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敢於打破自己的人,才能最終成就自己

敢於打破自己的人,才能最終成就自己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Windy Liu

來源:自言稚語(ID:selfgrowth-handbook)

01

最近參加了一個創業分享會,分享的嘉賓很有意思,他是學金融的,現在運營著一個金融類的自媒體。

名校畢業,頂級投行的經歷,讓他周圍很多搞金融的同行覺得,你公號里寫的那些東西,都太簡單太初級了,你這不是侮辱自己的智商和受過的教育嗎?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因為自詡為「精英」階層,認為自己的生活就該往「高大上」來靠,所以不願意放下面子彎下腰來討好別人,尤其是那些和他們有差距的人。

可是這個世界既殘酷又現實,總是以成敗論英雄。你如果不把自己的本事拿來搞定80%平庸的人,那就是殘酷地選擇去跟那20%和你同樣優秀的人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結果也往往並不如意。

我想起自己去年參加過一個寫作課,那段時期正是知識付費的爆發期。

我一邊學習著寫作課大咖的寫文套路,一邊跟身邊的朋友吐槽他商業氣息太濃,辦課程就是想賺錢,急著要收智商稅。

那時候,我的鄙夷寫在臉上,對別人降維攻擊的做法非常不屑——覺得這種創業有點low,太套路,一點都不如我在寬敞明凈的寫字樓里敲著代碼來得高大上。

不願去做一些新的嘗試,結果就是很多人在體面的大公司大平台拚命地加班加點,得到的生活自以為很牛,但卻還不如一個寫寫文字的公號狗來得愜意。

我們很容易就被自己固有的認知偏差所綁架,沒有勇氣放下面子,打破自己錯誤的認知。

而那位創業分享者在開始自媒體創業的時候,就敢於打破自己的認知模式,迅速調整了思路。他說,他就是想把金融講得簡單直白,讓更多老百姓也能懂點金融,這個事兒在很多人眼裡沒有那麼高級性感,甚至有同行會覺得很low,但他卻覺得足夠有意義,也足夠有市場,而他在打破了自己的認知之後,也藉此獲得了理想的生活。

每個人一開始對這個世界都會有自己的一套固有認知,可在與現實的碰撞中,有的人勇於選擇打破自己,糾正自己的認知偏差,重新上路,而有的人卻固守著那套錯誤的思維邏輯,不願去接受這個世界的真相,更不願意去改變自己。

而真正能夠成就自己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敢於打破自己的人。

02

打破自己,從來就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

打破自己,意味著你不僅不掩飾自己的錯誤,還要敢於正視自己的問題。

打破自己,意味著你極度透明極度簡單,用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所有的真相。

打破自己,意味著你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勇於突破自己能力的邊界。

在最近的奇葩說上,肖驍在辯論中談及自己這幾年的變化,哽咽地說,自己其實有點難過,因為他發現自己從一個插科打諢本性潑辣的奇葩變成了一個邏輯嚴密能說會道的辯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似乎是把原本的自己搞丟了。

可在我看來,他並沒有迷失自己,反而是勇敢地打破了自己。

從第一季海選時候的真奇葩姿態,我們看到了一個叉著腰說吵就吵的蛇精男。

到第二季,他在決賽的時候,面對邱晨無可挑剔的辯論,鼓掌叫好:「我,啞口無言!」

到了第四季,他變得說起話來獨到犀利,講起故事來比誰都走心。

他說,「任何被這個世界玩弄的人,都會假裝玩世不恭。不要裝逼,認真努力」。

他說,「面對你愛的人,你要認真。但面對你愛的人,永遠沒有輸贏。」

這一路,我們看到了奇葩妖嬈的那個肖驍被打破,被擊碎,同時也看到了另一個能言善辯的肖驍在重建,在崛起。

當他知道馬東擔心他愛搶話,不懂辯論規則的時候,他悄悄地轉變了態度,正視自己在奇葩說這個辯論節目的問題。

當他在前幾季知道自己的才華還不足以匹配野心的時候,他願意接受現實,藏起野心,靜靜努力。

當他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軟肋是邏輯的時候,他開始看書,反覆看別人在節目中如何打辯論,他會寫論點寫到半夜,會在辯論前反覆打磨自己的發言稿。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認真努力,實力足夠,肖驍贏了。

而在那次奇葩之王的爭奪賽上,他完全褪去了綜藝搞笑的本性,呈現出了一個專業辯手的氣場。

之後有很多人質疑,這麼多專業辯手,憑什麼是他奪冠?

可我認為,肖驍的奇葩之王實至名歸,因為就憑著他那種敢於打破自己的勇氣,就足以讓其他在場的人黯然失色。

打破自己,就是一個改變自己,重構自己的過程,其中會有糾結,焦慮,甚至是自我懷疑的痛苦,但如果你一旦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你也就越能夠成就你自己。

03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越來越習慣於住在同一個地方,做著同樣的事情,重複著千篇一律的生活。

很多人的人生詞典里往往只有「唯我獨尊」,卻不曾有過「打破自己」。

他們往往會習慣這樣,你和他提到一個東西,他潛意識會先否定。

就像你滿懷誠意地把自言稚語的文章推薦給身邊的朋友,他們的反應往往是——

「這種雞湯文章一大堆,肯定有專門的團隊來寫……」

「你覺得認同作者,說不定作者就是故意迎合你這樣的書獃子……"

這樣的人特別多,動不動就否定一切,把自己當做是上帝,從來都是高冷地認為自己洞悉了一切。

可這樣的結果就是他把自己的大腦封閉起來,認知開始僵化,一旦思維僵化了,那顯然是很難跟上這個真實世界的快節奏,更不可能自發地去發現自身的問題,進而打破自己。

敢於打破自己,就是在追求自我成長,自我進化。

而自我成長,自我進化的最大障礙,就是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們會本能地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把自己蜷縮在舒適區,得過且過。

瑞·達里奧在《原則》這本書中,反覆地強調了「極度開放」這個原則,而這個原則也正是打破自己,讓自我進化最有力的解決之道。

聽別人說起過他有一次跟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見面,那天他想要聊聊自己對於教育行業的看法,而俞敏洪讓他等一等,轉身去辦公桌上拿了一個本子和一支筆。

那天他們聊了很久,而俞敏洪在那個本子上記錄了滿滿的三頁紙。

明明各方面都已然可以碾壓別人,但俞敏洪對待他人的心態卻不是否定和批判,而是開放地學習。

那些敢於打破自己的人,都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他們擁有萬事萬物為我所用的大格局和高姿態。

打破自己不僅僅是需要勇氣,更需要這種包容萬物,極度開放的心態,你得要更喜歡傾聽而不是表達,你得要懂得謙卑而不是傲慢,你得要熱衷於求知而不是故步自封。

極度開放的人,他們都很清楚地知道,只有那些打破自己,跳出自我的限制,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審視自己弱點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

04

打破自己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成長的過程是什麼樣子呢?

羅振宇曾經這樣定義過成長——

成長就是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你爬出來了,叫成長。

成長就是你遇見一件事,你無法接納,然後你,咵!整個心理人格全部碎掉,整個自己碎掉,你被原來不知道,或者原來討厭的東西打破,這個時候你可以做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啪,扔掉,重建;

第二個選擇,放進去,重建。

而第二種選擇,才叫做成長。

面對別人流暢的表達和機智的反應,你是選擇迴避,視而不見,還是選擇向他學習,提升自己的表達力?

面對一些有爭議的牛人,你是選擇和大眾站在一起非議他,否定他,還是選擇看到他厲害的一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人生中總是會有很多人、很多事會與我們的認知和內心發生衝突,這時候,你要勇敢地打破自己,讓自己被擊碎。

那些你不熟悉的東西,那些讓你難受的東西,你主動地讓它們擊碎你的認知,你的觀念,你的習慣,攤在一地,然後,你要做的,就是默默地用一雙看不見的手,趴在地上,把那些被重新組合起來的新的東西摞起來,裝進你的身體里,然後重建你的認知,你的思維,你的習慣,最終,成就一個新的你。

敢於打破自己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裂痕。

萬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樣?

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TAG:王陽明心學 |