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拍賣場上的幾幅古代作品賞析

拍賣場上的幾幅古代作品賞析

明 沈周 京江送別圖 卷

明 沈周 京江送別圖 卷 紙本設色 28x15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繪送友人赴任時的情景。圖中山峰崢嶸逶迤,層巒疊翠;江面寬闊平靜,遠望無邊無際;近岸楊柳垂絲,更為友人惜別憑添不舍之情。此幅畫面結構嚴謹,用筆蒼勁沉著,風格樸厚勁健。

此圖引首為王時敏題隸書「名跡貽徽」。本幅款署「沈周」。鈐「啟南」。後幅有沈周自題跋文,述作此圖原由。另有明代文林書「送吳敘州之任序」、祝允明書「敘州府太守吳公詩序」及多家跋文。

據《吳梅村先生集》考,此圖成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時年65歲。圖中描繪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別敘州太守吳愈赴任的情景。吳愈是沈周的親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敘州,地處今雲南宜賓,在當時屬荒僻邊陲之地。畫面中主人乘舟遠去,眾人在岸邊長揖作別。此時江南正是楊柳蔥鬱、山桃爛漫、風光無限之時。作者借描繪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遠山以粗筆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濃重滋潤,線條蒼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畫風。

明 沈周 關山積雪圖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江蘇長洲人。雖經薦舉,隱居不出。擅畫山水、花鳥,畫名甚大,自成風格,形成「吳門派」,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詩宗白居易、陸遊、蘇軾。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中年時成為畫壇領袖,技法嚴謹秀麗,用筆沉著穩練,內藏筋骨。晚年時性情開朗,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渾。縱觀沈周之繪畫,技法全面,功力渾厚,在師宋元之法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進一步發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被譽為吳門畫派之領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題跋:1.此關山積雪圖乃石田先生用黃鶴山樵筆意所寫,先待詔早歲於市中購得,嘗懸齋中指示云云:此圖雖師叔明實本右(轄)。蓋重嵐疊嶂,關山逶迤。非右轄不能耳。故寶愛終世,然流落十九年今又得一觀,豈勝今昔之感耶。因題其上以識余懷。丁丑(1577)閏八月廿二日,茂苑文嘉。

2.辛巳(1941)二月退翁,周肇祥。

明·陸師道 《喬柯翠林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174.8cm,橫98.2cm,上海博物館收藏。

陸師道(1910 —1573年左右)。字子傳,號元洲,更號五湖。長洲人,嘉慶十七年(公元一五三八年)進士。為禮部主事。以養母告歸。游文壁之門,稱弟子。家居十四年乃復起。累官尚寶少卿。師道善詩文、工書畫。人稱文壁四絕不減趙孟頫,而師道並得其傳。著有《五湖集》等傳於世。

此圖畫群峰蒼翠,山穴幽谷,小橋流水,雲煙吞吐,氣象萬千,神韻清遠。有一寬敞堂屋,依山傍水而築,前後喬柯翠林,松柏盤曲。亭內有人憑案端坐,有人肅穆侍立,各具神態。全圖用筆工整,設色精工,風格清遠秀麗。

清 龔賢 文山觀瀑圖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龔賢用筆在主張「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準確、簡練而流暢有變化。畫家程正揆在贈龔賢的詩中道:「鐵干銀鉤老筆翻,力能從簡意能繁」,這很好地點出了龔賢在用筆上的特點和成就。他提出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作為畫家四要,主張作畫要中鋒用筆,並且要古、健、老、蒼,才能避免刻、結、板之病,頗為精闢。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其畫山石樹木中鋒用筆,蒼勁古厚,並用積墨法作反覆皴擦積染,多至十幾層,墨色極為濃重,但仍有深淺、濃淡、明暗等細微變化,山石樹木往往渾融一體,僅在陽面或輪廓邊緣處留出些許高光和堅實的輪廓,效果強烈,具有渾厚、蒼秀、沉鬱的獨特風格,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潤、幽深的特徵。

龔賢作畫最善用墨,主張墨氣要厚、潤,他發展了積墨畫法,龔賢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干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濕潤厚重之感,這種畫法適於表現江南濕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郁靜穆的格調。龔賢的畫法分兩類,世稱「墨龔」和「白龔」。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後者簡淡雅潔。

龔賢的山水畫非常重視構圖。他的畫視野開闊,氣象萬千。他的「三遠」構圖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他往往提高視線的角度,「平遠」構圖,多採取俯視角度,這樣,視野開闊,平淡中倍增飄渺的感覺。尺幅之中,山河無盡。作「高遠」構圖,也是如此,先俯視,爾後眼光往上作仰視,真有下攬深谷、上突危峰的氣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位置。他的山水畫一般很「滿」,但「滿」而不塞,常常用雲帶、流水作為空白透氣。從整個畫面來說,很有氣韻。這才是龔賢的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韻,從而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畫。他是當之無愧的「金陵畫派」的首領。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並稱「天下二半」(龔賢,字半千;呂潛,號半隱)。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清 高儼 春山秀色圖 絹本設色 174.4x150.5cm 廣東省博物館藏

清 江注 陡壁丹台圖 紙本設色 99.1cmx89.1cm 安徽博物館藏

漸江在清初安徽地區追隨者頗多,傳其法者以鄭旼、祝昌、姚宋、江注聲名最著。江注能詩、善山水,得漸江閑靜之趣。

圖中繪陡峰峭立,如屏似牆,隔山絕世,自囿一片天地。山下奇樹夾道,曲徑通幽,有隱者拄杖漫步於松徑。山頂天台古井一口,仰盛無根之水。章法奇穎,風格清逸。

江注(1626-1685),一名萬禧,字允凝、允冰,號若米舫安徽歙縣桃源塢人,弘仁侄,工詩畫,山水深得弘仁大師的指授,為新安畫派代表之一。江注畫存世極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每天古書畫:明 藍瑛繪畫 韓理題跋《澄觀圖》
每天古書畫:明 張路《神仙圖冊》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