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旗人為何痛恨譚嗣同、康有為?原來他們要斷了旗人的錢糧!

旗人為何痛恨譚嗣同、康有為?原來他們要斷了旗人的錢糧!

作者:金滿樓

戊戌變法時,時任總理衙門章京的新進官員張元濟上書建言「融滿漢之見」, 其中提出了六條改革建議:

一是關內旗人(滿蒙漢)全部劃歸為民,歸地方官管轄,結束滿漢之間的行政隔離(皇族除外);

二、結束滿漢在社會與職業方面的隔離,廢除「滿漢不婚」及「旗民不交產」的規定,滿人可以自由擇業、自由遷徙;

三、結束滿漢共治,滿漢官員適用同樣的選官標準;

四、逐步廢除旗兵的固定津貼,出缺後不再續補;

五、在京師和駐防地設立勸學工坊,培訓旗人就業技能,以備將來自謀生計;

六、改革限於關內,東北、內外蒙古、新疆、青海可暫時保留原制度。

旗人為何痛恨譚嗣同、康有為?原來他們要斷了旗人的錢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光緒皇帝收到上奏後很以為是,隨後破格召見詳詢(張元濟於1892年中進士,當時官職未及四品)並下詔調查辦理。

但是,由於變法很快失敗,此次建言也就不了了之。事後,張元濟因為這次的上書而遭到革職處分。

心灰意冷之下,張元濟絕意仕途,後在上海創建商務印書館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由此,中國近代史上少了一個改革派官員,而多了一位聲名卓著的出版家。

至於旗人們,他們聽說要變革旗制後都大為驚恐,老舍先生在小說《正紅旗下》中對他們的心態做了極為生動的描繪:

在他們看來,一變法,就是「旗人必須自力更生,朝廷不再發給錢糧了」,那他們可真就著急了,所以旗人們都激烈地反對變法。

旗人為何痛恨譚嗣同、康有為?原來他們要斷了旗人的錢糧!

在老舍的另一部作品,話劇《茶館》的第一場里,故事背景則放到了戊戌政變之後,幾位旗人茶客是這樣對話的:

茶客甲:譚嗣同是誰?

茶客乙:好像聽說過!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麼會問斬呀?

茶客丙:這兩三個月了,有些作官的,念書的,亂折騰亂鬧,咱們怎能知道他們搗的什麼鬼呀!

茶客丁:得!不管怎麼說,我的鐵杆莊稼又保住了!姓譚的,還有那個康有為,不是說叫旗兵不關錢糧,去自謀生計嗎?——心眼多毒!

茶客丙:一份錢糧倒給上頭剋扣去一大半,咱們也不好過!

茶客丁:那總比沒有強啊!好死不如賴活著,叫我自己去謀生計,非死不可!

但是,旗人們的高興勁並沒有維持多久。

庚子年後,在沉重的賠款壓力下,清廷不得不將八旗兵丁的錢糧再次減額發放,旗人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旗人為何痛恨譚嗣同、康有為?原來他們要斷了旗人的錢糧!

所謂「窮則思變」,八旗制度的改革也就在清末提上了日程。

1901年,在清廷宣布實行新政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提出了十二項改革措施,其中第九條,即「籌八旗生計」。

在這個著名的會折中,張之洞等人建議:

旗人可自由遷徙、自謀生路並逐步停發錢糧,同時多設八旗學堂,鼓勵旗人學習士農工商兵各業。

數年後,入京覲見的張之洞在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辭行時,「力請兩宮化去滿漢畛域」,其中建議滿人中的官職如將軍都統等也兼用漢人、旗人犯罪適用同等法律。

對此,慈禧太后表示認可。

而在張之洞之前,山東巡撫周馥也提出「官職對滿漢同等開放,司法同等對待」等的「平滿漢」建議。

由此,清末「平滿漢畛域」的改革就此鋪開,旗人可以脫離旗籍、自謀職業,滿漢可以通婚、交產,等等。

然而,在辛亥革命爆發前,這些改革並沒有收到太多成效,其中的原因,主要也是旗人不肯脫離舊體制。

在他們看來,即使每月只有兩三兩的微薄收入,也好過自謀職業!至於滿漢通婚,他們就更不願意外人來分享自己本就有限的「俸祿」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清宮選秀誰能獲勝?不看身材、不看長相,看的就是家庭背景
長得又丑,武藝又爛,如此平庸的宋江憑什麼當梁山的老大?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