽點就是盜竊。

如果給孩子形成「順東西」的習慣,第一次他可能膽小,只順走一塊巧克力,第二次膽肥點,順走一包餅乾。

若僥倖都沒被發現,難不保下次他會順走更大更多的東西。

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的理論,反覆順走東西的這個行為,叫做強化。

是的,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正是通過反覆強化形成。

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彷彿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的牢不可破。」

好習慣如此,壞習慣更是如此。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亦舒說,喜歡一個人,就總覺得他是天底下最笨的,處處都要人操心。父母養育孩子,何嘗不是這樣。


孩子自己吃飯,覺得他慢慢吞吞。孩子自己穿衣,覺得他笨手笨腳。孩子自己勞動,覺得他礙手礙腳。


「這些小事,孩子大了自然會做的。」於是父母帶著這樣的心態:


替孩子喂飯。

替孩子穿衣。

替孩子勞動。


久而久之,孩子什麼都不想做了,也什麼都想父母幫忙了。

於是,等孩子大點的時候,父母新的評價、埋怨又出現了。


「這麼大了還要喂飯,別人都能自己吃啊。」「衣服褲子都不會穿,上幼兒園以後怎麼辦。」「你看看你,把家裡弄的亂七八糟的,就不能收拾下嗎?」


再大一點的時候,大概成年了,父母們終於開始醒悟。


「都怪我,小時候什麼都幫他代勞,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這孩子是白養了,好吃懶做,整天啃老。」


聽著悲哀吧。

現實就是這樣的。

年初有個新聞,說一個快30的男人好幾年不工作,每天待在家,嫌他媽媽做飯不好吃,網購的長大讓媽媽去還,不滿意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要罵媽媽。

這位男子「白眼狼」的行為,就如他的媽媽所說:「小時候對他那麼好,基本上是要啥給啥,到頭來卻成了討債的。」

還有上海街頭曾出現過這樣一幕:

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在街上走著,突然一男子衝上來將她抱起,在空中狂甩。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阿姨試圖掙脫,男子則更加兇猛,直接將他按倒在地上。

束手無力的阿姨,坐在台階上任由男子擺布。他先是脫掉自己的衣服,在阿姨臉上抽打,接著還用力的拽拉脫。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看這一幕,你肯定會覺得是街上糾紛。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這對在路上糾纏的,其實是對母子。

事情原委是,當天,男子向母親索要2萬塊錢還銀行貸款,但母親說自己沒錢。

男子便讓她去向親戚借,母親不同意,他就直接動了手,對自己的母親施行毆打。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成人的不良行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會發現,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一個從小在「代勞」中長大的孩子,他不會知道,什麼是感恩,什麼是獨立。在他眼中,父母為他們「代勞」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所以,當父母有一天拒絕幫他們「代勞」時,他們就會原形畢露,暴露出種種不良的行為。

回過頭來再看,兒時在父母眼中那些所謂的「小事」,待孩子成年之後,都成了「大事」。

盧梭說過:「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

在這段時間中還不才去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直到以後採取手段的時候,它們已經紮下了深根,以至於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這些小事,看似無所謂,卻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教育無非是些吃喝拉撒的小事情。可一件件的小事情,培育了孩子習慣的好壞。

習慣即行為,行為即性格。

我們誇一個人性格好,實質是在誇他這個人,行為作風讓人舒服。而行為作風,截肢開來,就是由一個個良好習慣組成。

在職場上打拚過的父母都有這個感受,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飛多高,靠的不是學歷,更不是顏值,而是性格。

什麼是教育?

所謂的教育,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就是養成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養女兒,讓她「漂亮」很重要!
寶寶在什麼階段需要補充DHA和ARA?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