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談起這段經歷 82歲「深海勇士」興奮得像個孩子…

談起這段經歷 82歲「深海勇士」興奮得像個孩子…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今年5月,82歲高齡的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汪品先,在9天內乘「深海勇士」號三探南海西沙,進行了長達8個小時的考察。他也就此成為了年齡最大的「深海勇士」。

在11月4日最新一期的央視《加油向未來》節目中,汪院士親臨現場講述了他的故事。從登台到謝幕,他始終興奮地像個孩子,一會手舞足蹈地比劃自己在「仙境之旅」中的見聞,一會風趣俏皮地在介紹基礎研究成果時賣關子。

而最讓他驕傲之處在於,以往他下潛深海乘的都是外國船,但這一次——

是中國船!

耄耋之齡的汪老甫一亮相,小尼還猶豫著要不要上去扶一把:

結果,老爺子風風火火大搖大擺就衝到了台上……

來感受一下這矯健的步伐:

小尼:怎麼像個小夥子似的……

汪老上台後,先是做了個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又用了個「洋氣」的短語概括自己海洋地質學家的職業特點:

「玩浪潮的弄潮兒」。

接下來,他便開始講起了他的下潛經歷。汪老回憶道,最讓他感到興奮的就是冷水珊瑚林,因為他一開始,根本就沒有做好思想準備。

「冷水珊瑚可以比喻成樹,這就是一個樹林啊!」

這個像鞭子一樣的是竹節珊瑚,仔細看是一節一節的:

那些趴在上面的小東西也是動物,如同樹林里的鳥和野獸:

汪老繼續回憶,在西沙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竹節珊瑚,還有矮矮的扇珊瑚和長在地上的海綿。說得興起,他手舞足蹈不住比劃,各種不同高度的動物就像是陸地上的喬木、灌木和小草……

「一看就傻了眼了……」

第一次上岸後,有記者來問他看到了什麼。此時的汪老,彷彿是一個沉浸在童話故事中難以自拔的孩子:

「我是愛麗絲漫遊仙境去了,我剛從仙境回來……」

聽到這裡,撒貝南嘖嘖稱奇,一位82歲的老人精神如此矍鑠,一定是因為心態好:

「您剛才整個講述的過程,就像給我們講故事的同學一樣……」

汪老笑著贊同,又開始談起了他對南海探索的熱愛之情。

他記得,自己第一次聽說下潛這回事,還是在1978年。有個下過地中海的法國科學家告訴他,下海有意思,很安靜,海百合像花園一樣美。

後來,作為首席科學家的汪老終於可以去南海底下看看。可是,中國沒有船……

他每次都只能乘外國船下潛。汪老在台上挨個數著,一次是德國船,一次是法國船,一次是美國船……

但這次,是中國船!

「特別驕傲,特別驕傲」,汪老情到深處連連感嘆,「從1978年到2018年,過了40年才實現。但是我實現了!我非常非常興奮。」

撒貝南立即附和:40年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正是因為我國有了自己的「蛟龍號」、自己的「深海勇士」!

那麼,汪老口中的「中國船」——「深海勇士」號,又是什麼來頭呢?

據新華社早前報道,「深海勇士」是我國繼「蛟龍」之後,第二台深海載人潛水器,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被譽為中國挺進深海的又一「重器」。

在中國科學院深海工程研究所,海試現場驗收專家組給「深海勇士」打出99.19分的高分。要知道,平時能上90分的都很少,上99分的更是鳳毛麟角。

去年10月3日,「深海勇士」在南海完成載人深潛試驗 圖源:中新網

「深海勇士」的亮點在於,用鋰電池取代了原先的銀鋅電池,使電池可用次數從50次增加到500次,使用壽命長達5年左右。同時,它顛覆了世界深潛界的一個概念——無動力下潛、無動力上浮。這兩個過程原來不用電,但耗時較長;使用鋰電池後,潛水器可藉助電力快速上浮和下潛,增加在深海作業的時間。

此外,它還實現了數字通信,可從海底實時傳輸圖像。

誠然,其4500米的作業能力和「蛟龍」的7000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但重點是,「深海勇士」的關鍵部件國產化率達91.3%,主要部件國產化率達86.4%,其中不乏浮力材料、深海鋰電池、機械手等部件。這大大提高了我國海洋裝備科技的國產化程度,以及自主創新能力。

再說回汪老。隨後,他又介紹了另一個「閃耀的時刻」:由自己牽頭的南海深部計劃。據他透露,所謂的「深部」指的是南海海面下4000米,如今中國人已經自主認識了為什麼會有南海、水到了裡面怎麼流等基礎問題,並會在明年告訴全世界。

說到一半,他掛著幸福的表情賣起了關子:先保密……

看到此情此景,撒貝南再次發出感嘆,汪老心裡只有時刻帶著這般對科學的求知慾和好奇欲,才能做到在82歲高齡,實現9天3次深潛啊。

「講到自己研究的領域,臉上這種幸福的表情,讓人羨慕至極……」

最後,撒貝南又問了汪老一個問題:明明手下有那麼多年輕人、那麼多學生,為什麼還要親自下水執行艱苦危險的任務呢?

汪老淡然一笑:因為我跟3000萬年高齡的南海比起來,還是個小孩啦……

「科學要研究,很大程度就是要到現場去。海洋知識的源泉在海里,海洋的靈感也在海里,如果你脫開了真正的現場,就沒有這個靈感了。」

其實,早在剛剛結束「仙境之旅」時,汪老就曾在央視《面對面》欄目上,把自己對深海的這份情愫展現得淋漓盡致。

汪老當時自述稱,1960年,時年24歲的自己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後回國從事科學研究。但中國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一直難有作為。該他退休的時候,才終於等來了機會。

1996年,他聯合了國內其他科學家,向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提交了「東亞季風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建議書。該書在1997年度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的全球建議書評審中獲得第一名,被正式列為國際大洋鑽探ODP184航次。

汪老終於成為了該航次兩位首席科學家中的一位,這是中國的首次大洋鑽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那一年,他已經62歲。

「我六十多歲,在船上是最老的,船長也沒我老,我很驕傲。我們船從澳大利亞的西海岸出發,走了十天到了南沙,到的那天,船長命令升中國國旗,我沒有攝像機,沒有拍下來,要不然就會發現國旗是美國人升的,不是中國人升的。這個井到現在也是我們南沙唯一的深海井,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此後20年的時間,是我國深海科學發展最好的時機,汪老的工作效率讓人吃驚。

2009年,他率領的團隊,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系統——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此後,東海海底觀測網也投入建設。

2011年1月,國家自然基金委啟動為期八年的「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支持經費1.5億元,有32個單位七百多人次參與其中,立項60,其中51個重點項目由他牽頭主持。如今,這一計劃已接近尾聲,此次「深海勇士」號南海載人深潛,也是在為這一計劃作最後的衝刺。

現在,對汪老來說,生命中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他經常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但由於去年身體出了一些意外,老伴要求他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回家。

「對我來說,最缺的就是時間。我是倒計時的,別的都可以慷慨,錢我也可以慷慨,時間我不能慷慨,因為我沒有了,我在時間上是很小氣的。」

對於祖國海洋事業的未來,汪老也屢屢呼籲,希望年輕人永遠保持對科學的熱情、對科學的熱愛。

網友:國士無雙,心嚮往之。致敬汪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王忠軍、王忠磊被通緝?華誼兄弟發澄清公告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