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溺毒辨治十法

溺毒辨治十法

溺毒辨治十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溺毒作為一個病症名的概念,首見於清·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一書。其謂:「溺毒……頭痛而暈,視力朦朧,耳鳴耳聾,噁心嘔吐,呼吸帶有溺臭,間或猝發癲癇狀,舌苔起腐,間有黑點。」何氏此溺毒之描述,與西醫學的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所表現的癥狀極為相似,其中溺臭尤類慢性腎衰竭、尿毒症時出現的呼吸帶有氨味的描述。其基本病機為脾腎衰敗,二便失司,濕濁毒邪不得由尿液排出,滯留於體內而產生的一種病症。筆者以為溺毒之辨治,雖為同一病症,但在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癥狀的出現,因此,其治療法則亦不盡相同,茲根據文獻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歸納為十法,茲淺析於此,供參考。

補脾益腎法 適用於溺毒脾氣虛弱,腎氣不足所致者。症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納呆脘脹,腰酸膝軟,或大便溏薄,或夜尿清長,舌質淡,苔薄,脈細或沉等。方取參苓白朮散合金匱腎氣丸意(党參、白朮、茯苓、山藥、山萸肉、熟地黃、熟附子、仙靈脾、丹參)。前者補氣健脾,後者溫補腎陽;加活血祛瘀葯,是因「久病無不入絡成瘀」,符合病機。如脾虛甚而下陷者,可加黃芪、升麻以升提之;陽虛偏甚而水腫者,加肉桂、車前子等以溫陽利水。

滋養氣陰法 適用於溺毒脾腎氣陰不足者。症見面色少華,神疲短氣,手足心熱,口乾唇燥,大便乾結,小便色黃或夜尿清長,舌淡或尖紅,邊有齒痕,脈沉或弦細等。方取參芪地黃湯(參、芪、地、萸、丹、苓、澤、葯等)加當歸、枸杞、虎杖、石斛、甘草等。參芪地黃湯為《雜病源流犀燭》方,具有益氣滋陰、鼓舞正氣作用;當歸、枸杞滋陰養血;虎杖活血解毒;石斛甘寒入腎,滋陰生津,具有「補五臟虛勞羸」之功。若大便乾結堅硬者,加蓯蓉、瓜蔞仁等以潤燥通便泄濁。

化濁安中法 適用於溺毒脾陽不振而致濕濁內阻、中焦升降失司者。症見噁心、嘔吐、納呆、乏味,脘脅脹滿,倦怠,或目眩,大便欠暢,苔厚膩,舌邊齒痕明顯,脈沉細或滑等。處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姜半夏、淡乾薑、茯苓、白朮、桂枝、炙甘草、春砂仁、新會皮、西党參、制大黃)加減。小半夏湯溫中降逆,《金匱要略講義》謂「小半夏湯為止嘔方之祖,其主症為嘔而不渴,說明胃有停飲,上逆作嘔」「停飲」乃溺毒之邪濁停於胃中也,上逆則作嘔,故以「半夏、姜,止嘔去逆」(《金匱要略心典》語)。苓桂術甘湯溫陽蠲飲、健脾利水,所謂「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語)是也。加砂仁、陳皮健脾蘇中;制大黃蕩滌內蘊之濁邪。若伴面色萎黃無華者,加當歸、川芎以養血;伴有小便清長、腰膝怯冷者,加附子、菟絲子以溫腎培本。

溫補脾腎法 適用於溺毒脾腎陽衰、濁毒壅滯者。症見面色萎頓,神疲肢倦,腹脹納呆,大便秘結,口中黏膩無味,呼吸帶有溺臭,舌胖,苔厚膩,脈細無力等。方取溫脾湯(大黃、人蔘、甘草、乾薑、附子)合黃連溫膽湯(黃連、竹茹、枳實、半夏、橘紅等)為之。溫脾湯為孫思邈《千金方》方,具有溫補脾陽、攻下冷積之功,寓攻下濕濁瘀邪之意,其大黃與附子同用,是宗《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方意,大黃蕩滌濁邪,與姜、附同用「去性取用」,即去其苦寒,存其瀉下,促進體內瘀濁之邪——尿素氮、肌酐,隨糞便排出體外。黃連溫膽湯為《六因條辨》方,有清熱燥濕,理氣和胃,化濁解毒作用。其中枳實通腑降逆,有助大黃泄降濁邪之功,可酌加砂仁順氣安中化濁;更以黃芪與人蔘相伍扶助正氣,以免邪去而正傷之弊;加仙靈脾溫補腎陽。諸葯合用,共奏溫腎補脾、降濁泄毒之功。如溲閉腫甚者去甘草,合疏鑿飲子以破氣通滯、攻下逐水;如大便溏薄者,易生大黃為制大黃,並加肉桂、仙茅以溫化降濁;氣滯血瘀證明顯者,加生水蛭、川芎以化瘀通絡。

溫陽逐瘀法 適用於腎陽衰敗、瘀濁交阻者。蓋腎陽不足,下元虛衰,陰寒凝滯,氣化失利,瘀濁內阻也。症見面色晦暗或黧黑,神情萎頓,胸腹脹滿,甚或氣急,肢腫尿少,口唇發紫,苔膩,舌淡胖邊有齒痕而有瘀斑,脈沉細或細澀等。方選地黃飲子加減(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附子、肉桂、茯苓皮、麥門冬、菖蒲、遠志、五味子)合血府逐瘀湯(歸、芎、桃、芍、膝)出入。地黃飲子為《聖濟總錄》方,寓滋腎陰於補腎陽之中,熟地、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滋補腎陰而溫腎壯陽;肉桂、附子以助溫養下焦;茯苓皮健脾化水;麥冬、五味子滋養肺腎,並可監製桂附溫陽太過之弊;菖蒲、遠志、歸、芎、桃、芍、膝化痰通絡、活血祛瘀。可酌加水蛭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力;加白朮、地蒲殼以健脾行水。

溫腎填精法 適用於溺毒命門火衰,腎精不足者。症見頭暈耳鳴,怯冷肢厥,腰酸腿軟,心悸氣短,口乾尿少,舌質淡,苔光而干,脈沉細無力或虛大等。方選右歸飲(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加減。右歸飲為《景岳全書》方,清人王旭高認為右歸飲為「益火之劑,即桂附八味之變方也,意甚平平,然平穩而不雜(《王旭高醫書六種》)」。方中熟地甘溫滋腎以填精;附、桂溫補腎陽而祛陰寒;山茱萸、枸杞子滋腎養血;山藥、甘草補中健脾;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我臨證常加鹿角片、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增強溫補腎陽、填補腎精之力;加菟絲子、五味子以澀精固元,綜合諸葯,有溫補腎陽,填充腎精之功。如病久「入絡成瘀」明顯者,酌加三棱、莪術以活血化瘀;伴有血虛挾瘀者,加當歸、川芎以養血祛瘀;瘀濁明顯而大便艱下、脘腹作脹者,酌加枳殼、制大黃以行滯通腑。

益氣行水法 適用於溺毒脾腎氣虛、氣化不利者。症見肢體浮腫,顏面少華,形寒畏冷,神疲乏力,時或便溏,苔薄舌胖,脈細沉等。常由脾陽不足,水濕內停,病久腎氣虛弱,氣化失利而諸恙疊現,故以溫陽實脾為治,方選實脾飲(白朮、厚朴、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茯苓、乾薑、制附子、炙甘草、生薑、大棗)加減。本方為《濟生方》實脾飲,善治脾腎虛寒,陽不化水,水濕為患。方中乾薑健運中焦、振奮脾陽、溫化水濕,附子辛熱、溫腎助陽、化氣行水,附、姜同用,溫養脾腎,扶陽抑陰;白朮、茯苓健脾利水;木瓜祛濕,厚朴寬中,木香、大腹子行滯化水,草果辛熱,善治濕郁伏邪,木瓜、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同用醒脾化濕,行氣導滯;生薑、大棗健脾和中,甘草調和諸葯。若氣虛甚而疲倦乏力明顯者加党參、黃芪以補氣;胸滿尿少而大便乾結者,加枳殼、大黃以行滯通便;伴有肌膚甲錯、手足麻木者加桃仁、紅花、川芎以化瘀通絡。

氣血雙補法 適用於溺毒脾腎不足、氣血兩虛者。症見顏面蒼白或萎黃,短氣乏力,心悸眩暈,舌質淡,脈細弱等,宜大補元煎(人蔘、山藥、熟地、杜仲、當歸、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十全大補湯等。大補元煎為張景岳方,可培本固元,大補氣血。方中人蔘大補元氣;熟地、當歸滋陰補血;枸杞、山茱萸滋補肝腎;杜仲溫腎助陽;甘草補益健脾而調和諸葯,張景岳稱本方「救本培元第一要方」也。若腎陽不足甚而畏寒怯冷者,加菟絲子、補骨脂、肉桂等以溫腎扶陽;氣虛甚者加黃芪、白朮以健脾益氣;伴有瘀滯者,加川芎、丹參以養血活血。如為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拘急疼痛,腰膝酸軟者,可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十全大補湯,善治諸虛不足而大補氣血。

溫陽化瘀、泄濁軟堅法 適用於溺毒脾腎陽虛、瘀濁內阻者,症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納少腹脹、腰酸腿軟、夜尿清長、噁心嘔吐、苔薄根膩,舌淡而布瘀、脈細沉或細澀等,選用溺毒清合劑(大黃、附子、黃芪、丹參、仙靈脾)加味。本證為脾腎陽虛,「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小便閉,生嘔吐,陰陽閉絕」,且屬「最為危候」(《證治匯補》語)。筆者根據多年臨證經驗,自擬溺毒清合劑方,並製成合劑,方中大黃旨在蕩滌濁邪,雖其味苦性寒,但與溫陽以助氣化之附子同用,則去其苦寒,存其瀉下,所謂「去性取用」是也;黃芪扶助正氣,對「腎衰有抑阻作用」,且能「擴血管、降血壓」,並有「利尿作用」;丹參養血活血,以緩解腎衰高凝狀態;加入仙靈脾以加強溫陽之功;牡蠣等有軟堅之功,協同丹參化瘀和絡。全方組合具有補陽益氣、活血化瘀、導滯泄濁、軟堅解毒功效,有提高免疫力,促進腎血流量,改善貧血,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作用。

溫陽填精,益氣養血法 適用於溺毒脾腎衰敗、氣血兩虛者,症見疲倦乏力,氣短懶言,腰酸腿軟,面色萎黃,肢體浮腫,苔薄舌淡,脈細極等。宜擇加味保元煎(党參、黃芪、肉桂、甘草、枸杞子、當歸、大黃、米仁等)加減。筆者以為,溺毒致氣血兩虛,從慢性腎炎到慢性腎衰以至貧血的出現,是腎氣由虛而衰的過程,腎氣衰憊,臟腑受累,功能失調,氣機壅滯,三焦氣化失常,濁毒瀰漫,伐傷氣血所致;再者,腎病日久,腎精虧乏,不能化生氣血而致貧血,所謂「精氣奪則虛」「精是血之根」是也。為此,筆者自擬加味保元煎治療本病。加味保元煎系《景岳全書》保元湯加杞子、當歸、米仁、大黃而成。方中党參、黃芪、肉桂、甘草益氣溫陽以固真元;杞子、當歸填精生血;大黃、米仁泄毒利濁以暢三焦之壅滯。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党參與脾臟某種成分共同作用,能使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加」。諸葯合用,有溫陽填精,益氣養血,滲利泄濁之功;能刺激造血機能,降低體內毒素之作用,最終達到改善腎性貧血的目的。(周富明 浙江省平湖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醫中藥網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中醫角度解讀心和肝|靠譜中醫說
冬蟲夏草臨床療效確切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