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式救市追憶

中國式救市追憶

一出波瀾壯闊的A股救市大戲。

文 / 華商韜略 趙建勛

在A股歷史上,股災和救市總是如影隨形。

於是,當A股出人預料地再次上演千股跌停,並擊穿2500點時,我們又看到管理層不斷發聲,十餘省市真金白銀救市,人大也在四天內修改公司法,放寬股票回購條件和範圍。

而證監會更是提出要減少干預,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

這熟悉的一幕,讓人浮想起歷史上那些驚心動魄的救市時刻。

【2億馳援深交所】

與海外市場相比,A股投資者遭遇的第一場血洗,來得更快、更猛一些。

1990年底,滬深股市開業後,被壓抑幾十年的投資熱情,瞬間迸發出來,將為數不多的幾隻股票瘋狂推高至天價。

為了抑制泡沫,交易印花稅橫空出世,市場很快做出反應。

1991年4月3日,深綜指開始發布,基數為100。到9月7日,該指數已跌至45點,五個月縮水近一半。慌恐之下,大量的拋盤湧出而無人接盤,以致市場一度出現零成交。

不到一年時間,從狂熱做多到慘烈殺跌,讓涉市不深的管理層措手不及。這年8月,深圳市政府連續五次召開「救市」會議,動員各大銀行、信託公司、大型國企入市。

但踩踏之下,誰人願意接下滾落的刀斧?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嘗試資本市場,歷史的責任,迫使深交所在徵得市委書記李灝的允許下,破天荒動用了2億資金救市。

而李書記的要求只有一個,行動保密,遵循市場規則,托起股價,恢復市場信心。

9月7日,A股歷史上第一批政府救市資金入市。當時的策略是:穩住龍頭深發展,帶動萬科、金田、安達等股票,穩住大市。

一邊是救市資金托底,一邊是深交所副總經理禹國剛向投資者喊話:老鄉別走,此刻拋售股票,會導致股價繼續下跌,最後倒霉的是自己。

那個時候,市場規模很小,2億資金到國慶節還沒用完,股市就已經成功探底,市場的信心也逐漸恢復。

到11月中旬,深綜指不但收復了100點,還創下136.9點的當年最高紀錄。

事後,禹國剛心有餘悸地表示:政府救市雖不符合市場原則,但只有10個月大的深圳股市還是「嬰兒」,沒什麼免疫力,必須用點特效藥。救活股市比什麼都重要。

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救市

2億元救市,不過是首開先河。

令大多數投資者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半年多,他們就又一次迎頭撞上堪稱史上最瘋的一輪牛市。

1992年,總設計師南方談話後,證券市場開始擴容。5月20日,上交所宣布放開漲跌停限制,一下子引爆了「好賭」投資者的做多熱情。

第二天,五隻新股齊刷刷漲了25到30倍,很多老股也在一日之內翻倍上漲。

1992年5月21日股市暴漲

在深圳,更是一夜之間湧入120萬人,徹夜排隊搶購新股,排隊者前心貼後背地緊緊擠在一起長達10多小時之久。

一名江西小夥子被擠出隊伍,他手持身份證和錢絕望地喊:「我排了兩天兩夜的隊啊!」

由於出現嚴重的銷售營私舞弊,甚至引發了轟動一時的深圳股票認購證「8·10」事件。

瘋狂之後,是加倍的償債。從8月10日開始,深成指從2918點猛跌到11月17日的1529點,跌幅近50%。監管部門不得不停發新股,時間長達一年。

這一措施後來也成了歷次救市的標配。

同樣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上證綜指,在市場擴容和宏觀緊縮政策的打壓下,從1429點一路下探至386點。

之後,雖然滬深股市經歷了一次強力反彈,但很快又踏上漫漫熊途。

到了1994年,面對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漫漫熊途,監管層開始行動,拉開了中國證券市場第一次大規模、高規格救市行動的序幕。

這年3月12日,證監會宣布「四不」政策:55億新股上半年不上市、當年不徵收股票轉讓所得稅、公股個人股年內不並軌、上市公司不得亂配股。

但市場對此並不領情。到了7月底,上證指數擊穿前低,滑落至325點,累計跌幅已高達79%,錄得史上第一大跌幅,市場哀鴻遍野。

就在此時,管理層再次出手救市。8月1日,證監會緊急宣布三大「救市」政策:年內暫停新股上市,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融資規模,組織養老基金入市。

在嚴重超跌和救市政策的刺激下,上證指數當天狂漲33%,並在隨後短短30個交易日內大幅飆升至1052點。

一個多月上漲220%,A股再一次展現了其難以馴服的「上躥下跳」。

【跨世紀的5?19救市】

歷史的輪迴,就是一個瘋狂接著另一個瘋狂。

從1996年1月開始,在香港「九七」回歸的預期下,各路資金跑步入場,豪賭政府不會容忍下跌,並將指數從512點一路推升至年底的1258點。

兩年前的血淋淋,似乎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以至於管理層連下「十二道金牌」,甚至撤掉兩名拿信貸資金炒股的銀行行長,仍未能阻止股指上揚。

1996年證監會「十二道金牌」

然而,這些人顯然低估了政府的意志。

彼時,朱相透過媒體向投資者喊話:股市已非理性,一旦下跌,風險自負,政府不會托市。

就在很多人還在憧憬更大的牛市時,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哐當」從天而降。1996年12月16日,管理層宣布恢復漲跌停製度。

這是一個註定要載入史冊的大事。

也就是在那一天,全部A股齊刷刷全部跌停,交易量則從前一天的350億大幅萎縮至21億元。這意味著,能從這一股災中逃出的人鳳毛麟角。

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將前一段時間的暴漲定性為不正常和非理性的,這再次加深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

接下來幾天,滬深股市幾乎是以連續跌停的方式墜落,短短五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便從1258點跌落至869點。

但做多的情緒並沒有消散,很快,指數便捲土重來,不但收復了全部失地,還創出1510點的新高。

而就在此時,牛市的終結者——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A股由此陷入兩年的熊市調整期,指數也重新回落至千點附近。

在銀行壞賬和國家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證券市場成為緩解國企債務危機、分散銀行貸款風險的主要資金來源。

1999年4月,朱相針對股市提出8點意見,包括要求基金入市、降低印花稅、允許商業銀行為證券融資等。

5月19日,國務院批准包括降低B股印花稅、改革股票發行體制、保險資金入市、允許證券公司發債融資等文件。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和再貼現利率,還首次明確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上市公司等三類企業可參與投資二級市場的股票。

在多重政策利好、以及全球互聯網浪潮帶動下,A股從1999年5月19日到2001年7月,經歷了一輪歷史上少見的長牛和慢牛市,滬指最高攀升至2245點。

這一輪史稱「5.19行情」的大牛市,至今仍有不少投資者念念不忘,以至每次遭遇股災,都會浮想管理層會不會像當年一樣出手救市。

「5.19行情」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A股的格局,中科系、農凱系、德隆系……各種資本派系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中國股市由此進入了莊家時代。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型金融和企業集團進入證券市場,改變了整個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力量對比以及政策制定,對資本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載入史冊的股權分置改革

在很多老股民心中,國有股減持曾是一個談虎色變的概念和傷心地。

A股建立早期,出於對國企控制權喪失的擔憂,上市公司股權被人為割裂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兩部分,前者佔比三分之二,處於控股地位。

這一方面造成同股不同權、一股獨大等弊端,另一方面也給股價下跌埋下了地雷。

90年代後期,隨著大批國企陷入困境,大量工人下崗,社保資金缺口加大,國有股變現成為人們眼中解決一股獨大、補充社保基金的好辦法。

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保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提出上市國企要拿出10%的存量股份,按市價減持,收入全部上繳全國社保基金。

這一紙文件,在無形中讓市場供給加倍放大。文件出台後的一周,滬指在創出2245點的高點後,急轉直下。到2001年10月22日,最低已跌至1514點。

眼看形勢不妙,證監會於當天緊急叫停了「國有股減持」。

對於政策調整的原因,當時有一種聲音認為,如果任由股指跌到1300點,包括上市公司大股東、券商、基金、莊家在內,整個盤面會全面崩潰,並影響到銀行資金,進而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但事後證明,光是叫停,並沒能改變股指下跌的趨勢,被叫停了的「國有股減持」反而成了懸在所有投資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此後幾年,A股陷入漫漫熊途,不但擊穿1300點的心理關口,還跌破千點大關,創出了998點的歷史大底。

而就在漫漫熊途中,一場註定載入史冊的股權分置改革登上歷史舞台。

2004年1月底,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核心是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消除證券市場定價機制中的扭曲,強化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約束機制。

2005年4月,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啟動,長期籠罩在人們頭頂的限售股烏雲開始散去,A股市場引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

從當年6月開始,直至2007年10月,滬指從998的低點飆升至6124點,兩年內漲幅超過500%,很多個股甚至漲了數十倍。

2005-2007牛市走勢圖

然而,瘋狂之後是直線墜落,這幾乎成了A股的一種宿命。

【2008年股災】

2007年夏天,就在A股投資者憧憬著萬點大牛市時,美國次貸危機迅速蔓延。

這年10月16日,滬指在創出6124的歷史最高點後,轟然倒下,短短一年時間便從高點狂泄至1664點,22萬億市值化為烏有。

面對失控的下跌,管理層連連出手救市。

2008年4月24日,滬指擊穿3000點次日,交易印花稅由3‰下調至1‰,新股也從8月起悄悄停發。

9月18日,滬指擊穿2000點後,管理層又推出三大救市措施:

1. 交易印花稅由雙向徵收改為賣出方單邊徵收;

2. 中央匯金公司將在二級市場上自主購入工、中、建三行股票;

3. 鼓勵國企大股東回購公司股票。

在利好消息的強力刺激下,9月19日大盤開盤不久即漲停,一直保持到收盤。

之後,高層為了提振經濟,將次貸危機造成的衝擊降至最低,連續出台刺激政策。先是央行在9月至11月,4次降息,3次降准。緊接著,國務院在2009年出台了「四萬億計劃」。

同期,美國政府也開始量化寬容政策,並做出歷史上最激進的一次對私人部門的干預,強力出手拯救了AIG、通用汽車等「大而不能倒」的企業。

全球行動一致的救市下,道瓊斯指數在暴跌50%之後,從6470點開始強力反彈,由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大牛市。

而A股也迎來一輪強勁的反彈,從1664點漲至3478點。

「四萬億計劃」雖然針對的不是股市,卻在客觀上起到了救市效果。在全國大規模的投資和基建帶動下,有色金屬、鋼鐵等板塊成為反彈的急先鋒。

但大規模的救市並沒能改變A股牛短熊長的投機特徵,很多初衷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政策和制度,例如T+1、漲跌停、新股審批等,最後卻成了埋葬韭菜的墳場。

一大批高成長的初創企業,因為發行門檻太高被擋在市場之外,使A股不斷失去騰訊、阿里、京東等優質企業,進而無法孕育出價值投資的共識。

而對股價操縱、發布虛假信息等行為和責任人,處罰力度不夠,以及強制退市等制度遲遲不能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投機氣氛。

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幾年後,投資者便迎來了一輪更加瘋狂的牛熊輪迴。

2015年「暴力」救市

2014年7月,A股在經歷了長達七年的暴跌和調整後,估值進入歷史底部區域。

經過最初的溫和反彈後,在場內外槓桿資金的撬動下,A股迎來一輪瘋狂的槓桿牛市。滬指從1849點開始,上漲至一年後的5178點。

兩市成交額也隨著槓桿資金的不斷湧入,迭創新高。2015年4月至6月,兩市日累計成交金額連續突破2萬億人民幣,創造了至今依舊無法打破的天量紀錄。

面對場外配資動輒四五倍,甚至上十倍的槓桿,管理層開始出手整頓。

6月15日,在滬指創出5178點後的第三天,證監會要求各大券商清理場外配資。甚至有傳言稱,監管部門派人駐在券商辦公室,下令當天必須掐掉場外配資,不掐就不走。

一時間,市場資金猶如驚弓之鳥,奪路而逃。

於是,一場投資者從大喜到大悲的末日劇開始上演。6月26日,滬指一天之內暴跌7%,創下股災後單日最大跌幅。

股市從6月12日頂點開始暴跌

次日,央行不得不緊急宣布降息、降准,財政部提出養老金入市辦法意見,證監會則修改強制平倉線。短短數日間,遏市變成了救市。

央視在解讀央行政策時,下方甚至出現字幕「一旦逃出火場後,不要再返回火場」,被視為對股民的勸誡。

但滾刀一旦落下,便很難接住。在槓桿資金的奪命狂奔中,滬指一路下跌至7月3日的3629點,短短14個交易日暴跌31.76%。

7月4日,政府開始托市,命令券商直接注資救市,並暫停了IPO。中證金公司也從銀行系統獲得上萬億的流動性支持,成為當時救市國家隊的主力。

中金所則持續出台限制股指期貨交易的措施,財政部支持國有金融企業增持,國資委也要求央企不得減持。

甚至出現了不準分析師發表負面評論、公安部派人進駐券商嚴懲惡意沽空這樣的舉措。

暴跌之下,很多公司為了規避風險,紛紛選擇停牌。到7月8日,兩市停牌數量暴增至 1429 家,佔到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

當日,證監會再推兩條救市措施:一是限制上市公司股東和高管通過二級市場減持,二是要求已經減持的大股東及高管增持股票,共克時艱。

保監會也響應救市號召,鼓勵險企投資股市以及舉牌。7月中旬,保險機構持續凈買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金額達1122億元。這也為後來險資頻頻舉牌、滑向「野蠻人」埋下了隱患。

連續出台的救市措施,並沒能挽回投資者的信心,滬指繼續下挫至2850點。

面對失控的局面,管理層祭出大招,於9月7日出台熔斷機制徵求意見。然而,在原本就有漲跌停製度的A股市場,這一學自西方的制度,反而誘使股指加速滑落。

按照規定,滬深300指數觸發5%的熔斷閾值,交易所將暫停交易15分鐘,而如果尾盤觸發5%或全天任何時候觸發7%則暫停交易,直至收市。

2016年1月4日,熔斷機制實施第一天,投資者便用腳投票,在觸發第一個閾值5%後,加速滑向7%。

1月7日,這一實施僅四個交易日的機制就被緊急叫停,成為中國證券史上最短命的股市政策。而它給投資者造成的市值損失卻高達5.6萬億。

僅實施了四個交易日便觸發了熔斷機制

此後兩年間,A股投資者依舊未能擺脫暴漲暴跌的宿命,於是便上演了最近的再一次千股跌停和再一次強力救市。

從1990年滬深兩市開市,至今短短28年,A股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值躋身全球第二。

但不可否認,這個市場仍然存在股價操縱、內幕交易、上市公司不分紅、垃圾股無法退市等一系列扭曲市場的行為。

中國的資本市場要想走得遠、走得穩,不能指望每一次暴跌,都由政府出面救市,而應該立足長遠,通過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讓市場回歸價值投資主線,把投資者的利益放在融資者的利益之上。

這才是救市的核心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天,在首屆進博會上,官方宣布將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這一全新的制度嘗試,似乎在預示著國內資本市場更加規範、更加國際化的未來。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從北海道大地震看「無現金社會」之弊
如果iPhone真回美國生產,世界會是什麼樣?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