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古代軍隊的中軍是什麼?又有什麼標識嗎?

你知道古代軍隊的中軍是什麼?又有什麼標識嗎?

中軍,相信很多人都從戲曲或小說里聽過這個辭彙。那麼中軍到底是什麼呢?春秋軍隊的堂堂之陣,以三軍為基礎。西周王朝剛分封的時候,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後來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紛紛擴軍爭霸。比如晉國和齊國都設有中軍、上軍、下軍,楚國設有中軍、左軍、右軍。故而列強多以三軍陣作戰。

出身高、待遇好,中軍士兵在各國都是寶

在春秋時代,能成為正規軍人的平民都集中在首都圈,他們被稱為「國人」。從西周到春秋,各諸侯國都採用鄉遂制度。鄉遂制度也叫國鄙制度,「國」指的是列國京畿之地(含不受國家直接管轄的卿大夫采邑),「鄙」又叫「野」,是首都圈以外的四方國土。「國人」和「野人」祖上來自不同族群,社會地位差異很大。

承擔兵役的主體是首都圈的國人,故而各國為國人階層提供良好的文武教育。野人主要承擔生產任務和徭役,即使隨軍出征,也不被算作真正的軍人。所以,三軍士兵至少是國人身份。列國的中軍起初都是國君直屬力量。比如齊國,齊桓公與國氏、高氏各轄一軍。晉國最初也是如此,但後來公室衰弱,中軍實際被六卿世家輪流擔任的中軍將掌控(中軍將因此成為晉國首席執政大臣)。魯國則在魯昭公五年廢棄了中軍,公室地位進一步下降。在春秋晚期先後稱霸的吳國和越國,依然是國王親領中軍。

由於中軍的地位特殊,其兵員構成與眾不同。三軍的軍官都由大小貴族擔任,最低級的軍吏是脫產的武士(來自孔子、陽虎、豫讓所在的士人階層)。但是左軍(下軍)、右軍(上軍)的士兵來自普通的國人,而中軍的士兵則不是各國公室子弟,就是權臣的宗族親軍,或者是君主選募的近衛死士。比如,楚國中軍王族號稱不可硬拼的「楚之良」,而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楚師的晉軍精銳是「中軍公族」。越王勾踐破吳時的中軍是他選募的親軍——私卒君子。

我們的部隊何時出動?諸位將軍請耐心等候中軍傳令兵的通知

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爆發了鄢陵之戰。開戰前夕,楚共王登上巢車眺望敵陣,看到晉國中軍陣突然有兵車左右馳騁,隨後有一些甲胄全身的將官匆匆趕到中軍幕府。他問身旁的晉國叛臣伯州犁這是什麼情況。伯州犁說這是在中軍傳令兵在召集軍官開會。

晉軍諸將在中軍幕府開完會後,搭起帳幕來占卜戰事吉凶,然後撤去帳幕,由中軍將發布作戰命令。各軍頓時變得十分喧鬧,陣地上塵土飛揚。軍官們登上戰車,左右持兵器的武士下車,聽主帥宣誓,又向神明做了戰前禱告。晉楚兩軍接下來才正式開打。由此可知,中軍是三軍陣的「頭腦」,左右二軍都是根據中軍的命令行動。為了便於指揮,三軍的軍章、軍旗、軍鼓各異,以示區別。

春秋時,三軍將士以佩章區分自己所在的部隊。據《尉繚子·經卒令》載,中軍用黃旗,士兵戴黃羽;左軍用蒼旗,士兵戴蒼羽;右軍用白旗,士兵戴白羽。此外,中軍還有「大旆」和「蠭旗」作為自己的獨特標誌,無論敵我都能一眼辨明。

春秋軍隊有很成熟的金鼓指揮體系,三軍各有戰鼓。比如齊國三軍,有中軍之鼓、國子之鼓、高子之鼓。左右二軍的戰鼓僅能號令本部兵馬,而中軍之鼓代表著全軍最高指揮權,其他兩軍的戰鼓都要根據中軍之鼓的信號來發布命令。毫不誇張地說,當中軍旗鼓被奪時,三軍陣的指揮體系就癱瘓了,各軍無法再以統一的號令行動。故而各國在交戰時都會派勇士去奪敵中軍的旗鼓,並以重兵保護自家中軍的旗鼓。

在鐵丘之戰中,晉國中軍將趙鞅帶蠭旗沖向兵力眾多的鄭軍,想激勵全軍奮勇殺敵。但他很倒霉,肩膀中箭,還被鄭兵奪走了蠭旗。好在擔任車右的衛太子蒯聵拚死把他救下,趙鞅也忍著劇痛繼續擊中軍鼓指揮作戰,晉軍打得鄭軍連連敗退。曾經被趙鞅赦免死罪的公孫尨為了報恩,帶領五百步兵冒死夜襲鄭軍,從鄭將子姚的帳幕中奪回了晉中軍的蠭旗。鄭軍只得派精兵殿後,掩護大部隊逃回本國。公孫尨親手將蠭旗獻給趙鞅,留下一段戰場佳話。

按照各部出擊順序,中軍士兵當觀眾的時間比親自上陣還長

晉中軍將趙鞅差點死在戰場,這是否意味著中軍士兵在戰鬥中的傷亡率會很高呢?並不會。當時晉軍兵力少於對方,趙鞅才決定集合全軍兵力快速猛攻,而沒按照三軍陣常規的節奏打仗。否則的話,敵軍很難殺到他面前。

春秋時代的三軍陣並非三個大方陣水平對齊分布,而是左軍和右軍略靠前,與中軍構成一個倒品字形。在此基礎上,各軍都設有先驅與殿後的兵馬,保護本軍主力安全。有的中軍陣還內設專門的部隊護衛中軍主帥左右,比如楚王所在的中軍陣內設左廣和右廣兩支禁衛軍。所以,誰想要打到中軍,先得問問左軍和右軍答不答應。

左右二軍相當於中軍的臂膀,可以單獨執行作戰任務。北方諸侯和南方的吳國尚右,右軍(上軍)一般強於左軍(下軍)。楚國尚左,左軍強於右軍,越國跟楚國一個傳統。各國在交戰時,往往會先出一軍攻敵一軍,再根據戰況來投入另一軍。無論先出左軍還是右軍,中軍都作為總預備隊壓陣,只在戰機來臨之際發動總攻。假如只是左右二軍被擊潰,敗局還有挽回的可能。倘若中軍崩潰,三軍都將徹底癱瘓。各諸侯國都把銳卒猛將聚集於中軍,讓左右兩軍拚死保護好中軍側翼,還儘可能地不過早投入中軍。畢竟,誰先擊潰敵中軍,誰就能贏得整場戰爭。

吳越笠澤之戰,兩軍隔江對峙。越軍的總兵力有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和私卒君子六千人。越王勾踐一反常規,把習流和教士對半分成左右軍。越中軍僅有六千私卒君子,左右二軍各有一萬二千人。越左軍和右軍在黃昏後銜枚疾進到上下游,在夜裡渡江鳴大鼓宣戰。吳軍被越軍的聲勢和鼓聲誤導,以為越軍放棄了三軍陣,改為集中兵力兩路夾擊,於是也把三軍對半分為兩部迎敵。吳中軍的精銳被分散到左軍和右軍,完全沒料到越軍只是隱藏了中軍。越王勾踐不擊鼓不出聲,秘密渡江偷襲。吳軍因中軍遇襲而全線崩潰,越王勾踐在數年後滅吳。

以車戰為主的三軍陣戰術原則是:先由左右兩軍拼消耗,最後投入中軍打必殺一擊。由於車戰的靈活性較差,春秋軍隊交戰方式往往比較套路化。假如你是中軍士兵,只要主將腦子沒抽風,就不會讓你打前鋒。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你在中軍陣中靜靜地等待總攻的命令,大部分情況下像觀眾一樣看著其他兩軍的同袍們跟敵兵殺個天昏地暗。

左右軍士兵的武器和訓練都遜於你,卻干著傷亡最重的苦活累活。他們的血沒流夠時,還輪不到你所在的中軍上場。你不僅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裝備,實際接戰的次數也比他們短,在戰場上活下來的機會自然也更多。階級壁壘造成的區別待遇簡直不要太明顯。一切只因為你出身於公族,或者被選為國君和權臣的親信死士,擁有被安排到全國頭號王牌軍服役的資格。

而當時普通士兵看到徽章配於胸前的士兵正在靠近時,必須意識到三件事。第一,他說不定是國君或權臣的親戚;第二,他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大大超過左右軍的敵兵;第三,敵軍大將打算決出勝負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始安公士或,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把灌鋼法發揮到極致!內弧反曲式官制唐刀鑒賞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